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近年底,按照以往的惯例,消费电子行业大多会归于平淡,但今年有所不同,国内掀起了AI眼镜的发布潮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百镜大战”,不仅仅有垂直厂商的参与,还有一些“跨界”品牌的入局。
临近年底,按照以往的惯例,消费电子行业大多会归于平淡,但今年有所不同,国内掀起了AI眼镜的发布潮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百镜大战”,不仅仅有垂直厂商的参与,还有一些“跨界”品牌的入局。
日前,以充电宝产品被大家所熟知的品牌闪极科技,正式对外发布旗下首款AI眼镜——闪极AI“拍拍镜”(闪极A1),整机重约50g,搭载紫光展锐W517处理器和索尼1600万像素摄像头,内置3块电池,已经或即将接入云天励飞、讯飞星火、通义千问、Kimi、智谱等国内十余家主流大模型厂商,共创版最低售价999元。
闪极A1
从功能上来看,闪极A1和Ray-Ban Meta类似,但在设计上更倾向于国内用户,并且在摄像头等硬件上进行了提升,宣称可以带来更优的体验。而在这款产品发布之前,闪极还对外宣布在1个月里累计完成超亿元A轮系列融资。闪极创始人兼CEO张波对作者表示,“对标手机厂和互联网企业,它们肯定更强,但是我们速度更快。”
相比较其它多数目前已经发布但没有发售的AI眼镜,闪极A1将于1月15日左右正式发货,算是国内首批量产的品牌。而在打响“第一枪”后,张波也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年出货50万台,年销售额超过6个亿,这是我们认为的第一阶段的胜利。”
立项2年,一个月融资超亿元从手机到PC,AI化之后,推动了市场的回暖。相比较下,眼镜这一非智能化的产品,有了AI的加持后,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AI眼镜和AR眼镜是两个概念,前者更加轻薄,配备隐形扬声器、麦克风和独立电源,不配备显示屏幕,支持AI语音助手、音频播放等功能。后者则拥有显示屏幕、光机等多元器件,体积上也更大。
目前,AI眼镜是大模型最容易落地并实现突破的智能硬件形态,也可以简单理解为“TWS耳机的眼镜版本”。更低的成本和售价,以及接近于传统眼镜的佩戴体验,让其率先火了起来,Ray-Ban Meta眼镜的预估销量已经到了200万副。中信证券研报指出,AI智能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在低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划时代高效率,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老兵,张波曾是魅族的“老人”,做过研发、GTM、线下销售,对产品也有着偏执的追求。有意思的是,在发布会上,张波还多次致敬魅族和锤子科技,要做“圆滑当道时代的锐利异类”。因此,虽然闪极此前的核心产品是充电宝一类的周边设备,但是张波依然有着曾经做手机那般,追求下一代超级终端的雄心。
闪极创始人兼CEO张波
至于为何会选择AI眼镜,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是AI是未来所有终端的核心驱动力,但是目前还并未出现一个将AI功能发挥到极致的终端。二则是眼镜是离人五官最近的穿戴设备,可以让AI见人所见听人所听,给AI最需要的数据原料。
张波表示,“我们认为这个设备一定要在耳边、手边非常无感的一直存在,要通过人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最佳的形态是眼镜可以永远佩戴,永远开机,永远录制,进一步让AI永远的预测未来。”
据了解,相比较很多品牌临时蹭热度、抢风口,闪极在去年就立项了AI眼镜项目,并在5月已经在用户群做了小规模的发布,对相关的参数、架构等进行了公开。不过,从充电宝到AI眼镜,闪极的这次跳步,仍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毕竟,虽然AI眼镜不像手机复杂程度那么高,但也是对技术和供应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面对外界的质疑,张波坦言,做充电宝其实也是手机那套逻辑,要给它一个硬件和软件以及屏幕。“我们的充电宝也是有屏幕和系统的,并且我们惊喜地发现充电宝外壳的供应商就是XR眼镜镜片供应商,整个供应链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做的第一天可以评估好难度。”
除了对供应链的把控,闪极入局AI眼镜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健康的利润和现金流,有持续造血的能力。张波透露,公司的储备非常充分,闪极做AI眼镜以后,其它的AI眼镜团队融不到钱,包括之前的XR团队。“从8月份开始正式向外融资以后,在一个月敲定超过一个亿的融资。对标手机厂和互联网企业,它们肯定更强,但是我们速度更快。”
走雷军的路,AI眼镜不是娱乐的工具好看、好戴、好用,是闪极做AI眼镜的三个标准。张波指出,AI眼镜剔除智能属性,首先它应该满足眼镜用户的原始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闪极联合了眼镜行业领军品牌LOHO针对闪极A1进行联名设计。
不过,在国内做硬件,不把行业第一“比下去”,似乎就不是一场成功的发布会。在交流中,谈及闪极A1的创新点,张波表示,三个电视的架构、1600万像素的摄像头,都是领先于Meta的地方。“1600万摄像头是拍照,录像是1080P30帧,我们十几人的团队全力以赴干了200多天,做到了国产芯片驱动一颗高通驱动不了的摄像头,让AI眼镜替代掉运动相机是我们以后的方向。”
他透露,拍摄出来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多了20%多的像素,对芯片预算压力很大,对于极致压缩和运算,让性能更低的芯片跑出更复杂的算法和数据,这是其它家追不上的,也是短时间的技术壁垒。
至于AI的部分,闪极的做法和部分品牌类似,接入多款大模型,之后根据具体使用场景来调用最适合的大模型。只是,不同于别的AI眼镜,要做成一个全能的助手,闪极在AI这块有着更为具像化的职能划分。
“不想做全职全能的助手,我们所有的努力是尽快让AI全职全能。现在做的是AI指令性的记忆,没有做到像人那么智能,但是比人更强的部分是记忆。我们强调的是时刻记录并且可以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是核心关键点。”
与此同时,当别的品牌在讨论AI眼镜或者AR眼镜对手机的取代时,张波也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AI眼镜不是要取代手机,是要颠覆手机的未来,它是生产效率的工具不是娱乐的工具。
“很长时间内,手机作为最强的智能终端,娱乐和屏幕很重要,我们只是想做手机最强辅助,长时间跟手机共生,让人不想用手机的时候,可以体验到手机生产力的功能,而且简单易用,在未来两三年就是第二手机的存在。”
999元的共创价格,加上首批量产的优势,24小时闪极A1的预订单达到了50000台。不过,明年一季度,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入AI眼镜的阵列,其中不乏小米这样的巨头,届时压力必然倍增,这种压力一是来自终端市场,二是来自供应链。
对此,张波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担忧。一方面,他认为,小米确实很厉害,它们的AI眼镜也做得非常好,但是价格会比闪极A1贵很多,而且发售的时间点也会晚很多。“我们走雷军的路,注重商业效率,学习理想这样的创业经验,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执行每个关键的成本,关键的事情一定舍得花大钱,给每个核心的人开出更好的待遇。”
另一方面,至于供应链方面,张波则表示,随着闪极的量没有手机厂商大,但产品足够贵,利润空间很好,现金流很健康付款很及时,所以供应链基本上是抢着接闪极的单,现在大家怕错过任何一个小米。
据了解,在同一架构下,闪极每年会推出几十款不同框型的AI眼镜,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在AI眼镜发展的初期,50万台是闪极的盈亏平衡线,“我们目前的订单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OKR。”张波说道。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