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企业比,非营利组织面临什么特殊的管理难题

B站影视 2024-12-23 17:43 2

摘要:《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出版于1990年。你肯定觉得奇怪,毕生研究企业管理的德鲁克,为什么会写一本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书呢?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562天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出版于1990年。你肯定觉得奇怪,毕生研究企业管理的德鲁克,为什么会写一本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书呢?

这里先得说明一下非营利组织的概念。顾名思义,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或者互助活动的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非营利组织包含的范围很不一样。在德鲁克这本书里,非营利组织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是除企业和政府部门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教会组织、博物馆、公立医院和公立学校等。

我们知道,德鲁克被公认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并没有把自己定义为管理学家,而自认为是一名社会学者。他最关心的既不是企业,也不是管理,而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企业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大多数劳动者在企业中工作、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德鲁克才把研究重点投向了企业。

同时,德鲁克注意到,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之外,有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在二战后的美国迅速崛起,这就是非营利组织。在德鲁克写作本书的1990年,美国已经有了90万个非营利组织,平均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他们每周至少为非营利组织工作3个小时。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内最大的“雇主”。

德鲁克一向认为,组织是社会的器官,不同的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提供商品和服务,政府的功能是提供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那么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就是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帮助人获得更健康的身体、更自尊自爱的心理状态、更积极向上的人生,等等。同时,非营利组织还承载着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重任。这些都是德鲁克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德鲁克生命的最后20年,除了写作,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非营利组织,帮助它们进行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和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一些特殊的管理挑战。本期音频,我们聚焦于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难题,看看德鲁克如何支招。

非营利组织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把崇高的使命变成具体可执行的目标。

非营利组织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管理好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志愿者、捐赠者、由外部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等等。

第一部分

如何把崇高的使命变成具体可执行的目标?

为什么这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是一个难题呢?我们知道,企业经营有明确、客观的绩效标准,像盈利指标、市场占有率等,企业经营得好不好,一目了然。而非营利组织到底经营得好不好,就很难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很不一样。如果非营利组织不能清晰定义自己的目标,就无法取得真正的成效,崇高使命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我们知道,很多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听起来往往都很高大上,比如,美国一所新教教堂的使命是,“使耶稣成为教堂和主教的指南”;美国慈善机构“救世军”的使命是,“让公民不再被社会抛弃”;创建了英国公学的教育家阿诺德,把公学的使命定义为,“使绅士告别野蛮状态”。

应该说,这些高上大的使命并没有错,人类确实需要一些永恒的、崇高的道德使命指引。问题是,对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这样的使命并没有告诉你行动目标是什么,该从哪里着手去做。德鲁克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好的使命,应该是既能够超越现实,又能够对当下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美国青少年组织“女童子军”的使命是,“帮助少女成长为自豪、自信和自尊的年轻妇女”;再比如,德鲁克亲自帮助一家大型医院的急诊室确立了使命,就是“为受病痛折磨的人提供保障”。比起前面那些高大上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更直观清晰,对行动更具有指导意义。

确立使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把使命转化为更加具体、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否则使命就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比如前面说的急诊室,“为受病痛折磨的人提供保障”这个使命,转化为具体行动目标是:让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在1分钟之内得到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的接待。

当然,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接待方式。有的患者需要立刻接受治疗,有的患者需要先去做一系列检查,还有的患者则可能被告知:“不用担心,服片阿司匹林,回家睡上一觉。如果还没有好转,明天再来看医生。”不管是哪种情况,每位患者都必须在1分钟之内得到专业的接待。这就是具体的行动目标。

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践中,很多非营利性组织不知道该怎样把使命落实为行动目标。其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什么都想做,一下子规划50件事情。但是要注意,非营利组织和其他任何组织一样,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你必须对行动目标有所取舍。并不是说只要是为了正义事业,就可以不问成本、一掷千金。

这首先要求,你的行动目标必须是可以取得成果的,否则就不值得去做。德鲁克说,教会已经和婚外恋之类的不道德行为斗争了上千年,但仍然一无所获,这只能证明人类本身的欲望是多么根深蒂固,以及教会为了实现上帝的意志还需继续努力。但如果具体到某座教堂,神职人员本来就稀缺,有这么多工作等着去做,显然不应该把行动目标定为对抗婚外恋这类事情上,既耗费了宝贵资源,又注定是无法取得什么成果的。

这里也要注意,有一些事业初看上去不可能有成果,但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很隐蔽,一般人发现不了。德鲁克就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有个好朋友在一家大型精神健康中心担任主任。这家机构增加了一个新的行动目标,就是收治妄想症病人。德鲁克劝他的朋友收回计划:也许你可以帮助病人治好抑郁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想要治疗妄想症,效果实在非常有限。

但是,德鲁克的朋友却这样回答他:“德鲁克,你错了。我们的目标十分简单:我们知道治不好妄想症,对其病理一无所知,但我们还是可以帮助妄想症患者认识到病情,让他们知道是自己生病了,而不是这个世界不正常。这是对患者有帮助的。”德鲁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你的行动目标不能够定量,那么定性也是可以的,只要成果是切实可见的。

除了要取得切实的成果,确立行动目标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确保你的行动目标和组织使命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大型组织当中,时间一长,组织有了一套自己的行为方式,就容易按照惯性去做事,而忘了组织最初的使命是什么。这个时候,组织实际上就出现了官僚化趋势,这对于以使命为核心的非营利机构会造成严重破坏。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两家医院,同时出现了护士短缺的问题,护士的工作量日益繁重,很多人选择离职。针对这种情况,第一家医院提高了护士的福利待遇,希望能挽留她们。结果没想到,跳槽的人更多了。护士们认为,这些福利本来就是她们应得的,现在才发只能证明这家医院的小气。

而另一家医院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院方发现,护士们之所以工作量繁重,是因为她们既要照顾病人,又要处理大量的杂务和文书工作。那么,护士们本来的使命是什么呢?当然是护理病人。这样一来,解决方案就很清楚了:为每一层病房配备一名文书专员来处理杂务,让护士们可以专注于护理病人。结果,护士们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大大提高。

这个例子说明,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常常用使命来校准具体行动,才能够不忘初心,保持组织活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行动目标是一成不变的。制定行动目标要注意的第三点,恰恰是要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寻找机会,主动变革。

在任何一个崇高使命之下,都有无数非营利组织在为之奉献,它们之间事实上形成了竞争关系。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必须和企业领导人一样,想清楚自己在哪些地方能够形成独到之处,拥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布朗大学位于罗德岛州,本身的师资力量不错,但没有什么办学特色。更麻烦的是,在这个区域,北有哈佛、南有耶鲁,在布朗大学周边一个小时车程范围内,还分布着12所全国一流的人文学院。在这种情况下,布朗大学靠什么脱颖而出、吸引优秀学生呢?

那是在1970年代,布朗大学的新任校长注意到了正在蓬勃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布朗大学有自己的女子学院,但当时还不允许女生主修医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等专业。于是,新校长果断确立了新的行动目标,就是让女学生在学校享受充分的公民权。布朗大学不但率先向女生开放了所有的主修专业,还在这些领域聘请优秀的女教师来授课。到1980年代,布朗大学成为了美国东部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校之一。

这是成功的例子,我们再来说一个失败的例子。德鲁克注意到,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宗教信徒正在增多,无论是退休人士,还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想要上教堂做礼拜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堂本来应该扩大组织、尽可能满足信众的需求,但德鲁克认识的一个牧师却做了相反的选择:他尽量控制教堂规模,理由是,这样他才能够认识来做礼拜的每一个人。牧师的本意是好的,但实际带来的结果是,当其他的教堂组织都在扩张的时候,这里却在萎缩,德鲁克深感惋惜。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即使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可以一直不变,但行动目标却必须根据新的外部环境和需求不断做出调整。如果抗拒变革,那么组织本身也不能很好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最终被淘汰。

以上就是非营利组织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把崇高的使命变成具体可执行的目标。组织使命最好能直观清晰,对当下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注意三点,就是要有可见的成果,目标要与使命相一致,要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主动变革。

第二部分

确定了行动目标,接下来就是执行了。企业执行目标很大程度上依靠两点:一是通过层级制组织从上到下发布命令,二是通过金钱和职位晋升来对员工进行激励。但是,很多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雇员”是不领一分钱的志愿者,来去自由,该怎样管理和激励他们呢?除了要管理志愿者,非营利组织还要管理好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像捐赠者、由外部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等等。这就是非营利组织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如何管理好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

先来说志愿者。像慈善机构、教堂这类非营利组织,往往全职人员非常少,组织的日常运作几乎完全依赖志愿者。比如,美国“女童子军”不领薪水的志愿者人数是全职员工的100倍。德鲁克所熟悉的一个教堂,几乎没有什么领取薪水的职员,而是用上千名志愿者管理着1.2万名信众。教堂甚至用6名不领薪水的志愿者,来替代了一位领薪水的全职牧师的工作。

志愿者的优势在于具有热情和奉献精神,但志愿者也有短板,最常见的问题是经验不足和难以持之以恒。那么,该怎样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呢?你可能会想,人家是自愿来服务的,又没拿钱,经验也不足,那么,对志愿者的要求是不是应该比对全职员工的要求要低一些,才能留住他们呢?错了。

德鲁克认为,对志愿者的要求不能有丝毫降低。正是因为志愿者是不领取薪水的,他们来工作不是为了获得报酬,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如果你对他们的工作要求马马虎虎,志愿者来了只是在混时间,看不出工作的价值和成果,那显然是留不住人的。事实上,对新手也必须严格要求,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如果有不能胜任的情况,就考虑转岗;如果转岗后仍然不能胜任,则应该谢绝他的志愿服务,不要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

研究表明,一个组织对它的成员要求越严格,组织本身对成员越有吸引力。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军方就面临兵源不足的难题。美国军方想了各种办法来吸引年轻人入伍,比如提升士兵待遇、增加士兵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等等,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用更苛刻、更严厉的方式来训练新兵,比如连续54小时实弹演习、长途行军、剥夺睡眠等等。新兵必须通过一系列极为严酷的考验,才能被授予海军陆战队徽章,成为正式队员。结果,美国海军陆战队被认为是一个只有卓越者才能参加的组织,对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报名人数大增。

可以看到,非营利组织想要对志愿者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对志愿者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志愿者才能够获得成长,组织才能够取得绩效。当然,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要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培训方案,给他们宝贵的学习机会,加速他们的成长。

说完了志愿者,再来看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就是捐赠者。过去,一家非营利组织依靠少数几个富翁的捐赠就可以维持下去,但现在不同了。随着非营利组织需要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只靠几个富翁是不够的,必须走群众路线,发动广大热心民众来捐款捐物。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要说服很多人捐钱显然比说服几个人捐钱要困难得多,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很多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把募集资金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到处奔走、托钵化缘,以至于都没有时间去实践组织的真正使命,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而且,在募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每争取一个新的捐赠者,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为募捐投入的费用超过了所获得的捐赠资金。

第二,当托钵化缘的慈善机构多了,民众的同情心也变得逐渐疲乏了。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这么多灾难,对揪心的悲惨故事听多了,大家也就产生了免疫,变得无动于衷了。据估计,美国社区里每天都会有3~5批人上门去募捐,民众很难不产生抵触情绪。

对此,德鲁克深有体会。他作为慈善事业的热心支持者,曾多次亲自挨家挨户去敲门,笨嘴笨舌地说:“您知道有多少婴儿正在濒临死亡吗?请发发慈悲吧!”结果很多人对他说:“快告诉你您想要多少钱,我正在看电视呢。”接着给德鲁克2美元把他打发走。后来德鲁克得出教训:如果星期天下午正在热播职业足球赛,就不要去敲门募资。

面对这些募资难题,该怎么办呢?德鲁克给出的答案是,要学会管理你的捐赠者。现在,很多非营利组织把“基金募集”(fund raising)改称为“基金发展”(fund development),这不仅仅是称呼的改变,更是观念的改变。非营利组织已经意识到了,要把捐赠者从一次性的施舍人,变成组织的长期支持者,这就要求对捐赠者群体进行精细培育和管理。

德鲁克说,他所知道的管理捐赠群体最成功的案例,是他的工作单位所属的波莫纳学院。这所学院位于南加州地区,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院院长就意识到,南加州的人口会快速增长,学院也必须随之扩大。但是,经费从哪里来呢?学院院长亲自在当地创办了几家新企业,并亲自经营了好几年,直到企业开始赚钱。

然后,院长挑选了一个最优秀的毕业生,把企业全部移交给他,还给了他一万美元,对他说:“这些都是你的了,你去经营吧!如果成功了,这些都不必还,但你要记住我们的学院。”就这样,学院一直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们取得成功。20年之后,学院拥有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长期捐赠群体,每年能获得校友们的大量捐赠。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毕业生和母校拥有天然的情感联系。一般的慈善机构又该如何与它的捐赠者建立起长期联系呢?尤其是考虑到,有的捐赠者是确实关心这个组织的使命和发展的,愿意与组织保持长期联系;而有的捐赠者只是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仅仅是为了不被打扰而捐钱。

绝大多数的慈善机构对这两类捐赠者不加区分,一味地派人上门或寄募捐信狂轰乱炸。有一个叫做“微笑列车”的慈善机构却做了不一样的尝试。这是一家为兔唇儿童做免费手术的组织,他们在给陌生群体发出的募捐信中,附了一张回复卡,里面有三个选项:

选项A:这是我唯一的捐赠。请寄给我一张报税凭据,不要再找我募捐。

选项B:我希望微笑列车每年只给我寄两封信。请尊重我限制收信数量的意愿。

选项C:请照常给我寄信,让我知道微笑列车对唇裂、腭裂患者治疗的进展。

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个策略,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收到这种募捐信的人群,首次捐款的概率比以往高出了一倍,平均捐款额度也更多,总筹款金额比以往增多了将近50%。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想尽快摆脱骚扰,所以捐赠更多吗?并不是。实际情况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收信人选择了A,也就是“一次了结”,而大多数的捐赠者希望继续和微笑列车保持联系。

这种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改变了慈善机构与捐赠者之间的关系。对捐赠者而言,他不再是被迫捐钱,而是感觉自己掌握了主动权。特别是那些选择了继续保持联系的捐赠者,他们大概率会再次捐款,而且捐款金额也会不断增长。这在心理学上被叫做“承诺和一致”原理。

对慈善机构而言,回复信自动筛选出了那些希望“一次了结”的捐赠者,慈善机构就不必在这些人身上浪费时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关心组织发展的捐赠者身上,着力把他们培养成长期的捐赠群体。方法包括:定期给他们寄送组织资料,邀请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呈递年度报告,向他们说明你计划用他们的钱做什么事情,这些钱发挥了什么效果,等等。经验表明,及时反馈能够让捐赠者更理解组织的事业,也更愿意付出更多的支持。

在长期捐赠群体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三类利益相关者。非营利组织的董事都是外部的成功人士,他们本身是慷慨的捐赠者,同时也积极利用自己的能量为组织募集资金。而且,很多董事是社会名流,起着对外宣传组织的形象代言人作用。他们本身还具有法律、商业、管理等专业技能,是非营利组织不用付费的高级顾问。

董事们这么厉害,肯定每个非营利组织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董事会吧?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非营利组织的CEO尽量减少与董事会的联系,最好什么也别让董事会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挑剔的董事们总是对组织的工作指手画脚,有时候甚至阻碍变革。所以,董事会越弱越好。

德鲁克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一个强大的董事会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发展,而一个弱董事会不利于组织取得绩效。这些成功人士既然把时间和金钱捐给了组织,那肯定会对这个组织的工作提出高要求。那么,CEO要怎样处理董事们“干涉内政”的问题呢?

其实,CEO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很多CEO往往是先做完了决策,然后再来向董事会“推销”你的决策,这样大概率是会遭到董事们的反对的。这方面要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在做决策之前,会不厌其烦地咨询每个组织成员的意见,尤其是重要成员和具体实施决策的成员,再根据不同的意见来综合做决策。这样一来,虽然决策的过程很慢,但决策一旦做出,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能理解,CEO就不用再花时间去“推销”你的决策了。

举个例子。德鲁克就在一家博物馆担任董事,董事们因为对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不同而激烈争吵。一派认为应该新建场馆,走面向公众的大型博物馆路线,而另一派认为应该走“少而精”的精品收藏路线。这看起来是不可调和的“路线之争”,但讨论到最后大家发现,其实没必要上纲上线,他们真正要解决的,是下一笔资金要怎么使用才能产生最大效益的问题。这样一来,最后无论怎么决策,大家都能够理解了。

以上就是非营利组织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管理好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志愿者,要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对捐赠者,要以发展的眼光,致力于培养长期的捐赠群体;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们的能量来促进组织发展。

总结

非营利组织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是把崇高的使命变成具体可执行的目标。组织使命最好能直观清晰,对当下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注意三点,就是要有可见的成果,目标要与使命相一致,要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主动变革。

非营利组织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是管理好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志愿者,要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对捐赠者,要以发展的眼光,致力于培养长期的捐赠群体;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们的能量来促进组织发展。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但其实也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借鉴。传统企业中严格的层级制正在消失,薪酬也并不是员工选择一家公司的最重要理由。这时候,企业更需要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以使命为核心来驱动组织前进。

撰稿:徐玲;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使命

传播母亲智慧文化,

助力母亲内外兼修,

助力家庭健康成长,

助力家族美好传承。

愿景:愿每一位母亲都有智囊团!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

来源:中国公民郑胜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