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宗教绘画和人物题材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样是源于人自身的觉醒。即人把风景作为一种自我的镜像,既是将人性和情感对外部世界的投射,也是借自然风物陶冶和净化自我心灵的一种过滤方式。因此,从18世纪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以来,它便作为抒发情感、
意象天开——程晓光油画作品展
支持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荣宝斋市场营销部(展览部)
承办单位
青州市大伟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协会
山东大伟美术馆
广东尚高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平行线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山东四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
2025.5.25-2025.5.29
开幕式时间
2025年5月25日下午3:00
展览地点
荣宝斋大厦多功能厅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9号)
学术主持
杨卫
策展人
彭文斌
执行策展
程煊岳
媒体
荣宝斋、雅昌网、写生界、宋庄艺术论坛、广东国际艺术周、意象油画等
从写生到写意——关于程晓光和他的意象油画
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宗教绘画和人物题材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样是源于人自身的觉醒。即人把风景作为一种自我的镜像,既是将人性和情感对外部世界的投射,也是借自然风物陶冶和净化自我心灵的一种过滤方式。因此,从18世纪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以来,它便作为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受到艺术家们的普遍青睐。尤其是随着19世纪中叶管状颜料的出现,艺术家外出写生获得了便捷的条件,故而,走出画室,对景写生,便作为某种潮流,蔚然成风,深刻地影响了印象派乃至现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风景写生,源于西画的引进。从最初的外销画表现异国情调,到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洋画家带着历史使命将油画引入中国,进而加以本土化改造,借风景来表达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这其中既包含了回归真实的诉求,也包含了改造现实的冲动。由此,风景画迥异于传统山水画的向壁虚造,而成为艺术家走进现实,描绘大好河山、塑造新社会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中国得以落地生根,并影响到后来的美术发展。艺术家程晓光作为“写生中国”的创始人、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主席和意象油画研究院院长,就是承接了这样一个文脉。而他从写生进入油画创作,到后来提炼出意象的观念和语言,则是在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人的基础之上,推进了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程晓光祖籍山东,1953年生于湖南,早年习文,后转入美术,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可以说,早年打下的文学基础,增加了程晓光的人文修养,也为他日后的绘画创作植入了思想观念与精神内涵;而南北相结合的性格特征,又释放了程晓光的身份束缚,在开阔其眼界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断创新和出走的动力。因此,20世纪80年代,早在湖南郴州师专美术系任教时,程晓光就冲破学院派的樊篱,开始接受吴冠中的“形式美”主张,走上了新绘画的探索之路。
1979年,吴冠中提出“绘画的形式美”,其作为一声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无异于是投向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一颗巨型炸弹,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容决定形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也将林风眠等人早年的形式探索,从历史的掩埋中打捞出来,构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界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程晓光正是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因此,他的作品一开始就疏远于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而具有个人的情感投射与语言的纯化特征。1983年,程晓光在郴州市创办“方舟画会”,不仅自己开始新绘画的探索,而且还组织起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跟他一起转变观念、创新语言,从而改变郴州地区的美术生态,将其纳入到思想解放的巨大洪流中,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1985年,程晓光再次到广州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虽然又回到了湖南,但是,随着其视野的不断打开,以及绘画语言的日益成熟,他已经放弃地域艺术家的标签,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美术史逻辑之中,立志要在区域、文化和艺术风格等各方式寻找突破。这之后,程晓光开始不断出走,四处写生,其足迹不仅遍及三湘四水,而且还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程晓光的意象油画,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他的意象油画不是概念上的风格表达,而是通过长期旷野写生,不断与自然的对话中提炼而来。因此,程晓光对意象油画的理解,才真正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即所谓“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等内涵联系起来,同时又汇通西方的表现性语言,共同指向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油画作为一个舶来画种,从西方传入中国后,中国艺术家一直试图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以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比如林风眠留学归国后不久,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任务是“专在西洋艺术之创作,与中西艺术之沟通上做工夫”。(1927年《致全国艺术界书》)由此,林风眠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与西方油画的表现主义风格进行融合,形成了意象油画的最早雏形。此后,林风眠的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人承接了这个传统,将意象油画带向各自的探索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程晓光的意象油画,则是在吴冠中等人之后的再次推进,他之所以热衷于写生,为的就是吸收自然风光之精华、摄取山河日月之魂魄,从而给吴冠中的“形式美”注入精神的力量。
正是因为程晓光从纵向上沿袭了林风眠、吴冠中等人的文脉,使其意象油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嵌入到艺术史的发展轨迹中,具有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同时,他又通过不断写生,介入时代现场,从横向上展开对意象油画的探索。故而,程晓光的意象油画,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相较于前人也更具表现的力度。比如他喜欢大尺寸画布,用油画大刷子在上面横涂竖抹,从而以意领气,使其画面畅快至极;比如他的色彩营造特别强调厚重的肌理感,于恢宏的气势中,又透出斑斓凝重、朴拙粗粝的精神质感。与此同时,程晓光表现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写生的风景,也有观念的山水;不仅有人物造型,也有社会景观;不仅有现实的物象,还有梦里的桃花源……总之,程晓光承接意象油画的传统,不仅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也丰富了它的社会和文化语义。
新世纪以后,程晓光移居北京,更是竿头直上、精进不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热情与创作活力。这之后,他在北京成立了意象油画研究院与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并担任院长和主席;同时,他还创立了“写生中国”,率领一众画友和弟子,跋山涉水,穿行于大江南北,以画笔去捕捉风土人情、描绘大好河山、讴歌时代、谱写人间大爱,从而在中国美术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创作力量。正是因为程晓光疯狂的写生行为,以及在意象油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故而,清华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诸多艺术院校也纷纷邀请他去教学示范,讲解意象油画、交流创作心得、指导师生创作,从而使其艺术理念和创作思想逐渐渗透到美术教育之中,影响了无数莘莘学子。
如今的程晓光,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仍然笔耕不辍,在继续风景写生的同时,又将笔端伸向了AI和硅基生命,以及世界贸易战等与当代人休戚相关的社会主题。这是程晓光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也是他再度发展意象油画的一种语言尝试。随着这种艺术观念的突破,程晓光将自己深厚的积累导向现实与未来,相信又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从而通过他融汇中西、浑然天成的意象油画,建构起一种艺术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杨卫,2025.4.23于北京通州,来源:意象油画)
作品欣赏
桃花系列之二 100cm x 120cm 布面油画2023
桃花系列之一 100cm x 120cm 布面油画2023
道 之一 200cm x 200cm 布面油画2024
彩云之南-七 60cm x 60cm 布面油画 2023
无忧花系列之四 60m x 60cm 布面油画 2023
无忧花系列之三 60m x 60cm 布面油画 2023
彩云之南-五 60cm x 60cm 布面油画 2023
与大师的对话-九十三岁齐白石 80cm x 100cm 布面油画 2023
与大师的对话-白石老人衰年变法 80cm x 100cm 布面油画 2023
长岛渔村之二130cm x 160cm 布面油画
海韵130cm x 160cm 布面油画
红土岗100cm x 110cm 布面油画
秦川秋歌100cm x 120cm 布面油画
好日子 200cm x 130cm 布面油画
郝家堰大雪 200cm x 130cm 布面油画
兰色的村庄 200cm x 130cm 布面油画
艺术家简介
程晓光,1953年生于湖南,祖籍山东。艺术家,“写生中国”创始人,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主席、意象油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居北京怀柔桥梓艺术公社。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