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死读书了!深度聊天才是顶级成长捷径,速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08:38 2

摘要: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环境的产物,和所处的时代/国家/历史/文化都分不开。我们说到学习,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浮现了一个埋头苦读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说法早已经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对话学习:被忽视的高级学习法

我经常说聊天就是最好的学习,今天就用这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环境的产物,和所处的时代/国家/历史/文化都分不开。我们说到学习,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马上浮现了一个埋头苦读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说法早已经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 来自网络

每个人可以思考一下,当我们在看视频听播客的时候,包括看电影的时候,旅游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学习呢?到底什么才算学习?学知识应付考试是学习,因为结果清晰好评估,那培养项目能力的呢?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的呢?改变认知的呢?

当我们拓展了学习的概念,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聊天就是最好的学习。全球公认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费曼学习法”,来自我母校的大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当你可以把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人解释清楚,才是真的理解了。这和白居易写诗要给不识字的老太太读是异曲同工。而且几个人聊天的时候还经常可以碰撞出新的灵感,因为大家的认知体系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大脑思维方式不同,在聊天这种大量信息交换的场景特别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因此我很喜欢聊天,特别是越长时间的深度聊天越好玩。

怎么让深度聊天好玩?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怎么聊?聊什么?和谁聊?

教练式对话:看见比改变更重要

前几天晚上“后 AI 时代”读书会,是我最喜欢的轻松聊天局。我提了个“教练式”问题让大家回答,有一位分享者说着说着,她忽然说,“华章老师,我好像有答案了,谢谢你。”

“教练式”问题长啥样?这应该不是第一次,其实经常发生,也有人问我是不是学习过教练技术,虽然我没有深入学习过,但我知道教练是好东西,因为它解决了“怎么聊?”的问题。

教练并不神秘,所谓"会聊天"不过是做到了三件事:

用提问替代评判(不说"这个方案不行",而问"你最想通过这个方案实现什么");

给沉默以存在的勇气(允许3-5秒的空白,那可能是思维发酵的时刻);

用身体语言传递"我在倾听"(前倾的坐姿、眼神的聚焦,胜过千言万语)。

这种对话哲学和一土倡导的"成全式思维"是一致的。就像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教练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是对话的"容器构建者":用问题做探针,帮助对方触达思维深处;用倾听做土壤,让未被察觉的想法生根发芽。上面提到的“我好像有答案了”,这种自我觉察的瞬间,正是对话的魔力所在。

做到永远比知道难 100 倍,学习教练技术,需要好教练,我很有幸,向大家推荐两位优秀的教练,我们都亲切地叫他们景老师和徐老师。然而,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学教练但效果一般呢?因为还有两个问题:聊什么?和谁聊?

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一场”来解决,这是一个神奇的场域,更多信息见海报和文末推荐的介绍文章。来了以后你就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和超级好玩的一堆朋友。

▲ 来自线下教练工作坊现场

无效沟通的三重迷雾

- 信息碾压型对话:有时候你的聊天对象侃侃而谈,高谈阔论,根本就不给你插嘴的机会,他就是世界的中心,用海量的信息输出和极度的自信,让他自己也有一个幻觉,那就是他说的就是对的。然而这种时候我一心只想逃离,因为这种用知识密度掩盖共情能力的对话不是聊天,没有任何意义。

- 任务清单式对话:这种聊天往往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回家就躲到自己小屋里去了,于是在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貌似非常关心的问:今天怎么样啊?开不开心?作业做了没有?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一直把自己脑子里那个清单上的问题全问完,就没有以后了。这样的对话中孩子只是敷衍了事,对于父母和孩子建立连接也并无什么作用。当对话沦为信息采集,情感的联结就被切割成了碎片。

- 表面文章式对话:我那个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同学聊天,一开口就是“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这就和北京大爷见面就问“吃了吗?”是一样的,这种聊天只能悬浮在社交浅层,无法触达真实需求,更难激发深度思考。

这些沟通困境,本质是忘记了对话的本质: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生命的交互。就像一土课堂拒绝填鸭式教学,好的对话也需要给思维留白,让情感有呼吸的空间。

▲ Photo by Pixabay

好对话的五个法则

1. 设一条模糊的探索边界

完全无目的的闲聊易流于琐碎,可能聊的都是国家大事,聊完又好像什么都没聊,但目的太明确太功利的对话又像商业谈判。理想的状态是有个"模糊的罗盘":比如想聊聊"职场焦虑",但不急于找解决方案——可以从最近一次加班说起,聊到童年对"成功"的认知,再延伸到"同辈压力对个体的绑架",“组织是如何成为牢笼的”。这种带着方向的自由漂流,往往能在意外处遇见思维的宝藏。

2. 留白:比表达更高级的能力

聊天中的"喝茶哲学"值得借鉴:每讲一段便停下来,说"我喝口茶,该你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处理信息需要时间间隔,密集的表达反而会触发"认知防御"。真正的对话高手懂得"以退为进":对方激动时,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千言万语;分享观点前,先问"需要听听我的想法吗",给对方选择的尊严;输出信息一次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快,给对方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

3. 做自己对话的第三视角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自己说话的录音回放,我们在表达中使用什么词汇可能反映了一些底层的东西,例如如果习惯用"你必须"开头,背后可能是"我比你懂"的隐性傲慢。这种自我觉察如同在对话中放置了一面镜子:注意到自己总打断别人?可能是害怕沉默的潜意识在作祟;频繁使用反问句?或许是用否定姿态掩盖不确定感。这是我们倡导的"认知自我能力",对话中的自我观察,是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4. 用词很重要:语言是认知的折射

当你拥有了自我觉察,就能从观察口头禅中窥见思维模式:总说"我做不到"的人,正在强化自我限制;习惯"我试试"的人,自带成长型心态。聊到"学习",为什么默认“学习=吃苦”?不能是“学习=发现、享受、快乐”吗?语言是思维的容器,用"挑战"替代"麻烦",用"我想了解"替代"你错了",改变的不仅是表达,更是认知底层的操作系统。

5. 专注:能量状态影响沟通效果

天天听我念叨睡眠很重要的读者应该都已经理解了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工作状态有多么的相关,这也同样可以延伸到沟通,毕竟很多人的工作中涉及大量沟通,如果没睡好,精力不够,专注力也会下降,沟通的时候就会出现脑雾,走神,思路不清晰,缺少灵感等等状况。硅谷著名投资人纳瓦尔说,人生最宝贵的资源不是时间,因为时间可以浪费,而是精力。所以,从今天开始,调整状态,保护好自己的精力吧。

▲ 来自一场

亲子对话如何才有效?

我一直推荐“乒乓球式对话”,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任何话题开始,任其自由发展,让松弛和想象力把话题带到任何地方,这样的对话可以延续很久,也可以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这种对话中有三重智慧:

不预设答案,让孩子自由联想;

用具体场景替代抽象提问,降低表达门槛;

把对话当作游戏而非任务,重点在情感流动而非信息获取。

这让我想起一土课堂的"项目制学习":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创设真实情境,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自然生长。亲子对话亦然——当父母成为对话的"发球者"而非"裁判",孩子才会愿意打出精彩的"回球"。

教练式对话,我也可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对话设计师,欢迎加入"一场+教练",这里收获的不是某种技巧,而是一种生活哲学 — 把每次对话当作自我认知的镜子,用提问照亮思维盲区,用倾听守护他人的光。下次对话时,不妨慢一点、真一点、好奇一点——或许在某个瞬间,你会看见自己长出新的翅膀,又迷茫又坚定地向遥远的目标飞翔。

Buddy在一场的反馈:

Veronica:

要问我教练式对话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哪里,那一定是教我学会了真正的倾听。

我原先不理解,父母、子女明明应该是爱着彼此的,为什么相处中总是充满着抱怨和指责呢?直到让自己安静下来,不再被承载期望的女儿这层身份所限制,才听懂了父母爱的语言。我想,真正的“长大”,不是满 18岁,也不是成家立业,而是看见父母和自己一样,在成为父母之前,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

亲密关系是关系里最难的一课,「一场」专门开了“亲密关系”主题月,在沟通的基础上,共学如何拥有如你所愿的亲密关系。你想来玩吗?

嘉乐:

来了一场这,我才真正意识到沟通本身就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以前不信,其实是害怕别人发现我沟通能力不行。

既然松弛下来了,其实也就开始真正的学习了,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从大大方方和父母表达:“我看到了你们对我的担忧”,再到对朋友的坦言:“你太啰嗦了”。

这些改变好像都不是立马发生的,因为我不害怕对方关系和我变得更差,也是因为在底层我和自己的关系变好了。所以我知道怎么运营关系,也更知道觉察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有多深远。

俊俊:

朋友每逢遇到棘手状况,总是甩来截图问我:“咋办?”我替他分类、给方案,却惊觉同样的“急火”反复上演。那天我停顿片刻,只问了一句:“嗯哈,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这一声轻问,像一盏灯照亮问题轮廓——他的顾虑与抉择慢慢浮现。后来困惑被拆解,他自己就把方案搞定了。我也明白:帮助别人「定义问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沟通的魅力,正蕴藏在这短暂的停顿与真诚的追问里。

思怡:

过去的我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也不懂沟通。因学历低、自认为不够好看,我常常陷在自我否定里动弹不得。

在「一场」,我学会了觉察情绪、理解恐惧,更重要的是练习真实而坦率的表达:当我勇敢开口分享,才发现沟通并不可怕,它反而是连接他人与自己的桥梁。

华章老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每个人追求的,不过是独特的人生体验。”原本让我自卑的初中学历,竟成了我最独特的亮点。

如今,我不再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而是借由真诚的沟通,活出属于自己的力量与勇敢。

来源:奴隶社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