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已来。面对“未来教育2050”这个严肃的课题,全球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每一个问题都直击正处在面临新科技、新环境挣扎中的“传统教育”。是积极迎接挑战,还是回避时代,是命运问题,也是思维的问题。
未来已来。面对“未来教育2050”这个严肃的课题,全球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每一个问题都直击正处在面临新科技、新环境挣扎中的“传统教育”。是积极迎接挑战,还是回避时代,是命运问题,也是思维的问题。
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三位一体的新商学教育模式——同济大学及其经济与管理学院以这一“未来教育2050”的新建构思维、新实践,回应了三大基于未来的命题。
■ 本刊记者 / 左秦
“在二十世纪,公共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和
青少年展开义务教育的形式支持为培养公民身份和促进国家发展而努力。然而,今天,当我们面临着人类未来和地球本身的严重风险时,我们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以帮助我们应对共同的挑战。这种重新构想的行为意味着共同创造共享和相互依存的未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将我们以集体努力的形式团结在一起,并贡献必要的知识和创新,以塑造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为基础的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平未来。”
以上是一段出自2021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①报告中的一段话。
在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及2050年的教育时,该报告提出了三个基本问题、三个实现目标和一个确保原则。
已过3年,我们如何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一有关“未来教育2050”的命题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洪伟教授②提出:“无论是从全世界范围内,还是从我们国家层面,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实质性的应对举措,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间会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我们需要很多的实践样本模式,比如同济大学及其经济与管理学院。
构建“未来教育2050”新范式
《经理人》: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三年前呼吁重视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问题,您个人对“未来教育2050”如何理解?“未来教育2050”的具体形态又是什么?
王洪伟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动议及其报告提出了“新社会契约”的教育愿景,旨在通过重构教育应对全球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科技进步、全球化、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福祉、社会公正、和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动议强调,人类应以包容、公正和合作的方式,承担教育中的共同责任,重塑教育体系以适应2050年的社会需求。
至于“未来教育2050”的具体形态会是什么,2024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我们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结合这一提法以及同济大学及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的创新实践,我认为“未来教育2050”将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技术高度整合的全球化、个性化、终身化、生态化教育体系。其具体化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构建。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定制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学习”。
跨越传统学科边界的整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跨学科融合”。
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会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阶段,为此要构建终身学习框架,让学习贯穿一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的“终身教育”。
教育技术将更加普及,消除“数字鸿沟”,确保所有人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的普及,用于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身临其境地学习的“技术合理整合”。
打破地域限制,鼓励跨文化、跨国界的学习与合作的“全球协作”。
教育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学生将学习如何以生态友好方式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经理人》:如您所说,对于“未来教育2050——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间会有诸多挑战”,那么应该如何打破惯性思维,形成有效的“新建构”?
王洪伟教授:需要注重在四个步骤同时有力展开。
首先,需要创新教育理念。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开放的心态,培养创新思维,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转向重视协作、共享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
其次,提升数字素养。通过在线教育、AI辅学等手段拓展学习方式,为此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素养培训,使其在数字环境中自主学习,同时提高信息辨识能力。
再次,促进生态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最后,推进社会情感学习(SEL)。培养学生的情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
构建“未来商学教育2050”新范式
《经理人》:如果按照以上有关构建“未来教育2050”的思维,放在商学教育维度上,其具体的形态又是如何?
王洪伟教授:我的理解是,在未来商学教育的框架下,商学院不仅要关注商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商业环境的核心素养,包括数据驱动决策能力、环境责任意识、全球视野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而在“未来商学教育2050”的具体形态方面,则有四个表现——
其一,生态与社会责任导向。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作为商业决策的核心,强调企业在环境和社会中的角色。为此,商学教育将整合社会与环境责任内容,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其二,数据驱动与技术赋能。商科课程中将大量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提升学生具备数据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能力。
其三,跨文化与跨学科教育。融合人文、技术、管理等多个学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应对挑战。
其四,灵活与适应性学习模式。学习模式将更加灵活,包含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沉浸式案例学习等多种形式,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以什么方式建构“未来商学教育2050”新形态方面,也有四个维度。
首先,以建立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设跨学科课程,如环境学、技术伦理等手段进行“鼓励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协作”。
其次,通过将数据科学、AI等纳入商学院课程,让学生掌握分析、预测和管理复杂数据能力的“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再次,通过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如孵化项目和风险投资模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创业。让学生体验商业实践并积累创业经验的“注重创业与创新教育”。
最后,强调领导力、沟通、情商等软技能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商业需求的“重视软技能培养”。
“未来商学教育2050”的同济模式
《经理人》:同济大学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如何在“未来商学教育2050”进行具体的实践建构?
王洪伟教授:同济会有自身特点的“未来商学教育2050”。
首先,我们对传统的培养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什么需要“重新定义”?这是因为未来社会对商业领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未来全球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新社会契约理念,都促使我们对未来商科教育进行全面的“再设计”。
2021-2022年,同济大学确立了以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即“三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应对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危机及跨学科协作需求。当然,各学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拓展或延伸“三化”的发展领域。
数智化是指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数字素养和智能化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适应和推动数字化变革。
绿色化是指教育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重视环境责任和社会影响,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商业决策。
融合化是指重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设计综合性的课程和多样化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会责任,培养其应对2050年复杂商业环境的能力。
《经理人》:为什么仅锁定为“三化”,而不是更多的维度?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三化”发展理念、方向上的具体实践是什么?
王洪伟教授:首先,同济提出的“三化”未来发展理念、方向,既充分体现了各院系本身的特点与优势,也契合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未来发展需要。
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角度来看——
在数智化方面: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和商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而学院具备能力和资源,帮助学生在数字和智能技术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在绿色化方面: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议题,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具备引导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能力。
在融合化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挑战,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融合创新能力是应对的关键。学院积极推动与其他院系的多学科协作,同时与来自20个国家(地区)的百余所商学院建立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
《经理人》:以最贴近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MBA/EMBA项目为例,如何具体体现基于“三化”发展理念、方向上的教育实效?
王洪伟教授:中国MBA/EMBA教育已从引进、模仿到学习,并接轨国际一流商学教育。但与中国经济增长相比,卓越的管理者和企业家资源依然不足。面对经济、科技、产业和贸易环境的巨大变化,亟需一批能够引领企业转型的商业领袖。然而,新一代管理者在数智化治理及企业家精神方面表现欠佳。同时,传统管理思维正受到新兴技术与产业的挑战。这一背景强化了我们在“三化”发展理念基础上实现更为高效务实的MBA/EMBA教学信念。
在MBA/EMBA的数智化方面,我们通过重构课程模块和构建实验室与实训平台,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如,课程模块中,强化课程模块的资源和学习力,通过开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区块链技术等课程,让学生快速掌握数据驱动决策的核心能力;在实验室和实训平台模式上,建设数智化实验室,并与科技头部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真实项目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MBA/EMBA的绿色化方面,我们依托产教融合基地,通过案例教学、实训项目和行动学习等形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课程和实践。如,引入企业绿色转型和环保项目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性在商业中的应用;开展碳中和与绿色供应链等实践项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环境管理;同时,开设技术转移相关课程,着力提升绿色技术产业化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在MBA/EMBA的融合化方面,我们继续发挥同济传统学科和对欧合作的优势,通过跨学科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等融合化的培养模式,深入推进跨学科与国际化实践。如,引入人文、科技与商业相结合的“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科技与社会”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多元视角;通过国际交换项目和跨文化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德国为师生设立了“同济经管中德中心”,助力其在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
通过以上具体化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在MBA/EMBA项目,也不同程度贯穿于整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体系、教学生态中,使得不仅是本院,也是同济构建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位一体的新商学教育模式方面,为“未来教育2050”的人才需求做好准备。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11月10日面向全球发布国际教育发展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这份报告集调研、评估、畅享、倡议于一体,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化和内部环境挑战入手,提出教育必须扎根人权承诺和共同利益之中,从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法、课程与知识、教师工作等方面进行革新,以推动形成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从而重塑不确定的未来。
② 王洪伟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商务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校方负责人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进修于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6部,在DSS、I&M、JOB、《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建议由《哈佛商业评论》《腾讯教育》《解放日报》《山东卫视》等媒体发表,并被上海市委相关部门采纳。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此外,20余部管理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2024年,被腾讯新闻评选为“2024年度商科教育卓越管理人物”。
附文:
三个基本问题、三个实现目标和一个确保原则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 问题。
1. 我们应该继续(在教育方面)做什么?
2. 我们应该(在教育方面)抛弃什么?
3. 我们需要(在教育方面)创新什么?
● 目标。
1. 教育转型创新,由个体发展转向公共利益;
2. 建构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会契约;
3. 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 原则。
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来源:经理人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