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墓坐落在距离成都市东郊大约8公里的保和公社,人称“天鹅抱蛋”之地,在唐、五代时期,这里归华阳县管辖。古墓深藏于黄土丘陵的高坡之下,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平地。
1977年冬季的一个晴朗日子,成都市东郊金牛区保和公社光荣大队的社员们,正忙着在农田里搞基础建设。
突然间,几块不同寻常的石块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这些石块表面竟精细地雕刻着人物与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消息很快传到了成都市文物管理处,考古专家们得知后,火速赶赴现场,着手对这座古墓进行发掘清理。
古墓坐落在距离成都市东郊大约8公里的保和公社,人称“天鹅抱蛋”之地,在唐、五代时期,这里归华阳县管辖。古墓深藏于黄土丘陵的高坡之下,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平地。
墓顶早已塌陷,内部却是一个多耳室的长方形结构,长约27米,宽约5米,高约4米,墓壁用四到七层的砖石砌成。墓道设计为斜坡阶梯式,分为前、中、后三室,门外两侧建有八字墙,墙尽头是一堵厚达1.7米的封门砖墙。
考古人员踏入墓室,首先被那些深浮雕的石刻画像所吸引。这些石刻构图精巧,上面刻画的力士、官员形象刚健有力,而马、狮、羊、鹿等动物则显得活灵活现。
进一步观察发现,中室的棺床出现了倾斜错位,后室的铺地石也全部隆起,整个墓室建筑向东南方向倾斜。专家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周边黄粘土长期受雨水冲刷侵蚀,发生位移,从而对墓室建筑产生了压迫。
在清理古墓的过程中,靠近墓门口的位置,考古人员从淤土里发现了不少木炭,同时,墓壁和石刻的表面都留下了显著的烟熏痕迹,这表明此墓很可能曾遭遇过火灾。
棺床床体设计成了须弥座样式,方涩部分刻有牡丹花纹饰,罨涩则雕刻着仰莲图案,床脚上端则装饰着覆莲。
棺床的四周设有十六个长方形的柱子,每边各置四个,柱子上均雕刻着力士的形象。这些力士卷发披肩,鼻梁高挺,眉头紧锁,大嘴鼓眼,赤足而立。
他们姿态各异,有的右手叉腰,左手托棺;有的则相反,左手叉腰,右手托棺。柱子之间巧妙地镶嵌着壸门,壸门上雕刻着马、狮、獬豸、麒麟、貘、羊等七种动物,形象生动。
遗憾的是,这座墓葬在早期就遭到了盗掘,随葬的多数器物被盗墓者掠夺一空,仅留下买地券、铜铃、铺首、陶碗等为数不多的几件物品。
在前室的中心位置,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方墓志。这方墓志是由细红砂岩雕琢而成,形状为正方形。
志盖的四周阴刻着云纹、莲花和卷草纹,中间则以篆书刻有“大蜀故赠太子太师赐谥温穆清河郡张公墓志铭”,共计四行二十字。志文部分采用楷书书写,虽然已有残缺,但仍保留了53行,大约2546字的内容。
志盖铭文中提到的这位“张公”究竟是谁呢?
据墓志铭及相关历史资料所述,墓主人张虔钊(公元882年至948年),字化机,乃唐代辽州(今山西左权)人士。
其父张简,在身后被后唐朝廷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之职;其母梁氏,亦被追赠为济国太夫人。
作为张简的长子,张虔钊自幼便胸怀大志,不屑于文墨之道,而是一心钻研军事技艺。未满二十岁时,他的骑射本领便已十分出众。
张虔钊早年投身军旅,在晋国军中担任牙校,以武勇过人著称。他历事晋王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参与了平定镇州、攻灭后梁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李存勖“以偏师取镇阳”的战役中,张虔钊率骑兵为前锋,屡挫敌军锐气,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后唐建立后,他因功累升至右突骑守阙指挥使,兼随驾马步军都军头,成为后唐庄宗李存勖麾下的一员猛将。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张虔钊因其将帅之才,被擢升为随驾亲军都指挥使,领辽州刺史,后改领春州。他先后镇守沧州、徐州等地,历任横海军节度使、武宁节度使等职。
在天成年间,他参与围攻定州,击败契丹援军,平定王都叛乱,以功授沧州节度使。长兴年间,他又改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兼任西面马步军都部署,为后唐的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张虔钊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举兵叛乱,张虔钊受命与王思同等军共同讨伐。
在攻城过程中,因急于求功,命人持刀刃驱逼士卒攻城,导致士卒倒戈,部将杨思权投降李从珂,唐军大败。张虔钊在兵败后逃回兴元,因李从珂即位而心怀不安,于是和洋州节度使孙汉韶一同向后蜀政权请降。
后蜀高祖孟知祥对张虔钊的投降表示热烈欢迎,并委以重任,让他继续镇守山南西道。孟知祥称帝后,加封张虔钊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后主孟昶继位后,张虔钊仍深得重用,或出藩领节镇,或入朝统禁军。在广政十年(947年),后晋被契丹所灭,后汉趁机入主中原。后蜀趁机出兵陇右,控制了四州之地。张虔钊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出镇兴元,伺机进取关中。
然而,在后汉大将王景崇的率军抵抗下,张虔钊无功而退,败退至兴州,因功业不成而愤恨成疾,不久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蜀主孟昶得知后,追赠他为太子太师,并赐予谥号“温穆”。
同年九月十五日,张虔钊被安葬于成都东郊华阳县普安乡白土里的一处高原之上。
在古墓发掘清理的进程中,考古人员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古墓内的壁画已不复存在,仅余墓室壁上斑驳的赭色涂层与烟熏印迹。
据此,专家们推断,古墓中或许曾有过细致精巧的壁画作品,它们可能生动再现了张虔钊生前的荣耀故事,也可能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世俗风情。但遗憾的是,岁月的无情侵蚀与人为的破坏,让这些壁画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后蜀张虔钊墓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后,重见天日。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五代十国历史的窗口;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
来源:百闻知晓晓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