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拓产教融合新模式 培养多层次多元化数智化人才

B站影视 2024-12-23 10:45 1

摘要:随着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好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高校培养人才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第一要务。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

随着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好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高校培养人才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第一要务。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始终坚持以“六新”理念为指引,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数智化人才,为能源电力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构建“政-行-企-校”四链双环产教融合共同体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伦理思辨能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能力”是能源数智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素养,学院以此为培养目标,重点探索了“AI+能源电力”高水平应用型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一系列职业技能认证链和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了“学-践-赛-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建设项目,并在上海经信委和教委支持下成立了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奇安信共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室”。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上海市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互联网+智慧电力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助推学生创新发展。借助行业企业力量,开设行业企业专家讲座、设立企业奖学金、构建职业认证链;加强科教融汇,设立学生科研能力提升SRTP计划;构建“院赛一校赛一省赛一国赛”的四级学科竞赛体系等各种形式,整合各类创业教育资源,完善复合型人工智能类创新人才生态链,将创新创业活动有机融入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主办临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二届“蓝海·逐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院现有机器人实验室社团、启创扬帆双创社、白帽子网络安全攻防社社团,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学生科创竞赛获得丰硕成果,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项,获首届“上海临港杯”人工智能全球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金奖1项,蓝桥杯全国一等奖等荣誉,以及其他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以及省部级以上相关奖项200余项。

通过强化“引企入教”,建立“双兼双聘”的师资培养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近三年,聘用企业专家约50人次深度参与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设计等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积极推进 “引企入教”,与企业联合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及电力系统应用》等7门产教融合课程,以及《软件项目综合实践》等4门产业级实习实训课程和8门双碳特色课程。3个产教融合案例获得CCF等协会优秀奖,4个产教融合团队获奖,其中两个获得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优秀团队奖。

通过健全“学分置换”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学院与华为、星环、万达信息等50余家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或实训平台,探索“3+X”企业产教融合人才培新模式。近年来150余名同学在大四学期开展为期半年或12个月的企业实习。学院提出三全五联动促就业工作法。内部从党政班子到学生党员形成合力,外部发挥拓展30多家实践基地就业渠道,依托“成长计e”职业规划训练项目,通过学分置换等具体举措。研究生连续8年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本科生2024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6.56%,在各学院中名列前茅,曾获校就业先进集体荣誉。

创新引领发展,技术赋能推动产教融合落地落实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数据智能与网络信息安全”,学院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扩大学院影响力,推动建立校企联培、产学研联盟等合作。通过校企联动建设“能源大数据靶场平台”“基于昇腾的人工智能信创全栈式实践教学平台”等科教研平台建设,推动“数智化”特色学科发展。与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共建了“上海电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格尔软件等共建了“信创实验室”均成为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既着眼学术国际前沿更面向国家与能源行业重大需求,在电力数据的安全管控、网络攻击智能检测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等领域都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近年来,在IEEE TDSC、IEEE TIFS、IEEE AAAI等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20余篇;国家家级项目8项;其中温蜜承担的NSFC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张凯、张传林、李玮玮、王宝楠等承担的NSFC面上/青年基金4项、范自柱、温蜜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2项、上海市人才计划和科委及企业重要科研课题等37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及国家电网和行业学会科技奖励8项。发布标准8项;实现科研转化近百万元。

在电力数据安全领域:创新构建了电力数据安全管控体系,安全保障电力数据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的价值释放。重点突破了电力数据敏感识别、跨域数据访问控制、离域数据流转溯源等难题,形成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电力数据安全管控技术及产品。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企业中;支撑“企业电智绘”“复工复产指数”等百余项数据产品研发和应用,在上海、浙江、广东等15个省市应用推广,为城市数字治理提供186项数据产品,实现电力数据产品交易从无到有的突破。服务了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中心等城市数字治理主体。发布团体标准2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网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3项。

在能源网络安全领域:突破电网开放互联环境下未知攻击跨域融合检测等难题,实现了无监督环境中网络攻击群组发现与追踪技术链。相关研究成果及研制的高通量网络攻击智能检测与场景构建系统,已成功应用在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多家安全企业的相关业务中,协助发现了多个APT组织等攻击事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3项奖励。发布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4项。

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时序数据智能分析与人工智能模型安全评估等方法,从多角度提高学习模型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与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共建上海电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在与国家电网江苏、浙江、上海等电力公司, 获ACM TRUC 2019图灵大会Best Paper Runner-up奖。每年获得电力企业委托课题近10项,年均经费600余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项奖励。

汇聚资源合力,数智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促进党建和业务“一融双高”。构建校企合作 “双向双效”机制,围绕“走出去”大平台,“引进来”促发展,拓展合作基地建设,经签订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等30家,与10余家企业构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学-践-赛-创”的链条,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引入上海软件中心蔡立志博士担任思政导师,积极推进电力行业相关专家担任校外导师。与交大智邦科技、井星科技等一系列企业签署产教融合合作协议,有效扩展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实质性开展多门课程校企联合共建;联合浦东人社开展计算机程序员职业技能培训,报名参与人数近200人;推动开展产教融合微专业建设,完成首阶段两门课程教学任务。学院薛梅牵头软件项目综合实践获中国计算机教育20周年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叶文珺牵头获上海电力大学产教融合优秀教学团队,张传林牵头获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产教融合优秀教学团队。实现师生培养与企业业务发展双向受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就业双效协同。

依托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构建思想政治引领办学新平台,学院与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合开展10余次课程思政名师研讨沙龙,举办课程思政领航学院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并承办上海电力大学第四届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完成领航学院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空间载体。学院成功建设22门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位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个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围绕学科专业思政建设双碳战略、电力+、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大国工匠精神、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数据伦理6门课程。张凯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特等奖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搭建产教科资源交汇平台。在校外平台上,立足临港,积极外拓资源,围绕四链双环产教融合共同体与30余家企业基地开展深入合作,基于学分置换等方式深入推进“3 + X”企业实习实践;与华为、星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共建多套高能级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构建了包括“面向智慧能源的人工智能全栈式实践教学平台” “面向能源电力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虚拟实训平台”等在内的多个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和实训资源。其中,2019年学院与临港集团共建的“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是国内电力类高校特色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成为了上海临港自贸区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021 年获批为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2024年获批为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在校内平台上,基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电力人工智能专业群,通过跨学科专业共建课程体系,由多个学院师资共同开设多门课程并写入培养方案,横向打通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基于电力人工智能专业群,开设电力人工智能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学校“双碳”背景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面向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设多学科交叉AI融合课《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概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概论》。例如:面向全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概论》慕课,结合行业企业前沿案例,由14位具有能源电力行业应用背景的资深教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具有全面性、前沿性、应用性的特点,为学生今后在能源电力数智化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奠定基础。

打造产业育人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治院方针,依托“政-行-企-校”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政府、行业学会的平台资源,深入能源行业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一线,通过引育并举,搭建校内校外发展平台,形成一条联通“学院-学校-市级-国家级”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企业联聘了29位中心中兴、华为、国网和南网的企业领军人才担任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联合培育了张凯、张传林、温蜜等能源智能及安全领域东方英才等市级高层次人才5人次,引进范自柱等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及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温蜜成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专家。

拓展学术交流新模式。从校内办会扩展到走出去办会,从单纯的请人讲到自己讲的模式转变,不断激发老师们的分享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科教研的创造力。学院与上海市计算机学会联合举办了第六届“智能计算与智能电网”研讨会,国家自然基金委二处原项目主任及多位国家级人才出席共同讨论“AI与数据安全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学院与CCF上海分部联合在横店圆明新园举办CNCC2024“数字化转型安全技术前沿”学术研讨类会议,在上万人的大会上研讨了能源数智化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学院举办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CCF计算机应用专委和CCF上海分部走进上海电力大学的系列活动,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并拓展了交流的同行朋友圈。聚焦能源产业链数智化的卡点问题,牵头推出了“数智化大讲堂”等系列学术报告活动,活跃了师生学术研究的氛围,创新了学术交流新模式。通过这些方式,学院教师们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软实力)在不断提升,多位教师在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CCF-A类会议和期刊论文取得了新突破。(通讯员:樊丽达)

来源:视见奇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