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引导孩子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作者深入探讨人性善与恶的问题。我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大家掂量自己的灵魂并回答。
我引导孩子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作者深入探讨人性善与恶的问题。我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大家掂量自己的灵魂并回答。
孩子肯定地回答不是邪恶,但是善良吗?大家都不能肯定地回答。我追问,孩子才勉强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不敢肯定?我请大家分析原因。
首先,孩子并不知道追求善良和美德。
这是匪夷所思的原因,读到高中,师长根本没有引导孩子做个善良的人,追求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快乐。
80年代,还有道德教育,大家都反感道德教条。殊不知,连教条都没有时,缺德就大行其道。
眼下,孩子既感受不到爱他人的快乐,也没有把爱化为牺牲自我的行为,积淀道德品质;却以操练题海使心灵蜕变成荒漠,全然不知道为什么患心理疾病。
教育丢失爱的文化功能,堕落为荒诞的浩大赌博,孩子哪里知道追求爱的信仰,培养美德?
利己的本能根深蒂固,爱的信仰必需教育。即使孩子爱的基因很优异,教育既不启蒙爱,又不能创设丰富的爱的实践,心灵也会荒漠化。
顶层尽管看到德育丢失的可悲后果,可因为功利教育卷得非常荒诞,也似乎无力改变教育。其实,在应试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只要把德育搬进高考场,人们就不能不恢复教育的文化功能。
其次,周围没有善良和美德的榜样
不仅没有爱的教育,孩子周围也缺失善良的榜样。从父母到老师到同学,人们抛弃美德,追逐利益。在善良与利益的冲突中,人们都选择利益而牺牲善良。
当人们质问“善良值多少钱”时,哪还有善良生存的缝隙?人们根本不知道,善良是幸福的保障,是快乐的源头。
父母对孩子影响最深远,可有多少父母自觉追求美德,塑造善良的品质丰碑,为孩子做亲切的榜样?
亲子间因为分数而纷争不断,因为贪欲而争吵不休,父母真正爱孩子,教孩子学会爱的有多少?特别是底层父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私哲学教给孩子。
无论经济多么繁荣,只要人们精神赤贫,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幸福,孩子也与幸福无缘。
最后,社会反馈的信息往往消极。
对于孩子不熟悉的社会,也天天以种种方式传播消极信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权力崇拜等,无不侵蚀孩子的心灵,颠倒孩子的是非观。
每次经济大潮袭来,都必然淹没美德,制造心灵的荒漠。如果教育意识到这一点,采取切实有效的信仰教育,让孩子内化为于心,外化于行,经济大潮的伤害会小一些。
可是教育误入功利歧途,美德教育丢失,必然制造时代悲剧。尽管每天都有人为悲剧的信息,可教育并没有引导孩子分析悲剧根源,吸取教训,而是对悲剧日益麻木。
单是学校孩子轻生的悲剧就不断发生,可人们哪里引起重视?相反,却越来越麻木,几个孩子的生命微贱得很,算什么呢?
我讲,无论人们多坏,都欢迎好人;征服坏人最高的策略是德威:阿里靠严密的诚信体系赢得天下,坏人只能一时得逞,终将受到制裁。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