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战将超2000人,秦朝占18位,汉朝73位,唐朝68位,可享国268年的清朝,掰着手指头数来数去,能叫上名的战将不超过10个。是马背打天下的满洲八旗没出过猛人吗?还是制度齿轮把将星光芒磨没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看,这个离咱们最近的封建王朝
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战将超2000人,秦朝占18位,汉朝73位,唐朝68位,可享国268年的清朝,掰着手指头数来数去,能叫上名的战将不超过10个。是马背打天下的满洲八旗没出过猛人吗?还是制度齿轮把将星光芒磨没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看,这个离咱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为啥难出名将。
先看清朝的开国班底。努尔哈赤带着13副铠甲起兵时,靠的是家族军制。他16个儿子里,代善16岁就斩获千人斩战绩,皇太极24岁当上镶白旗旗主,多尔衮17岁成为正白旗贝勒。这些人放到其他朝代,随便拎一个都是卫青霍去病级别的存在。但在清朝,他们有个更响的名号——铁帽子王。努尔哈赤规定八旗旗主必须由爱新觉罗家族成员担任,这就导致清初70%以上的重要战役,主将都是皇子贝勒。比如崇德元年的松锦大战,清军主帅是皇太极亲弟弟多尔衮,副手是哥哥代善,这种皇家班底打出来的胜仗,老百姓记住的是爱新觉罗的姓氏,谁会去传扬某个将军的名号?
再看军事制度的天花板。别的朝代打完仗,主将能得封地能挂帅印,清朝不一样。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所有战事都得皇帝画圈圈批准。年羹尧在青海打胜仗,每天要给雍正写3封战报,大到调兵路线,小到粮草押运,都得等紫禁城的朱批。这种“千里之外遥控指挥”的操作,让将领变成了传话筒。更绝的是八旗轮值制度,每次打仗都从各旗抽人,打完仗兵归旗、将归营,根本形不成固定的指挥体系。就像乾隆朝的大小金川之战,前后打了29年,换了17任主帅,你说哪个将领能攒够名气?
到了中期,战争形态变了味道。康熙平定三藩用了8年,看似是大战,实则是八旗内部的权力博弈;乾隆号称“十全武功”,征缅甸打了4年,损兵折将3万多,最后还是靠谈判收场。这些仗要么是平内乱,要么是打小国,既没有卫青漠北决战的震撼场面,也没有岳飞直捣黄龙的传奇色彩。更关键的是,清朝皇帝喜欢玩“平衡术”。年羹尧立下灭国之功,转眼就被削去官职;福康安南平台湾,回来就被调去守边疆。皇帝心里清楚,名将名声太响,对爱新觉罗的江山是威胁。
真正把名将之路堵死的,是晚清的满汉之防。太平天国起义时,八旗绿营40万大军一触即溃,逼得清廷不得不启用汉臣。曾国藩办湘军,左宗棠练楚军,这些人都是进士出身,本质上是文臣。他们带兵打仗得自己筹军费、招兵丁,朝廷给的封号是“钦差大臣”,而不是“大将军”。这种畸形的制度下,李鸿章在上海打洋人,用的是洋枪队;刘铭传守台湾,靠的是买外国军舰,根本培养不出传统意义上的名将。更讽刺的是,即便到了火烧圆明园的1860年,清廷任命的钦差大臣还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直到他战死沙场,才不得不让汉臣挑大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整个清朝,满族将领占记载总数的67%,但真正留名青史的,80%都是汉臣。不是满人没本事,而是在“家天下”的制度里,将领只是皇权的工具。当别的朝代在论功行赏时,清朝的将领在担心功高震主;当别的朝代名将能青史留名时,清朝的将领要么被圈禁在宗人府,要么在满汉夹缝里求生存。这种环境下,就算有韩信再世,恐怕也只能当个默默无闻的八旗参领吧。
来源:无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