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金乡县总工会通过构建“1+4+N”蒜都工匠学院体系,打造“培育链”;以多维度评价标准构建“选拔链”;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平台延伸“创新链”,持续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动能。
“金点子”结出“金果子”(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翟娜娜
阅读提示
山东金乡县总工会通过构建“1+4+N”蒜都工匠学院体系,打造“培育链”;以多维度评价标准构建“选拔链”;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平台延伸“创新链”,持续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动能。
“这套智能装置拿下了国家专利,它能让大蒜播种效率提升40%!”近日,走进山东玛利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主任辛磊正忙着带领团队调试新研发的“智能蒜种分选装置”。
这项由一线工人主导的创新成果,是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总工会深化“培育链—选拔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成果之一。近年来,金乡县这座“蒜都”通过系统性人才战略,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动能,累计孵化职工创新成果270余项,带动产业链增值超3亿元。
紧扣产业需求打造“培育链”
“过去分选蒜种全凭经验,现在机器能精准分级,能够保证蒜瓣品质。”辛磊指着自主研发的设备介绍道。这位从生产技术一线成长为技术骨干的“蒜都工匠”,依托金乡县总工会搭建的“蒜都创客空间”,研发出国内首条大蒜智能分选生产线。目前该设备已在全国31个省,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每年节省大蒜生产及加工成本超20亿元。
据了解,金乡县总工会聚焦大蒜、高端化工等特色产业,构建“1+4+N”蒜都工匠学院体系,以1个主校区、4个行业分院、N个实训基地形成全链条培训网络。学院与1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订单式种植、电商营销等特色课程,累计培育行业骨干500余人,带动1.2万名蒜农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
针对职工“技术需求多、技能提升难”的痛点,金乡县总成立蒜都创新工作室联盟,打造“企业(职工)点单、联盟接单、跟踪培训”的供需培训服务体系,通过智能温室实训基地、线上直播课堂等载体,灵活开展培训。
此外,金乡县总还指导相关单位深化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通过“双师带徒”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多维度评价构建“选拔链”
基础层依托“企业竞技场”实现全员练兵,年均举办车间擂台赛200余场;提升层聚焦机电、化工等四大产业举办行业比武,带动20万人次参与;尖端层举办“创新创效·建功蒜都”精英挑战赛,设置工艺革新、设备改造等实战课题……金乡县总构建“金字塔型”技能竞赛体系,近3年累计吸引3.2万名职工参赛,选拔高技能人才1万余名,其中2168人通过“以赛代评”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为拓宽人才晋升通道,金乡县总与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等部门联合,研究出台企业技能人才自评指引、竞赛评才规范等12项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一企一策”评价标准。化工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自主评定技师等级,并给予特级技师5000元、市级技师3000元一次性补贴。目前,金乡县累计发放技能人才补贴424.7万元,评选“金质工匠”等领军人才26名,200余名技能人才晋升管理岗位。
在凯盛集团,维修工王磊通过参与“创新创效·建功蒜都”精英挑战赛,以“冷库智能温控系统”改造方案斩获金奖,带领团队申报6项专利,并晋升为技术主管。众多像王磊这样一线工人的逆袭,折射出以训育才、以赛选才、以创强才的生态活力。
打造平台载体延伸“创新链”
康富森生物科技联合实验室攻克“大蒜素高效提取”技术,开发出12种功能性食品,带动产业链增值超亿元。这是金乡县总联合科技部门建立“百企千题”攻关机制,梳理产业技术难题132项,吸引200余名职工“揭榜挂帅”的成果之一。
据了解,金乡县总连续5年举办“金点子”创新大赛,一线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000余条,产业工人从生产线的“螺丝钉”蜕变为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与此同时,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等平台,金乡县总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累计孵化企业465家,转化科技成果32项。2024年,由一线职工研发的“大蒜基因测序”“化工催化剂再生技术”等16项成果达成转化协议,预计新增产值1.5亿元。此外,金乡县还设立了北京“飞地孵化中心”,就地引进了22名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形成了“研发在京、产业在金”的协同模式。
“产业工人的创造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金乡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邱敬华表示,县总将进一步深化“三链融合”机制,建设全国首个大蒜产业工匠创新联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职工创新成果转化,3年内新增技能人才5000名,推动50%规上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让更多“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