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来访说“我不知道”,是防御还是咨询的盲点?

B站影视 2024-12-23 11:27 1

摘要:当来访拒绝进一步探索时,这往往与来访的整合与言语化能力相关。来访会使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将自身无法耐受的冲突做碎片化处理,并排除在意识之外。所以,当咨询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咨询师就会将这些困难带入到督导中。

这个场景,你是否熟悉?来访说:“我不知道”;“我想不到什么”;“我没什么可说的”。 在督导中,新手咨询师常反映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一情况。

当来访拒绝进一步探索时,这往往与来访的整合与言语化能力相关。来访会使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将自身无法耐受的冲突做碎片化处理,并排除在意识之外。所以,当咨询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咨询师就会将这些困难带入到督导中。

那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来访会对咨询出现反抗,甚至让咨询师感到有个案脱落的可能性。

因为原先来访将引发焦虑和难以面对的冲突,通过自身原有的防御机制进行压制或隔离。

但咨询是将“碎片”进行“整合”的过程。一旦碎片拼凑完成了,来访潜意识中的冲突开始意识化,这就意味着来访需要面对这些冲击,来访会感到恐慌和害怕。有些来访会认为是咨询师带来的这些不良感受,咨询师被来访体验为“bad breast=施害者”,随即对咨询师发起攻击。

在督导中,咨询师也会出现平行反应,害怕自己接不住这个个案(这部分可以理解为咨询师的反移情。咨询师通过来访的投射性认同,体验到了恐惧和混乱),非常慌乱地“要求”督导师给方法,并在督导中对督导师发起攻击。通过攻击督导师,来帮助自己缓释焦虑与沮丧。

【平行反应朴素版对照表】

咨询师:(接收投射性认同:恐慌/焦虑)我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个个案要脱落了。➡️攻击督导师➡️降低焦虑感(督导师被体验为“bad breast=施害者”)

如果在督导中,咨询师能够理解上述内容,那么督导会变得有收益。我们也可以进入到更细节的分析中。

接下来,我们来根据来访不同的表现(列举三种),尝试分析,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情况一:保护自己不被评判。

来访会认为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咨询师会不由自主地评判自己。

咨询师通过这一点,可以收获到的是:大致推断来访与Ta早年客体的互动情况,即当来访实诚的表达自己想法或是需求的时候,被评判了,使来访产生了羞愧和对自我表达的不安全感。

情况二:防止感知到自我的脆弱。

分析:这是一种防御的方式,来访会将情况表述为自己能够应对,甚至会跟咨询师分享自己很多理性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来访通过自我学习(大量阅读自助类的书籍/听播客等),参加团体。

初阶讲解:很有趣的是,当来访跟咨询师分享这些理性想法的时候,咨询师很容易会倾向于表达对来访自我力量的认同和鼓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来访与咨询师的共同回避,双方都在潜意识中达成了默契,将注意力放在了来访的自我学习能力上,而回避去诠释来访使用了理智化防御。因为一旦诠释来访的防御,有可能会让来访从原本自我感觉良好,陷入到脆弱感中。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让来访去体验脆弱呢?来访感觉良好,不正是咨询想要的效果吗?但事实上,正是来访不愿面对的“脆弱”,才将来访带入到咨询中。来访回避,是有原因的。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逐渐去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如果咨询师也回避,那么这个咨询很可能无法取得进展。

进阶讲解:受训经历比较好的咨询师,则会在这节咨询之后,隐隐地觉得总有些不太对劲。在督导的时候,经过督导师的讲解之后,咨询师也会觉得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处理好。这可以理解为咨询师接到了来访的投射性认同。咨询师在督导中体验到的无力和受挫,很有可能与来访的脆弱感相似。因为大多数咨询师都会第一反应归结到是自己的功底不够,所以没能在当下反应过来。

情况三:对于外部现实产生链接的矛盾。

这部分源于个体既想要回避现实,又有部分是想要靠近现实的。

如果告诉咨询师更多深入的想法和情况,就代表着自己要接受更多来自外部的现实性的反馈,包括与咨询师的关系,也会感觉更加的近了。来访处于“既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会反复摇摆,犹豫不定。

这里可以通过移情和反移情来理解:咨询师可以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来访由于矛盾,自身是很冲突的,当然也很憋闷。咨询师很容易也会在咨询过程中产生一种“不耐烦”或是“游离”,甚至想要快点结束这节咨询。通过自身的反移情,就可以理解到来访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难受。

在我的督导中,比较鼓励咨询师反馈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样能够很好的去觉察来访的投射性认同/移情与反移情。

最后,当来访说“我不知道”时,咨询师的工作不是提供答案,提供一些自己的猜测给来访;就像在督导中,督导师也不是直接给方法,而是帮助你去理解来访的防御和冲突。

在面临咨询僵局时,的确会有停滞,但僵局也有可能是一个突破的契机。

#心灵疗愈室#

来源:办公室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