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技术带动一个行业,范代娣获何梁何利奖!

B站影视 2024-12-23 15:07 1

摘要:2024年,科技创新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24年,科技创新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他们分别在物理天文、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关键学科领域内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或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

其中,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巨子生物首席科学家范代娣教授被授予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表彰她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滚滚向前,从陪跑、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走出了一条创新蝶变之路。这其中,范代娣和她所开辟的重组胶原蛋白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01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第一人”

现代化妆品产业,肇始于西方精细化工,于本土而言其实是舶来品。我国现代化工产业起步晚,化妆品原料的研发起步就更晚,中国企业要想在这方面取得话语权并非易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原料商大多依靠代理国际原料,获得资金和技术转移,最终成为本土头部原料商,但中国企业并没有因此拥有自主核心技术。

重组胶原蛋白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过去几年,行业充满了对重组胶原蛋白这一成分的叙事。但如果要谈论重组胶原蛋白开创史,范代娣是绕不开的灵魂人物。

她是我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博士。

1994年,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的范代娣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选择留在上海任教,而是回到母校西北大学继续她的科研生涯。

上个世纪末,胶原蛋白在医疗、组织工程等领域有重大需求,但因结构复杂、制备技术难突破,来源长期受限等因素,临床常用异种胶原蛋白取代,但其存在免疫原性及动物病毒隐患,如临床上发生的一些像人工耳消融、坏死等都是材料的免疫排异导致的。

在此背景下,范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启了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历程,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组胶原蛋白的开拓者

02

打响中国成分“关键战役”

2000年,范代娣的实验取得首个重大进展,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的重组胶原蛋白成功问世。

在当时,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它填补了国内外无病毒隐患、低免疫原性胶原蛋白的空白,使胶原品类得以拓展,终结了此前胶原品类受制于动物皮及脏器的旧时代。

范代娣及团队所研究的系列重组胶原蛋白序列来源于人体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特点,因而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包括医用敷料、人工骨支架、注射填充物、止血材料等等,在皮肤医学领域可以起到帮助伤口的愈合、组织修护的作用。

但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仍有一道鸿沟要过,范代娣很清楚这一点:“如果不进行产业化,重组胶原蛋白停留在实验室里无异于死路一条”。于是在同年,巨子生物成立,并开启了重组胶原蛋白的产业化之路。

2001年,范代娣申请了中国第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2003年,经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对重组胶原蛋白研发及产业化给予多个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支持。范代娣便是在多项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组胶原蛋白的分子从头设计及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多个0到1的突破

她首创了两大类低免疫化重组胶原蛋白及相关医用产品,完成了从分子设计到产品工程的全链条创新,建成全球首套及最大医用胶原蛋白生产线。

2005年,范代娣及巨子生物获得了中国首个关于重组胶原蛋白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11年,获批首个重组胶原蛋白医用敷料,开创了重组胶原蛋白医用原材料、化妆品原料历史。如今,重组胶原蛋白的应用从医用敷料逐渐向功效护肤领域转化,成为化妆品行业炙手可热的一颗“新星”。

这是中国化妆品行业少有的、能够代表“中国名片”的原料成分,更是少有的能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突破“卡脖子难关”的中国创新原料。

“没有人指路,自己去蹚开一条路”,就这样,范代娣及其科研团队让重组胶原蛋白这一成分从“空白”到“饱满”,从“边缘”走向“主流”。

03

稀有人参皂苷

范代娣的又一个“第一”

范代娣的创新之路并没有停止,她的科研成就也并未止于重组胶原蛋白。

30余年来,范代娣发表500多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2件,出版专著及著作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创先争先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等。

其中还有一项重大的成果来自“稀有人参皂苷”。

近年来,人参皂苷作为人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美容护肤领域的显著功效已得到普遍认同。但相关文献表明,稀有人参皂苷活性成分在人参、西洋参、三七等人参属植物中难以获得,必须通过转化技术才能得到。而此前行业内转化技术主要是强酸、强碱等化学方法,存在反应产物复杂、目标产物不受控、化学残留等诸多缺点,得到的稀有人参皂苷含量低,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范代娣团队多年坚持致力于强效稀有皂苷的生物制造研究,首次发现了多种稀有人参皂苷优异的功效,以及手性异构体、不同功效皂苷间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机制,解决了稀有人参皂苷规模生产的瓶颈问题。

2020年,范代娣课题组完成的“稀有人参皂苷的生物制造及其应用”技术经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该成果荣获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无论是重组胶原蛋白还是稀有人参皂苷,可以看到,范代娣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从来不只停留在发表论文阶段,而是身体力行地推动成分产业化,让创新成果普惠于民。

04

让科研成果从“象牙塔”

走向“大市场”

然而,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条路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从菌种构建、小试、中试,到工艺条件优化、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等一系列难题逐步突破,才能实现技术到产业化的转化。”范代娣曾经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道出了从实验室到量产需要跨越的障碍。

而巨子生物在胶原蛋白产业中,最大的话语权便在于突破重组胶原蛋白的量产瓶颈。2009年,巨子生物成为全球首家实现量产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的企业,并孵化了8大不同定位的品牌矩阵。

依托于范代娣教授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研究成果,巨子生物得以实现自主开发和生产多种类型的重组胶原蛋白,不仅解决了行业难题,打破了中国企业长期依赖海外进口原料的困局,还成功在2022年登陆港交所,成为了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不仅如此,巨子生物通过高效定向转化的生物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稀有人参皂苷的产业化,成为中国首家实现五种强效稀有人参皂苷百公斤级及千公斤级规模量产的企业,并跻身为全球最大的稀有人参皂苷产能的企业之一

2011年,经过10余年的产业化探索,巨子生物推出了为皮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护理品牌可复美,其首款医疗器械产品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率先在全国公立三甲医院皮肤科推广应用,为皮肤科辅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案。

目前,巨子生物旗下相关医用产品在国内1500多家公立医院、2700多家私立医院和诊所、650多个连锁药房应用,受益患者超过千万人次,满足了美丽与健康领域的多种民生需求。

15年来,巨子生物不断突破产品品类,在创新中成长,如今更是在医美、化妆品领域迎来大爆发。而作为中国科技和中国成分的重组胶原蛋白,也正式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看到,重组胶原蛋白成为了化妆品行业炙手可热的成分,产业上下游入局企业不尽其数,其中更是不乏国际美妆巨头。

“巨子生物的意义就在于把整个行业带动起来,推动我们国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整体进步。一项技术成就一家公司、带动一个行业,这是价值最大化。”范代娣说到。

结语

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范代娣主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办公室摆满了“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何梁何利奖”等大大小小的奖杯和证书。

光环之下,范代娣更多的是默默沉浸在学校和实验室里做研究。

如开头所述,范代娣除了是巨子生物首席科学家以外,还有一个身份是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代娣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人才是自己的责任。

从教三十余年,范教授先后培养了研究生75人,博士32人,博士后11人,其中走出了国家级人才3名,省部级人才10名

科研注定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路,很难说范教授下一个科研成果是什么,正如在重组胶原蛋白研发成功前,没人知道这其中究竟经历了多少次“推倒重来”,也不知道成果什么时候会诞生。

但我们可以看到,范教授一点点积蓄的能量正在让中国科技发展的势能变得更足。


来源:美妆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