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深度解读约瑟夫·布尔格的心理学经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9:02 2

摘要:大家好,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格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拥有3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专长就是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本书呢,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内心深处那扇神秘的大门,看看我们为什

大家好,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格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拥有3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专长就是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本书呢,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内心深处那扇神秘的大门,看看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防御”——面对批评时忍不住反驳,吵架时选择冷战,甚至一言不合就拉黑。这些行为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秘这些“防御机制”的真面目,搞清楚它们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跟它们和平共处。

生活就像一场真人CS游戏,批评、失败、冲突这些“子弹”随时飞过来。为了不被打得满身窟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件“防弹衣”——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布尔格在书里说,这些机制是从小到大慢慢练出来的“本能反应”,目的是保护我们脆弱的小心脏。比如,小时候被老师批评“你怎么这么笨”,你可能选择假装没听见(压抑),或者心里嘀咕“老师才笨”(投射),总之就是不想让自己太难受。

但这件“防弹衣”也有副作用。穿得太久太厚,它可能会让我们变得麻木,甚至伤害身边的人。比如,你老是用“否认”来逃避问题,假装一切都好,最后问题越积越多,崩盘的时候才发现——哎呀,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啊!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朋友,问他“最近咋样”,他永远笑眯眯地说“挺好的”,但你知道他刚丢了工作?这可能就是防御机制在“值班”——他不想面对现实,也不想让你看到他的脆弱。

好了,重头戏来了!布尔格在书里列了10种我们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每一种都像个“小演员”,在我们的人生舞台上轮番上演。我们一个一个来拆解。

1. 压抑:假装“没这回事儿”

把那些让人难受的记忆或情绪塞进“潜意识”的小黑屋,不让它们冒出来捣乱。

一个童年被忽视的人,长大后完全不记得小时候的孤独感,甚至觉得自己“童年挺幸福”。

这招是不是很熟悉?就像考试挂科后,你选择“忙起来就忘了”,结果下次考试还是懵圈。压抑就像把垃圾塞进床底,短期看不见,但总有一天会臭气熏天。

压抑的人开会时被老板点名批评,表面淡定地说“没事,我习惯了”,心里却在想“老板你等着,我迟早梦里KO你”。

2. 否认:我不听我不听

直接拒绝承认现实,哪怕证据摆在眼前。

一个酗酒者坚称“我喝点酒没啥大问题”,尽管他已经因为酒驾被抓了好几次。

这招在生活中超常见。比如减肥的人一边吃薯片一边说“我这是奖励自己,明天再减”。否认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假装危险不存在,可惜屁股还露在外面。

朋友问“你是不是胖了”,你拍着肚子说“哪有,这叫幸福肥”——恭喜你,否认技能点满!

3. 投射:都是你的错

把自己的情绪或冲动“丢”给别人,觉得那是别人的问题。

一个人嫉妒同事的成功,却说“他肯定看不起我”,其实是他自己心里不平衡。

这招在吵架时特别好用。比如你因为自己拖延没完成任务,却怪队友“太懒散,拖我后腿”。投射就像把自己的“锅”甩出去,可惜别人不一定接得住。

老婆问“谁把袜子扔沙发上了”,老公说“你最近是不是特爱乱扔东西”——投射大师,服不服?

4. 分裂:非黑即白

把人和事分成“好”和“坏”两极,没啥中间地带。

一个人把老板看成“完美领导”,结果发现老板也有缺点,立马翻脸说“他就是个混蛋”。

这招在追星时最明显。偶像发新歌你觉得“神作”,一有点负面新闻就觉得“塌房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啊,生活不是黑白电影。

朋友迟到5分钟,你心想“他就是不靠谱”,但他请你吃饭又变成“人间天使”——分裂玩家,情绪过山车了解一下?

5. 理想化:你是我的完美英雄

把某人或某事夸得天花乱坠,忽略缺点。

一个新员工把导师看成“职场救世主”,觉得他啥都对,直到发现导师也会出错。

恋爱初期最爱用这招,觉得对方“连打呼噜都可爱”,结果婚后才发现“呼噜声堪比拖拉机”。理想化是给自己戴上粉色眼镜,可惜眼镜总会掉。

朋友吹嘘新买的车“完美无瑕”,结果第二天发动机罢工——理想化的下场就是现实教你做人。

6. 贬低:你啥也不是

反过来,把某人或某事踩得一文不值,忽略优点。

失恋后,有人把前任贬成“渣男渣女”,完全忘了当初的好。

职场失意时,你可能会说“公司全是废物”,其实只是自己心情不好。贬低是情绪的泄气阀,但容易把自己也气个半死。

考试没考好,你说“老师出的题就是垃圾”,其实是自己没复习——贬低虽爽,别忘了照照镜子。

7. 被动攻击:我生气了但我不说

用间接的方式发泄不满,比如冷战、拖延、阴阳怪气。

一个妻子对丈夫加班不满,就故意晚点做饭,还说“没事,你忙你的”。

这招在微信群里超常见,有人不开心就发个“呵呵”,气得你想砸手机。被动攻击是“暗箭”,伤人还不好抓现行。

老板让你加班,你说“好嘞,马上干”,然后磨蹭到下班——被动攻击,技术活儿!

8. 置换:对不起,迁怒你了

把情绪发泄到无关的人或物上,因为真正想发火的对象不好惹。

被上司骂了一顿,回家踢了猫一脚。

学生被老师批评,回家摔书包;老公被客户刁难,回来冲老婆吼。置换是“找软柿子捏”,但软柿子也有脾气啊。

路上被车别了一下,你回家摔鼠标——鼠标:我招谁惹谁了?

9. 隔离:我很冷静,真的

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假装没感觉。

一个医生在手术中冷静得像机器人,但内心其实焦虑万分。

开会时被老板diss,你面无表情,心里已经火山爆发。隔离是“装酷神器”,但装久了容易变“面瘫”。

朋友问“你生气了吗”,你冷冷地说“没有”,但手已经把笔捏断了——隔离大师,演技满分!

10. 理智化:让我分析一下

用理性分析代替情感体验,避开痛苦。

失恋后,有人研究“爱情的心理学”,就是不想哭。

分手后你跟朋友讲“他性格不适合我,数据表明我们匹配度只有30%”,其实就是不想承认自己很难过。理智化是“脑补大师”,但心还是会疼。

被甩了,你说“我早知道他不是我的菜,星座就不合”——理智化虽强,泪水不听话。

聊完这些防御机制,你可能会问:那咋办啊?难道我得一直跟这些“小怪兽”过招?布尔格在书的第三部分给出了答案:防御机制不全是敌人,关键是要用得聪明。他不是让我们彻底丢掉这件“防弹衣”,而是教我们怎么穿得更舒服,不让它勒得自己喘不过气。

实用小妙招

1 照镜子(自我觉察)每天花5分钟想想:“我今天是不是又压抑了啥?”写日记、冥想都行,慢慢你就知道自己爱用哪招了。

2 敞开心扉(情感表达)别老憋着,找个靠谱的朋友聊聊,或者写下来,甚至画画唱歌都行。情绪憋久了,就像汽水摇多了,总会炸。

3 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如果觉得自己搞不定,别硬撑。找个心理咨询师,就像请个“心理教练”,帮你理清思路。

4 多点同理心下次想投射或贬低别人时,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也许他们也有自己的“防弹衣”。

你跟朋友吵架,冷战三天用的是“被动攻击”。试试换个法子,直接说“我不爽你那天的话”,也许问题就解决了,关系还更近一步。

现在大家是不是对自己的“小怪兽”有了新认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这本书告诉我们:防御机制是人人都有的,它保护过我们,也可能绊倒我们。关键不在于消灭它们,而在于理解它们,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布尔格用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卸下无用的盔甲,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期内容有趣,不妨去读读原书,里面还有更多精彩案例和实用练习等着你。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熊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