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女儿“啃老”:94岁母亲为其洗衣做饭,妄想嫁给大老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03:29 2

摘要:"闺女,今儿个相亲穿这件蓝格子衬衫吧,配那条褶裙多精神。"我颤巍巍递过熨得笔挺的衣裳,王春梅头也不抬,只冷冷丢下一句:"上世纪的老古董,丢人现眼!"

母债女偿

"闺女,今儿个相亲穿这件蓝格子衬衫吧,配那条褶裙多精神。"我颤巍巍递过熨得笔挺的衣裳,王春梅头也不抬,只冷冷丢下一句:"上世纪的老古董,丢人现眼!"

我今年九十四岁,女儿春梅五十二岁了,还住在我这一居室的筒子楼里。

这么些年,我早习惯了每天四点半起床,揉着僵硬的腰骨,摸黑下炉子,为她煮一锅香软的小米粥,蒸两个白面馒头。

老伙伴们常笑我:"王桂英啊,你这是给闺女养成了小公主脾气。"

我只是笑笑:"自家的闺女,我乐意。"

可心里却像灌了铅一样沉。

我们这代人,活得太苦太久。

那是1958年,大跃进刚开始,我和老伴儿李国强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大炼钢铁"。

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日子里,我们用野菜和树皮煮粥,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熬过了最艰难的三年。

回城后,我在纺织厂当了一名女工,李国强在机械厂当了车工。

日子虽然清苦,但能吃上白米饭,穿上干净衣裳,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每天早晨五点,我和老伴儿一前一后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一个去东边的纺织厂,一个去西边的机械厂。

有时赶上大雨天,我们共打一把雨伞,雨水总是打湿我们的肩膀和裤腿。

那时候,我们最大的盼头就是攒够钱买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好在星期天照一张全家福。

春梅是我们四十岁才得的独女,怀她那年,我已经做好了一辈子不生养的准备。

老伴儿激动得手都在抖,跑遍了全厂借钱给我补身子。

"咱闺女一定得上大学!"他常对着我微微凸起的肚子说话,好像里面的孩子能听懂似的。

春梅出生那天,恰逢春雨绵绵,院子里的梅花开得正艳,我们便给她取名"春梅",寓意生机勃勃、坚强不屈。

从小,春梅就聪明伶俐,人见人爱。

我和老伴儿把她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虽然家里条件不富裕,我们却从不在她身上省钱。

鸡蛋留给她吃,新衣服先给她做,连唯一的那台黑白电视机,也是为了让她能看《小燕子》才买的。

"你们这是惯孩子。"邻居老刘常这么说。

老伴儿总笑呵呵地回答:"独生女嘛,不惯着谁惯啊?"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年春梅刚好十八岁。

我和老伴儿省吃俭用,给她报了三个补习班,连灯油钱都要精打细算。

春梅很争气,一举考上了市里的轻工业学校,分配到国营罐头厂当技术员。

那天晚上,我和老伴儿激动得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手拉着手,笑出声来。

"咱春梅有出息了,以后有干部身份,拿国家工资,一辈子不愁吃喝。"老伴儿憧憬着。

那些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春梅每月七十八块钱的工资,加上我们俩的退休金,日子过得殷实。

春梅谈了个对象,是同厂的会计小孙。

小伙子老实巴交,每次来家里都带点水果点心,见了我们恭恭敬敬的,我和老伴儿都很满意。

可好景不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

春梅所在的罐头厂因为效益不好,被迫破产,一大批工人下岗。

春梅那年才三十出头,本该是成家立业的年纪,却因为没有了"铁饭碗",连对象小孙也跟着吹了。

"我不能嫁给一个没出息的男人。"春梅红着眼睛对我说。

我心疼得不行,但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若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确实很难抬起头做人。

我们省吃俭用,从积蓄里拿出两千块,让春梅去进修学电脑。

"电脑是个新鲜玩意儿,以后肯定吃香。"老伴儿信誓旦旦地说。

可春梅却不以为然。

"妈,学那个没用,现在都流行找'靠山'。"春梅一边啃着我蒸的馒头,一边翻着从报刊亭买来的时尚杂志说,"你看人家王厂长的女儿,嫁了个香港老板,现在住洋房,开宝马。"

那时候的春梅,眼里已经满是物质的光彩,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个为了一本连环画高兴得蹦蹦跳跳的小姑娘了。

1997年,老伴儿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

弥留之际,他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桂英,照顾好春梅......"

我强忍泪水点点头:"我会的,你放心。"

老伴儿走后,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春梅承受不了打击,整天闷在家里,连找工作的心思都没了。

我每天起早贪黑,在社区扫马路挣点零花钱,再到菜市场捡点别人不要的菜叶回来熬粥。

有时实在没东西吃,我就去邻居家借几个土豆,或者找老姐妹们搭个伙。

日子虽苦,但咬咬牙也能过去。

最让我担心的还是春梅的婚事。

女孩子过了三十岁还没嫁人,在那时候是很让人笑话的事。

当时院子里的赵婶子就经常阴阳怪气地说:"春梅都快成老姑娘了,还挑三拣四的,真不知道等什么呢!"

我听了心里难受,但也不好发作,只能装作没听见。

春梅开始参加各种相亲会,自称是"国企高管",总念叨着要嫁个"有背景"的,能带她"飞上枝头变凤凰"。

我每月的退休金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全给她置办名牌衣服和化妆品。

"妈,我这个年纪了,不体面怎么找得到好人家?"她振振有词。

我也只能点头。

毕竟是自己的闺女,我怎忍心看她受委屈呢?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春梅四十岁了,依然单身;四十五岁了,还是没有着落;转眼五十岁了,依然住在我这破旧的筒子楼里。

人到老年,最怕的就是孤独。

春梅常出去几天不回家,电话也不接。

每到那时,我就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的梧桐树发呆,想起她小时候坐在树下背课文的模样。

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眉眼弯弯,朝气蓬勃,多可爱啊!

楼下的梧桐树已经老了,每到秋天,叶子哗哗地掉,像是在为我的孤独伴奏。

我也老了,牙齿掉了一半,背也驼了,走路也需要拄拐杖了。

唯一不变的,是我每天四点半起床为春梅做早饭的习惯。

九十多岁的人了,睡不了多久,三四点钟就醒了。

我摸黑下床,点燃煤气灶,熬上一锅粥。

春梅喜欢喝小米粥,我就专门买些小米,放在瓦罐里存着。

煮粥的时候,我常想起老伴儿生前的样子。

他总说:"桂英啊,你做的粥最香了,又黏又稠,比饭店里的强多了。"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掉下泪来。

老伴儿啊,你若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咱们的春梅找到好归宿啊!

一天,春梅兴冲冲回来说遇到了"贵人"——姓李的大老板要带她吃饭。

"妈,这回可真是机会来了!李老板开的是房地产公司,手底下几百号人呢!"春梅眼里放光。

我看她这么高兴,也跟着笑了:"好好好,这回一定要好好表现。"

春梅却皱起眉头:"我这衣服都旧了,哪能见人啊。"

我颤抖着掏出藏在枕头底下的存折:"闺女,这是我的养老钱,你拿去买件好衣裳。"

存折里有八千多块钱,是我这些年攒下的养老钱,原本想着万一我哪天走了,好给春梅留点零花钱。

春梅接过存折,连声谢都没说就走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闺女啊,你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懂得心疼你妈妈吗?

那天晚上,我连饭都没吃,就坐在门口等她回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春梅还没回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她出了什么事。

直到凌晨一点多,春梅才回来,一进门就把包往沙发上一扔,脸色铁青。

"出什么事了?"我赶忙问道。

春梅气得直跺脚:"妈,你知道我今天多丢人吗?那个李老板根本不是什么房地产公司老总,是我初中同学李志国!"

我一听愣住了:"志国?就是当年经常来咱家写作业的那个小胖墩?"

"可不是嘛!"春梅咬牙切齿地说,"他早听说我'啃老'的事,特意设了这个局让我知道现实!"

原来,李志国虽然不是什么大老板,但这些年确实做得不错,开了家小公司,专门做养老产业的。

他听说春梅还在打光棍,想介绍个对象给她,没想到春梅这些年变了这么多,一心想攀高枝。

"志国说他爸以前就是我们单位的老干部,他们全家都知道我靠你养活的事!"春梅说着说着哭了起来,"妈,我真的好丢人啊!"

看着女儿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我心疼极了。

我拍拍她的肩膀:"傻闺女,有什么丢人的,谁还没个难处呢。志国既然是老同学,肯定不会笑话你的。"

春梅抬起头,眼睛红红的:"妈,你知道吗,志国他......"

"他怎么了?"我问道。

"他说他一直挺欣赏我的。"春梅吸了吸鼻子,"说我年轻时候挺有才,要是那会儿好好学习技术,现在肯定不至于这样。"

我点点头:"志国说得对,这孩子从小就懂事。"

当晚,春梅破天荒地主动帮我洗脚。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么多年了,春梅从来没有主动做过家务,更别说给我洗脚了。

她摸着我布满老茧的脚底,突然泪如雨下:"妈,志国带我参观了他们的养老院,我看到那些被子女遗弃的老人,心里难受极了......"

"傻孩子,妈没事。"我安慰道,"妈还硬朗着呢,不用去什么养老院。"

"不是的,妈。"春梅抬起头,脸上的妆都哭花了,"志国说,我这些年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从来没考虑过你的感受。你年纪这么大了,还要照顾我这个'巨婴',换了谁都受不了。"

我笑了:"傻闺女,你是我的命根子,我照顾你是应该的。"

"不,妈,我错了。"春梅拉着我的手,"我这些年太不懂事了,总想着不劳而获,把你的养老钱都花光了。"

说着,她从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这是我今天跟志国借的五千块钱,我准备租个小门面,开个面馆。志国说他会帮我介绍客源的。"

我惊讶得合不拢嘴:"闺女,你要创业?"

"是啊,妈。"春梅抹了抹眼泪,"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得自食其力,我得让你好好享清福。"

第二天一早,春梅就去菜市场附近考察门面去了。

一个月后,她真的租了个小门面,开了家面馆,取名叫"桂香面馆"。

原来,她是用我的名字取的店名。

面馆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生意都不错。

春梅每天早出晚归,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回来时总是腰酸背痛的。

但她脸上却有了久违的笑容。

"妈,我今天卖了一百三十碗面呢!"她兴高采烈地跟我汇报。

看着女儿忙碌但充实的样子,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慢慢地,春梅的面馆有了固定客源,每天都有回头客。

她还专门请了个帮工,自己负责做面,那个小姑娘负责收银和端面。

日子虽然忙碌,但过得红红火火。

春梅每天晚上回来,总会陪我看一会儿《新闻联播》,然后给我捶捶背、揉揉腿。

有时我们会聊聊天,聊面馆的趣事,聊小区里的新鲜事,甚至聊我和她爸年轻时的故事。

面馆生意越来越好,春梅攒了些钱,给我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还给我配了副老花镜。

最让我开心的是,她把我接到了一楼的房子住。

"妈,您年纪大了,爬楼梯费劲,住一楼方便。"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

我眼眶湿润了:多少年了,第一次听到春梅考虑我的感受。

住进新房子的那天晚上,春梅特意炖了老母鸡汤给我喝。

我捧着热腾腾的汤碗,看着对面已经有了皱纹但笑容灿烂的女儿,眼泪夺眶而出。

"傻妈妈,哭什么呀?"春梅笑着递给我纸巾。

"闺女长大了,知道疼妈妈了,我这是高兴。"我擦擦眼泪。

春梅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妈,对不起,我这些年太自私了。"

我摆摆手:"过去的事就不提了,你现在好好的,妈就满足了。"

"不,妈,我欠你太多。"春梅认真地说,"不只是钱,还有几十年的陪伴、照顾和关爱。这辈子,我怕是还不清了。"

我摸摸她的手:"傻闺女,妈妈不要你还,妈妈要的只是你能幸福、能过得好。"

春梅点点头,眼圈红了。

几天后,我听见春梅在电话里对李志国说:"我妈这辈子没欠过别人,就欠我的太多。这债,得我来还。"

听着这话,我笑了。

原来,人这一辈子,最值钱的不是嫁得多好,而是熬过多少苦难后,依然能被亲情温暖的心。

春梅的面馆越做越大,还开了分店。

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从不忘了每晚陪我看电视、说话。

有时候我睡着了,她还会给我掖掖被角,像我小时候照顾她那样。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我九十五岁生日那天,春梅特意关了店,带我去照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上,我坐在中间,春梅站在我身后,笑容灿烂。

看着照片,我恍惚间看到了老伴儿的身影——他站在我们身后,欣慰地笑着。

那一刻,我知道,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看着照片里女儿幸福的笑容,我知道,我欠她的情感债,也已经还清了。

因为,世上最珍贵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亲情。

而这亲情,就像是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一遍真命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