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 养活自己和5岁的儿子,绝不卖身,靠出苦力,不丢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06:25 2

摘要: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水坑。林晓梅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手里捏着刚收到的电费账单——三百六十五元。这个数字像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她的胸口。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水坑。林晓梅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手里捏着刚收到的电费账单——三百六十五元。这个数字像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她的胸口。

"妈妈,我饿了。"五岁的儿子小磊扯了扯她的衣角,大眼睛里满是期待。

林晓梅蹲下身,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再等一会儿,妈妈这就做饭。"她打开冰箱,里面只剩下半颗白菜、两个鸡蛋和一小块豆腐。距离发工资还有十天,银行卡里的余额已经不足五百元。

自从丈夫半年前在那场车祸中离开,生活就像这阴雨天一样,看不到阳光。肇事司机逃逸,保险公司理赔迟迟不下来,而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林晓梅原本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每月三千块的工资连还利息都不够。

"晓梅,你真的不考虑我上次说的那个建议吗?"闺蜜王丽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摆地摊虽然辛苦,但比你那点死工资强多了。"

林晓梅咬了咬嘴唇。她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进了写字楼,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沦落到要摆地摊的地步。但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小脸,她知道自尊心填不饱肚子。

"我...我再想想。"

挂断电话,林晓梅翻出家里的存折,上面显示的数字让她眼前发黑。明天就是还房贷的日子,而账户里的钱连最低还款额都不够。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王丽的电话。

"丽丽,我想试试。你能教我吗?"

三天后,林晓梅站在城东夜市入口处,双腿微微发抖。她面前是一个简陋的小推车,上面摆着煤气灶和平底锅,旁边放着准备好的面团和配料。这是王丽帮她置办的全部家当,花了她们两人半个月的工资。

"别紧张,"王丽拍拍她的肩膀,"第一次都这样。记住,你的煎饼味道绝对没问题,我试过那么多次了。"

林晓梅点点头,却感觉喉咙发紧。周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潮水一样涌来,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来啊,新鲜出炉的煎饼!香脆可口!"王丽替她喊出了第一声。

林晓梅感激地看了闺蜜一眼,深吸一口气,学着王丽的样子喊起来:"煎...煎饼,现做现卖..."

声音细如蚊蝇,很快淹没在嘈杂的市场中。整整一个小时,没有人光顾她们的小摊。林晓梅的手心全是汗,准备好的面糊开始变干。

"别灰心,"王丽安慰道,"晚上人多了就好了。"

夜幕降临,夜市渐渐热闹起来。终于,一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停在摊前:"阿姨,煎饼多少钱一个?"

"五块,"林晓梅急忙回答,"加蛋六块。"

"来个加蛋的。"

林晓梅手忙脚乱地开火、倒油、摊面糊。因为紧张,第一个煎饼翻面时破了,她连忙道歉,重新做一个。当她把热腾腾的煎饼递给男孩时,对方咬了一口,皱了皱眉:"有点咸。"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林晓梅心上。她强撑着笑容:"对不起,我下次注意。"

男孩走后,又有几个路人买了煎饼,但反响平平。林晓梅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九点半,夜市人流开始减少,她们决定收摊。

清点收入时,林晓梅的手指微微发抖——六个小时,只卖了十七个煎饼,收入九十八元,扣除成本,净赚不到四十块。

"这...这连小磊的幼儿园费都不够..."她的声音哽咽了。

王丽叹了口气:"第一天嘛,很正常。明天我们调整一下配方,味道会更好的。"

回到家已是深夜。小磊在邻居家睡着了,林晓梅轻手轻脚地把他抱回床上。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泪水终于决堤而下。她跪在床边,无声地哭泣,生怕惊醒孩子。

"我该怎么办..."她喃喃自语,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第二天傍晚,林晓梅独自推着小车来到夜市。王丽要加班,不能陪她。有了昨天的教训,她调整了面糊的配方,减少了盐量,还准备了一些自制的酱料。

"煎饼!香脆可口的煎饼!"这次她的叫卖声大了许多,虽然还是有些生涩。

一个小时后,她卖出了五个煎饼,比昨天稍有起色。正当她准备给第六位顾客制作时,一阵骚动从街头传来。

"城管来了!"有人大喊。

瞬间,整个夜市像炸开了锅。小贩们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推着车子四处逃散。林晓梅惊呆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快跑啊!"旁边卖糖葫芦的大爷冲她喊道。

林晓梅这才反应过来,慌忙关火、收摊。但已经太迟了,三个穿制服的城管拦住了她的去路。

"证件。"为首的城管面无表情地说。

"我...我今天第一次来..."林晓梅的声音颤抖着。

"无证经营,东西没收。"城管二话不说,开始搬她的小推车。

"求求您!"林晓梅抓住推车边缘,"这是我借钱买的,没了它我们母子怎么活啊!"

城管皱了皱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松手!"

推车被强行拖走,林晓梅跌坐在地上,眼泪模糊了视线。周围的人群很快散去,只剩下她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身旁

是洒了一地的面糊和配料。

不知过了多久,一双穿着老北京布鞋的脚停在她面前。

"姑娘,没事吧?"

林晓梅抬起头,看到一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阿姨正关切地看着她。

"我...我的车..."她哽咽着说不出完整的话。

阿姨叹了口气,弯腰帮她捡起散落的物品:"这年头,讨生活不容易啊。你是卖什么的?"

"煎饼..."林晓梅抹了抹眼泪,"昨天刚开始..."

"起来吧,地上凉。"阿姨扶她站起来,"我叫陈凤英,大家都叫我陈阿姨。我在那边有个固定摊位,卖豆浆油条的。"

林晓梅这才注意到不远处有个整洁的小摊位,上面"陈记豆浆"的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我看你这两天了,"陈阿姨说,"手艺生疏,但态度认真。来,给我做个煎饼尝尝。"

林晓梅愣住了:"可...我的东西都没了..."

"用我的。"陈阿姨把她拉到自己的摊位前,拿出面粉、鸡蛋等材料,"让我看看你的本事。"

林晓梅的手还在发抖,但她深吸一口气,开始和面、调糊。这一次,她格外用心,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煎饼出锅时,金黄酥脆,香气扑鼻。

陈阿姨接过煎饼,仔细品尝。林晓梅紧张地看着她,就像等待宣判的犯人。

"面糊太稠,火候不够,酱料太咸。"陈阿姨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然后话锋一转,"但基本功不错,有潜力。"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明天上午九点,来这个地址找我。"

林晓梅接过名片,上面写着"老城小吃协会"的字样。

"陈阿姨,我..."

"别急着谢我,"陈阿姨摆摆手,"我只是给你指条路。能不能走通,看你自己。"

第二天一早,林晓梅把小磊送到幼儿园后,按照地址找到了一栋老旧的办公楼。三楼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位像她一样的小贩,陈阿姨正在前面讲话。

"...协会就是为大家争取权益的。现在城管执法越来越严,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会议结束后,陈阿姨把林晓梅单独留下。

"晓梅,摆摊不是长久之计,"陈阿姨直截了当地说,"你想过租个固定摊位吗?"

林晓梅苦笑:"我连被没收的小推车都赔不起,哪有钱租摊位..."

"协会可以帮助会员申请小额贷款,"陈阿姨说,"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教你真正的手艺。你那煎饼,离好吃还差得远呢。"

就这样,林晓梅开始了她的"学徒"生涯。每天清晨,她到陈阿姨的摊位帮忙,学习真正的煎饼技巧;下午接小磊放学后,母子俩一起准备第二天的食材;晚上,她研究各种配方到深夜。

一个月后,在协会的帮助下,林晓梅拿到了营业执照和一笔小额贷款,在夜市边缘租下了一个固定摊位。

开业第一天,她的"梅姐煎饼"招牌格外醒目。改良后的煎饼外酥里嫩,酱料香而不腻,很快就吸引了不少顾客。

"老板娘,这煎饼真不错!"一位常客竖起大拇指。

林晓梅笑着道谢,手上动作不停。汗水浸透了她的后背,但心里是前所未有的充实。这一天,她卖出了八十多个煎饼,净赚近三百元。

晚上收摊时,陈阿姨过来帮忙。

"怎么样?"老人眼中带着笑意。

林晓梅突然抱住她,泣不成声:"谢谢您...谢谢..."

陈阿姨轻轻拍着她的背:"傻孩子,这是你自己的努力。"

回家的路上,林晓梅破天荒地买了半只烧鸡。当小磊看到桌上的肉菜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妈妈,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今天是..."林晓梅把儿子搂在怀里,"妈妈找到新出路的日子。"

夜深人静,林晓梅坐在床边,看着熟睡的儿子,又看了看桌上整齐摆放的钞票——这是她摆摊以来,第一次看到希望。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债务还没有还清,生活依然艰难。但至少,她找到了养活自己和儿子的方法

来源:生活赶路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