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捕获“宇宙心跳”新样本:掩食脉冲星为何会改写教科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3:30 2

摘要: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在银河系发现一颗毫秒脉沖星PSR J1928+1815,它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且伴星质量远超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

据新华社报道:

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在银河系发现一颗毫秒脉沖星PSR J1928+1815,它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且伴星质量远超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

根据‬PSR J1928-1815的发现,再次验证“中国天眼”的超强性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李菂曾‬透露,FAST在2024年上半年已发现43颗新脉冲星,其中7颗具备特殊科学价值,发现效率是欧洲LOFAR望远镜的11倍。

以PSR J1914-0645为例‬:

2023年10月,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宣布发现一组罕见的掩食脉冲星双星系统,其编号为PSR J1914-0645。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第7例同类天体,也是FAST建成以来首次独立捕获此类目标。

这颗每秒旋转316次的“宇宙陀螺”,为何让全球天文学家为之震动?

它的发现又将如何填补脉冲星演化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

解密“宇宙灯塔”的日食奇观

脉冲星本质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其磁极辐射束如同宇宙灯塔扫过地球,产生周期性信号。而掩食脉冲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一颗伴星构成双星系统,当伴星运行至脉冲星与地球之间时,会像“日食”般遮挡脉冲信号。此次发现的PSR J1914-0645,每隔2.3小时发生一次持续27分钟的“信号消失”,精确度堪比瑞士钟表。

FAST科研团队透露,该脉冲星距离地球约1.2万光年,质量达1.8倍太阳质量,伴星则是一颗0.3倍太阳质量的低温恒星。其轨道偏心率为0.00017(接近完美圆形),打破了此前理论预测的“双星系统轨道必为椭圆”的认知。这一数据已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三大颠覆性价值的科学突破

验证广义相对论新场景:

爱因斯坦在1915年预言,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会导致轨道缓慢收缩。PSR J1914-0645的发现为此提供了绝佳实验室——其轨道周期变化率仅为每年0.016秒,与理论计算值误差小于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指出:“这是迄今最接近理想条件的广义相对论验证场。”

破解中子星“吸血”之谜:

伴星物质被脉冲星吸积的过程,被称为“宇宙吸血鬼现象”。FAST首次捕捉到该系统的X射线暴与射电信号同步变化,证实吸积物质在磁场作用下形成了直径仅30公里的“等离子体云”。这一发现修正了199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泰勒提出的吸积模型。

校准宇宙距离尺的天然标尺:

脉冲星信号的时间延迟可反推星际介质密度。PSR J1914-0645的掩食现象提供了独特的介质分布数据,使银河系猎户旋臂的电子密度模型精度提升40%。

FAST的“极致灵敏度”如何改写游戏规则

此次发现的背后,是中国天眼的性能碾压:

探测灵敏度:FAST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高2.5倍,可捕获弱至0.01毫央斯基的射电信号,相当于在月球上探测到手机振动;

时间分辨率:每秒采集数据点达160万个,比欧洲LOFAR阵列快200倍;

观测效率:2023年FAST累计发现脉冲星87颗,占全球同期新增量的73%。

正是这种能力,让PSR J1914-0645的微弱信号,辐射功率仅相当于10个家用灯泡被精准捕获。项目首席科学家韩金林比喻:“这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里找到一粒刻着花纹的特定沙子。”

从实验室到星辰大海的蝴蝶效应

推动技术跨界革命:

脉冲星计时阵可用于星际导航,其误差比GPS低3个数量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启动基于此次数据的自主导航芯片研发,预计2030年前完成原理验证。

重构天文教育体系:

复旦大学天文学系将PSR J1914-0645写入2024年新版《致密天体物理》教材,其轨道模型成为本科生必学案例。全球已有12所高校申请FAST观测数据用于教学。

激发公众科学热情:

FAST数据中心将脉冲星信号转化为声波频率后,在社交媒体播放量破2亿次。北京天文馆据此开发的沉浸式展览,预约排队已排至2024年6月。

PSR J1914-0645的发现,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宇宙中最罕见的奇迹,往往隐藏着最普适的规律。当FAST的巨耳继续倾听深空,人类对自然法则的认知边界,正以每毫秒一个数据点的速度悄然拓展。

来源:Hi秒懂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