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蜘蛛侠”荒山植绿四十载 愚公志书写精彩后半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3:13 1

摘要:初夏的一天,临夏县北塬镇车家坪塬头,92岁的卢应忠老人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槐树,树皮上的纹路像极了他掌心的老茧。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是他用近40年时光写下的“心愿书”,也是他为自己的后半生写的“总结”。

初夏的一天,临夏县北塬镇车家坪塬头,92岁的卢应忠老人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槐树,树皮上的纹路像极了他掌心的老茧。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是他用近40年时光写下的“心愿书”,也是他为自己的后半生写的“总结”。

每一道年轮里都藏着时代的回响。

卢应忠是一位普通的农家高龄老人,他在自家田地周围的一些荒坡,自行种了近3万多株(补栽1万多株)树苗,台地及山崖加起来20多亩,他的人生在那些绿满山头的岁月里谱写了荒山拓绿者的篇章。

牡丹盛开的日子,再次见到92岁高龄的卢应忠老人,竟然难以抑制心底的感动。

老人拄着拐杖,再一次带领我们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领略他用一辈子书写的绿色传奇故事。

五十岁的“远行”

把心愿种进黄土

1983年,卢应忠老汉50岁,他帮家人干农活时,看到车家坪塬头山头一片荒芜,心里不是滋味。当年国家提出“种草种树 治穷致富”的号召,那个号召像一粒种子,落在他的心里。

于是,他扛着铁锨上了塬头,改变陆陆续续种树的模式,立下了新的心愿:“让荒山变绿,让水土不再流走。”从此,花大力气种树。

老人讲述往昔时,就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一样,他饱经沧桑的脸上,那些吃过的苦、经历过的痛,好像都与他无关。

采访时,他说:“当我看见塬头的黄土,看到坪沟里流失的水土,就有一种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卢应忠老汉自己摸索种树技术和经验,他会嚼开槐树籽的硬壳下种,用塑料桶从沟底提水,吃了很多苦。但一桶水只能浇3棵树苗,最令人费解的是,他自创的“绳索造林法”在当地传开。

所谓“绳索造林法”就是他在近乎垂直的崖壁种树时,腰间拴根绳子,人悬在半空,像“蜘蛛侠”一样在悬崖上挖坑,从东坡荡到西坡。有时,把自己溜到沟坎上。

“湿柳水白杨,春槐栽在干崖上”这句农谚被他刻在石头上,成了种树的“作战地图”和指南,常常琢磨树种特性,研究如何种树。

最艰难的是2016年,卢应忠老汉的小儿子出车祸离世的打击,让他一夜白头。然而,处理完后事的第二天清晨,他依然拄着拐杖上山,在儿子出事的路口栽下一排白杨:“树活着,人就活着。”儿媳王存环心疼他,偷偷把铁锨藏起来,他又买了一把新的,说那是他的“战场”。他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为力量,毕生心血倾注于山林。

老人说,人活一辈子,总得给后代留点啥!于是,他留下了树与希望。

卢应忠老汉是从临夏县韩集镇退休的,退休后,他成了一位农民,与山野打交道,他家地块周身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从此有了绿的希望。

卢应忠老汉很健谈,话匣子打开,便滔滔不绝。从选种、育苗、栽植到管护,卢应忠老汉的心思都与种树有关,那些树的年轮浸透着他的执着与汗水。

卢应忠老汉每天清晨6点起床,带着锄头前往晏家堡子,在陡峭悬崖下,以挖战壕的经验,每日刨挖、修筑梯田式水平台子,台边插上沙柳、柠条防塌,还修了条自用小路,他一心要修筑一片绿地,长年累月也不怕。

到2021年,卢应忠老汉在晏家堡子、背面方顶、柳涯及自家的旱地,种植了花椒、柳树和槐树等几万棵。春末夏初,他采集、购买种子,洗净后或用牛粪包住,撒到水地育苗。幼苗长成后,小心移植,细致挖坑,一棵棵连土带泥背到水平台分种,栽好后踩土、浇水。清晨,抬10多担井水浇新苗。

树苗的成活率有低有高,没有成活的继续补栽。就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坡开始披绿。

卢应忠老汉的家离种树处3公里远,去往路上,他收集塑料袋、塑料瓶装水,遇到下雨或地里灌水时,用瓶子接水,及时给树苗补水。补水的方式也独特,看到渠沟阴凉低凹积聚有水,则用瓦片和双手一点点掬满瓶子……

有人看到卢应忠老汉那么辛苦,劝他别栽了,他说累无妨,小树会长大,山坡有绿气,庄子才美。为完成目标,他常常吃饭不准时或挨饿,干完活才回家吃饭。若遇到狂风雷雨,就躲进提前挖好的窑洞避雨。

如今,小树渐长,绿意盈盈,那是卢应忠老汉的希望,也希望子孙后代照此治理,一辈一辈坚持,那样村子周围一片绿色才有希望。

绿满塬头

一个人的长征与一群人的传承

卢应忠老汉是当代的“愚公”,他像“蜘蛛侠”一样,在悬绳造林与生死时速中上演着一个个令人担心的悬崖上植树的传奇故事。

最险的是2019年夏,他在南坡悬绳修剪、查看悬崖上的树木时突遇暴雨,绳子在泥水中打滑,他抱着树苗滚下陡坡,左侧肋骨全部骨折,右侧两根肋骨骨折,但仍把柠条苗紧紧抱在怀里。

村民们去看望他时,不理解地问卢应忠老汉:“没收益的苦差事,图个啥?”他却在养伤期间在心底画下满山绿图,伤愈后又挑起水桶,在烈日下往返于蓄水池与林地,把山路踩出了深深的印痕。

空塑料桶堆成的“提水战壕”见证着卢应忠老汉的艰辛。在38年里,他用坏了68把铁锨和37个水桶,穿破了150双胶鞋,在塬头和坪沟种下12万株树木。

他的孙女卢学倩记得,爷爷深夜归来时,裤脚总沾着带露的野草,掌心的血泡结了又破。可每当说起丁香开花了、刺槐长出了花苞、核桃树上花穗多、花椒要开花了等等,卢应忠老汉的眼睛发亮,满眼欢喜。

那些生长极好的树让卢应忠老汉欣慰,而令他欣慰的是心愿的传承。

“青枫岗”是卢应忠老汉给自己栽树的塬头取的名字,卢学倩喜欢写文章,笔名叫青枫,也是与卢应忠老汉栽树有关,把爷爷栽树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发表。每逢周末,卢应忠老汉会领着孙女的孩子们去车家坪,教她们辨认树种:“这是刺槐,耐旱;这是红柳,固沙……”

站在塬头,我们顺着他拐杖的指向望去,看见远处的高速公路和高楼大厦,看见临夏市亿农鲜花港和临夏牡丹文化产业园,而放低目光,满眼皆绿。他凝神眺望,感慨万千:“当年走几十里路去读书,现在娃娃们坐汽车上学。社会变了,可这山绿了,心就踏实!”

卢应忠老汉的儿媳王存环说,老人身体好的时候,天阴下雨也不闲着,等着雨小或天气放晴,腰里别着镰刀、剪刀,手拿工具就走了!

卢应忠老汉笑笑,既对我们说也对王存环说:“那几年,我不抓紧栽树,越到往后越没力量,想干的事干不成,我得逼着自己。这两年,我只能看看,我栽不动树了……”

一家人心里都是树,卢应忠老汉的堂弟卢应臻也喜欢树,他在老家也种植了500多棵树,虽然如今居家在临夏市,但常去车家坪与卢应忠老汉唠嗑,说那些树,一起去看那些树。

这些年来,王存环在丈夫离世后挑起家庭的重担,全力支持公公种树,她也是绿的守望者、呵护者。她的人生里,虽然没有提及孝道的“孝”,却抒写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守着瘫痪在床的婆婆,也守着公公栽植的绿野,在田野里收获最真的“孝”与最盈实的“绿”,她默默传承绿野丰盈的精神,那是他们卢家人的精神。

卢学倩受影响,也喜欢那些有着她汗水滴落的树林,他们一家人喜欢树,把所有的赞美与感念,都留给了绿野,留给了车家坪的风与黄昏。

卢学倩常回娘家帮衬,因此,提起爷爷植树造林的事如数家珍,很是自豪。她的两个孩子虽年幼,却懂得给树苗浇水。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成为卢应忠老汉一家人的精神图腾,他们家让绿染荒山与家风传承的故事如那些绽放的玫瑰,芳香馥郁。

卢应忠老汉绘就的绿色绽放美,柠条黄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喇叭,一字排开在枝条;还有玫瑰,还有黄花菜,还有风吹过时椒香四溢的花椒……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沟坎,如今一片绿色。

山风习习,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他的坚持——他刻下的“欢迎游玩、反对破坏、不要放火、您是君子”和“不准放火”的文字依然清晰,提醒路人防火。

最后的心愿

把青山交给未来

2021年初秋的一天,暮色浸染山林时,卢应忠老汉抚摸着一棵刚栽下的柏树苗,那是他那年栽植的第300棵新苗。

“等我走不动了,就把这些林子捐给国家。”

卢应忠老汉以铁锨为刃,在塬头坪沟的黄土地上雕琢绿色版图。他深谙草木脾性,将耐旱的柠条、沙棘植于贫瘠崖壁,把根系舒展的槐树、榆树种在平缓坡地,用陶缸蓄雨水,以木桶担渠水,像呵护幼雏般滋养每一株新苗。农闲时,他手提箩筐穿行塬间,指尖扬起的槐籽榆钱里,藏着比春种更蓬勃的希望。

“爱草木者,方知生活真味”。

站在塬顶极目远眺,城市的玻璃幕墙与塬下的沥青路网在阳光下交织成银灰色的河流。卢应忠老汉指向一条隐没在槐林里的羊肠小径:“这路是我当年挖树坑时踩出来的,早年村里人进城卖菜,都靠它抄近道。”他蹲下身,指尖抚过路面上被树根拱起的土棱,“现在家家有了轿车,这道走的人少喽!”皱纹里掠过一丝怅然,却很快被漫山新绿染上笑意——比起日渐荒芜的土路,他更在意那些已亭亭如盖的侧柏,正用浓荫为塬上人家挡住西北的风沙。

返程路上,那条被草木渐渐覆盖的小路若隐若现。曾几何时,它是村民进城的捷径,如今少了足迹,却多了鸟鸣。卢应忠老汉走得很慢,拐杖敲在路上,很有节奏,老人还不忘记掰掉柳树的侧芽。

可以想象,他当年是如何栽树的。他回望塬头,夕阳余晖下,他和他的堂弟一前一后,从树林走向水泥路,那些树都站成了他们的模样,站成了卢应忠老汉的模样。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来,卢应忠老汉用铁锨翻动塬头和坪沟里的每一方土地,将一株株耐旱耐活的树木,按它们的生存习性种在不同的地方,用一桶一桶蓄积的雨水、灌溉的渠水呵护新栽的树苗,让它们顽强地存活、生长。

有时,卢应忠老汉也会提着装满槐树籽或榆钱的箩筐,到塬头和坪沟去撒,播下他的希望和信念、播下他的心愿与挚爱。他常常对卢学倩说:“只有懂得爱草木、爱绿色的人,才是热爱生活的人!”

因为爱与执着,车家坪塬头崖壁上留下的关于生活感悟和爱护树木的刻文,朴实又真挚,那些字虽然不够工整,但与卢应忠老汉和他的家人一起,见证并经历着风雨与收获,他们的信念支撑了今天的郁郁葱葱。

当我们问卢应忠老汉,什么是活着的意义时,健谈的他用满手老茧给出答案:把心愿种进土地,让它长成后人乘凉的绿荫。

卢应忠老汉写出的一片绿野里,松柏与杨柳,花椒与国槐及那些老去或年轻的树种,腰肢柔软,婀娜出老汉几十年用心走出的羊肠小道,汗水与希望浇灌的金山银山,一次次盈满家人的独享的月光。榆钱喜滋滋地言说喜欢,玫瑰静悄悄地开了,风吹过来,雨飘过来,绿漫过来,信念生根发芽,与卢家人精神一起蓬勃万顷塬的一个角落。

卢应忠老汉是今天的徐霞客,他从50岁开始的特殊“旅行”路上,用3万多棵绿色的生命,书写出专属车家坪的塬头、坪沟等沟坎与山崖的故事。

卢应忠老汉写的绿满荒山的故事,是一个人一家人几辈人的生态担当,他的心愿始终与时代同频。今天,92岁的他老了,无法继续种树了,只能看看,但是他40年如一日种树的情怀,却像一枚钉子,钉进了车家坪村庄的绿野。

卢应忠老汉的心愿,是把他们亲手栽植的青山,交给未来。

记 者:马秀梅 李 萍

编 辑:张仁财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

来源:民族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