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职业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1:34 2

摘要: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秉承学院“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加强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分层递进、分类发展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作共同体建设,全面推动模块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党建引领、名师领航、匠师协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秉承学院“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加强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分层递进、分类发展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作共同体建设,全面推动模块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党建引领、名师领航、匠师协同、项目驱动”的团队建设范式。

团队培养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轨道交通行业名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3人,陕西省黄炎培杰出教师2人。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97%,就业对口率80%,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陕西A档,11人获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称号。与俄罗斯等国家联合培养480人,输出留学生120人,培养国外留学生39人,输出人才培养方案4套,课程标准8门,为西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团队建设基础

团队21人涵盖专业、基础、思政课教师及企业专家(双师型占比91.3%),形成专兼结合梯队,其中正高6人占28.6%,副高12人占57.1%,中级3人占14.3%;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0%;“双师型”教师占比91.3%。聘请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奖章获得者、西安地铁运营部经理为产业导师加入团队建设。团队专兼结合、优势互补。

团队负责人教授职称,担任二级学院副院长,从事一线教学工作30年,是陕西省师德标兵、教学名师、黄炎培杰出教师。统筹推进建设任务,负责成员季度评估督导和诊改,牵头承办省级技能大赛,铁路运输专指委年度会议等。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党建样板支部建设,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执笔铁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主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设期内由四级教授晋升为三级教授。

紧扣教学、科研、服务、创新四大能力,对成员进行分类管理,按照青年才俊、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分层培养,创建教学型、科研型教师分类发展标准,形成“分层递进、分类发展、训赛研创、能力提升”发展路径,形成“党建引领,名师领航、匠师协同、项目驱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范式,向9所院校推广应用,在5次会议上进行主题发言。“校企深度融合大师名师领航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案例入选教育部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典型工作案例。

二、能力提升策略

创新“名师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能力评价”团队成员整体能力提升方案。依托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产业导师引领团队教师发展;依托西安国际陆港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国培省培、技能大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成员揭榜学院“一体两翼五重点”、教学能力大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任务35项;完善教学型、科研型教师从讲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三层次分类发展、分层递进的发展机制。制订教师能力测评方案和评价指标,共同构成教师能力提升方案(见图1)。

图1 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方案

成员针对自身资历和专业特点,结合团队分工和个人特长,制订个人成长发展计划。通过省培国培、技能大赛、课题研究、创新项目提升教学、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每季度进行PDCA循环诊改和评价,形成教师成长记录档案,精准画像,通过“一档一案一像”完善量化考核评价,形成教师能力测评方案。

牵头组建西安国际陆港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入城轨交通数智运维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联合体内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三教改革等教研活动。牵头建成高铁客运服务省级国培基地,年均培训教师200人次,建立名师工作室4个,产业导师工作室2个,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搭建多元教师发展平台开展项目建设。

与西安铁路局共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成立“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4个教师实践流动站,立项培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省级校企合作典型生产项目1项,建成宝鸡车务段等校外实训基地7个。

依托国培、省培基地开展教师培训;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专业及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每学年开展说专业说课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依托产业导师工作室、“产教虚拟教研室”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依托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开放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依托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多举措提升团队教师能力。

团队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立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省级重点攻关课题2项、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类课题44项,发表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19篇。完成横向课题10项,获国家技术专利12项,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转化成果5项,转化金额63万。获陕西省高校科技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三、协同创新模式

与9所院校组成校际协作共同体,制订共同体章程;我院负责校企合作分委员会工作。共建《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一人吹哨、个个报到”工作机制》,搭建共同体网站,参加课题与创新团队工作推进与交流5次。促进了团队教师的协作能力提升。

牵头西安国际陆港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暨西安市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物流产教联盟。出台《校企利益分配管理办法》,建立配套的师资互兼互聘、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培训服务等7项机制。联合体包含政府部门2个、核心企业212家、职业院校14个、行业机构2个、科研院所4个。健全“学院领导对接企业领导,二级学院对接站段,教研室对接生产车间,骨干教师对接技术能手”四级对接机制,合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联合18所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托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高铁客运服务专业国培项目,开展培训1020人次,团队教师21人参加能力提升1071人天。协同研究国家级课题9项,协同模块化教学改革6项,协同研发铁路“智能铁鞋”等创新项目2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

团队主持制订国家教学标准4项,引领全国铁路院校教学改革,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4项。对口帮扶延安、安康2个中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助力六合村、油坊头村乡村振兴。获批第二批专创融合“金课”与“金师”团队2个。

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班组30个,实践岗位60个,开展挂职锻炼。聘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西安市首席技师等5人担任产业导师,1人兼任企业教师特聘岗,支持4名教师担任企业培训师,指导西安铁路局职工技术比武获得全路一等奖1项,支持7名教师担任全国铁路技术比武裁判、高铁安全论证等技术服务10项,有力地提升了双师素质。

共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产业学院1个,建设行业资格证书培训点1个,组织铁路职工3个工种技能鉴定1600人次;建设创新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共同开发实训项目56个,组织全国铁路和西安铁路局技术比武2次。支持西安铁路局建成国家级开放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在铁路站段和西安地铁建立开放共享实习车间30个,提供实习岗位700个;联合开发的《铁路连结员》教材被全国12所院校采用,填补了该工种模块化教材空白。

四、成果创新推广

创新形成“党建+团队”融合机制,实施“党建+人才培养”“党建+专业建设”“党建+师资建设”“党建+科研服务”“党建+课程思政”“党建+提质培优”融合推进模式。按照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提升,青年才俊、教学能手、教学名师院分层递进,教学型、科研型教师分类发展标准,构建了“分层递进、分类发展、训赛研创、能力提升”团队教师成长路径。

适应职教高考改革,解决生源结构化差异,增强因材施教效果,利用丰富实训资源,创建沉浸式教学环境,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融通,“导引探研赏评解拓”八步进阶,第一、二、三课堂耦合,分类、分层、分特长、分岗位的理实一体、学训结合“四分”策略,形成了“3834”模块化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3834”教学模式

通过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专业委员会等平台推广交流团队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式、路径、方法等经验和成果,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展示,点击量超1万人次。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发展平台,宣传团队建设成果,扩大社会影响,访问量1.6万人次。在国培、省培中,对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成果进行宣传推广20次。

近3年,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团队教育教学和育人成果进行报道30余次,在《陕西职业教育》等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平均下载32次。《手语讲思政》在人民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教育电视台等平台宣传,浏览量达300万人次。

选派团队教师4名教师赴德国莱茵学院、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研讨,参加与哈萨克斯坦萨特巴耶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等国外职教工作者交流会,提升国际化视野。学校成功入选“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秦岭工坊”,开展跨境教育。近三年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184人,其中16人赴俄留学,7人攻读硕士学位,3人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哥伦比亚波哥大留学生2期49名,指导哈萨克斯坦硕士生3人,输出人才培养方案4套,课程标准8门,提高了团队国际影响力。

来源:陕西微校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