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邻居家的豆角架上挂满嫩绿的豆荚,再看看自家稀稀拉拉的藤蔓,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看着邻居家的豆角架上挂满嫩绿的豆荚,再看看自家稀稀拉拉的藤蔓,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明明按时播种浇水,藤蔓却不是很长。别人家开始采收第二茬了,你的豆角还在慢悠悠地爬架子。
更气人的是,有些植株长着长着突然就蔫了,叶子发黄掉得满地都是。
先别急着怪种子不好,今天要说的这4个常见错误,九成种植户都犯过。特别是第三个错误,新手几乎年年中招!
文章干货较多,建议先收藏再看。
豆角种子发芽需要足够的地温支持。当土壤温度低于12℃时,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
这个时候播种,不仅出苗时间长,还容易发生烂种现象。
有些种植户看到表土晒干了就浇水,反而会降低地温,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要把握三个关键点:首先是播种时机,不能只看天气预报的气温,而要实际测量土壤温度。
可以用家用温度计插入土中5厘米处,早晚各测一次取平均值。
其次是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能有效打破休眠状态。
最后是播种深度,过深会导致出苗困难,过浅容易带帽出土,保持2-3厘米最合适。
很多新手觉得苗越多产量越高,其实这是误解。
豆角是强光照作物,当叶片互相遮挡时,光合作用效率会大幅下降。
底部的花芽因为见不到阳光会直接脱落,上部的花芽发育也会受影响。
密植还会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增加霜霉病、白粉病的发生几率。
科学种植要分三步走:出苗后第一周进行第一次间苗,去除明显弱小的植株。第二周定苗,按计划株距保留健壮苗。第三周开始整枝,把长势过旺的藤蔓适当牵引。
架子的搭建也有讲究,人字架比直排架更利于通风透光。
豆角在苗期确实需要氮元素促进茎叶生长,但过量施用会产生反效果。
主要表现为藤蔓节间拉长,叶片肥大但颜色偏淡,开花时间推迟。
更严重的是会抑制根系发育,降低植株抗病能力。
有些种植户用新鲜鸡粪作底肥,不仅容易烧根,还会引来地下害虫。
施肥策略要分阶段调整:播种时用腐熟有机肥打底,苗期追施少量氮肥,现蕾期转为磷钾肥为主。
这里有个小窍门,在初花期喷施一次硼肥,能有效提高坐荚率。采收期间要少量多次补充养分,但切忌施浓肥。
不搭架的豆角虽然也能生长,但品质和产量都会大打折扣。
藤蔓接触地面容易感染土传病害,雨季时会造成大量烂荚。
不整枝的植株营养分散,结出的豆荚容易纤维化。
特别是侧枝过多的情况下,植株会优先供应营养给新生的枝条,导致已经结出的豆荚发育不良。
科学管理要注意三个时间节点:当藤蔓开始缠绕时及时引蔓上架,避免形成乱麻状。主蔓爬到架顶后立即打顶,促使养分向花荚转移。
定期清理植株下部老叶,既能减少养分消耗,又能改善通风条件。对于长势过旺的侧枝,保留2-3节后摘心,控制营养生长。
现在对照看看,你中了几条?
来源:24节气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