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木法,1946年8月22日出生于福建惠安。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陈木法,1946年8月22日出生于福建惠安。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陈木法在概率论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特征值估计、谱理论、遍历理论、耦合理论等方面。他将概率方法引入第一特征值估计研究,并找到了下界估计的统一的变分公式。他还解决了“转移概率函数的可微性”等难题,并在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和跳过程的系统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其成果被收入多部专著,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8种定理或方法,被国际学界称为中国概率论“学派”的领导者。
陈难先,1937年10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陈难先主要从事物理中的逆问题、材料物理中第一原理原子相互作用势研究及应用、稀土功能材料中的原子级模拟计算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玻色体系、费米体系和晶格及界面体系四大类逆问题,并给出了系统的解法和系列性的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英国《自然》杂志曾对他的工作进行了整版评论。
陈十一,1956年10月出生于浙江台州天台县。流体力学专家,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曾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陈十一在湍流理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他与合作者在1992年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领域的基础。他已发表科学论文170余篇,编写专著3部,论文引用超过7000次。先后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奖、2022年教育人物等。
陈式刚,1935年11月28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式刚在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多个型号国防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他是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混沌理论和强场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特别是在映射、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他在强场物理研究中也有显著成就,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离子多次散射对能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
陈恕行,1941年6月20日出生于上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恕行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特别是在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奇性分析和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间断解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流体力学问题、激波反射的马赫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陈松蹊,1961年11月出生于北京。数学家,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教授、讲席教授。
陈松蹊在高维数据分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出了“稀疏高维大数据统计推断”理论,解决了金融风险评估、基因测序等领域的数据降噪难题。他的相关论文被引用超过3000次,并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陈松蹊在环境统计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去气象因子影响”空气质量评估模型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并在国家“蓝天保卫战”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松蹊在非参数统计方法方面也有深入研究,推动了统计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陈仙辉,1963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兼职)。
陈仙辉长期致力于高温超导与强关联量子材料研究。首次在常压下将铁基超导转变温度提升至麦克米兰极限以上,确立其为新一类高温超导体,并揭示超导与磁性共存等物理性质。与合作者开发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实现迁移率和能隙调控,推动二维半导体领域发展。在笼目超导体、界面超导、拓扑绝缘体等前沿方向取得多项引领性成果。
陈永川,1964年3月3日出生于四川南充。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永川在组合数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陈氏文法”。他在《树的计数》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被评价为“最优美的组合算法之一”。此外,他还解决了美国前任数学会会长G.E. Andrews和F. Dyson教授提出的一个猜想,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分拆理论中的重大突破。他还创办了国际数学杂志《组合年刊》,并担任执行编委,为中国组合数学界在国际领域内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阵地。
陈志明,1965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志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特别是在偏微分方程的计算方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对波动散射问题的完美匹配层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适应PML方法,解决了PML方法在应用中的参数选取问题。此外,他还系统发展了基于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提出了高频Helmholtz方程的波源转移区域分裂算法,达到了区域分裂方法的理想计算复杂性,并证明了算法的最优收敛性。
崔向群,1951年12月出生于重庆万州,籍贯山东博兴。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总工程师。
崔向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崔向群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穹A开展天文观测的两位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成功研制了中国之星CSTAR和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使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穹A获得了大量可见光波段的天文观测结果。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方面的国际前沿地位,还为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们是国家发展征程中的璀璨星辰。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尖端科技、基础研究等领域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革新;以智慧与担当为经济腾飞、民生福祉筑牢根基,以毕生所学托举起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成为驱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