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决战雪域高原,唐初以来对外作战最大失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07:03 2

摘要:虽然唐军作战勇猛,但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极大折损唐军士兵战斗力,再加上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导致粮草辎重尽被吐蕃夺毁,薛仁贵不得不与吐蕃谈判议和,接受败局。

大非川之战是公元670年四月至八月,大唐与吐蕃为争夺安西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一带发生的重要战争。

此战,唐朝名将薛仁贵率领十万大军登上青藏高原与吐蕃四十万主力对峙。

虽然唐军作战勇猛,但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极大折损唐军士兵战斗力,再加上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导致粮草辎重尽被吐蕃夺毁,薛仁贵不得不与吐蕃谈判议和,接受败局。

唐朝遭遇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失败,吐蕃则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从此吐蕃取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为唐朝对外主要威胁。

说起吐蕃,人们自然会想起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故事,这一故事被视为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载入史册。

故事的男主角松赞干布是吐蕃的最高统治者,即赞普。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和大唐的关系非常不错,以翁婿礼节待之。

现在有句俗语叫:“和平是打出来的”用在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上非常贴切。

松赞干布于贞观年间即赞普位,此后十多年里平定西藏地区大小部落,于633年(贞观七年),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统一西藏地区。

此后他继续向北向东扩张,吞并吐谷浑,威胁内地安宁。唐太宗李世民派军阻击吐蕃军,在松州之战将其击败。

此战不仅迫使松赞干布退兵谢罪,还逼迫吐蕃退出已吞并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而唐朝成功控制河西陇右,向西域扩张,在地缘上对吐蕃形成包围态势。

松赞干布在唐朝的全面战略压制下只能罢兵龟缩逻些,而当时李世民的战略重心在东北的高句丽战场,为了安抚西南战线,才派遣文成公主前往和亲。

由于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再加上文成公主卓有成效的联姻外交,唐与吐蕃之间维持了一段和平的蜜月期关系。

当时有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入长安的国子学学习汉文化。双方使臣不绝于途。

然而随着李世民、松赞干布等老一辈战略家的故去,唐与吐蕃的关系也没有以前牢靠。

一方面,吐蕃受中原文化和农业耕作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唐高宗李治上台后持续对高句丽用兵,西北防御有所松懈。吐蕃扩张势力有所抬头。

669年,吐蕃大相(宰相)赞悉若任命其弟论钦陵率军占领吐谷浑,并以此为跳板,于670年四月入侵并攻占唐朝控制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等安西四镇,严重威胁大唐在西部的战略安全。

很快,吐蕃入侵的消息传到长安,举朝哗然,此时的大唐刚刚灭了与之为敌几十年的高句丽,君臣上下踌躇满志,决定对吐蕃用兵。

李治命曾在朝鲜半岛声名赫赫,有着“三箭定天山”的神话般人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讨伐吐蕃。

朝廷普遍认为吐蕃大举占领西域,国内必然空虚,只有占据逻娑,直捣黄龙,才能解西域之围。

从战术层面看,唐军作战重点是要夺回吐谷浑,帮助其复国,以迫使吐蕃屈服。

因为吐谷浑是连接青藏高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与西域的联系,进可直捣吐蕃都城逻娑,退可夺回安西四镇。

670年四月,薛仁贵率领五万精兵踏足高原区,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

虽然唐军动作神速,但想取胜并非易事,首先唐军面临后勤补给线过长的问题,从关中平原运输粮饷到青海路程崎岖。

而且军队越深入腹地,海拔就越高,地形地势也更加艰险,再加上高原地带土地贫瘠,物质匮乏,唐军只能依赖于内地供应,这对后勤物资投送是极大考验。

其次,吐蕃军兵多将广,以逸待劳,其调动的军队多达四十万,领兵的是号称吐蕃第一名将的论钦陵,其为人临危不乱,擅长排兵布阵。

综上,薛仁贵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取得战斗胜利。由于唐军携带的辎重车马过多,易迟延进攻效率,薛仁贵留下副将郭待封率军两万在大非川设置营栅、安置物资。

薛仁贵自己则统领剩余精锐轻装奔袭,很快两军在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被薛仁贵打的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趁势进占乌海城。

不过唐军进展顺利时,偏偏后院起火,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未等薛仁贵命令,擅自率后队带粮草辎重出发。

唐军的动向迅速被论钦陵捕捉,论钦陵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正探得大非川唐军开拔,料定唐军粮草、辎重皆在此。

遂绕开薛仁贵镇守的乌海,对郭待封发动奇袭,大败郭军,尽夺其粮草物资,切断唐军后备补给。

此时的薛仁贵与吐蕃增援部队对峙,分身乏术,来不及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失去粮草辎重。

要知道,在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线,弹尽粮绝的唐军几乎陷入绝境。同时,高原疾病和缺氧的恶劣条件不断折损唐军战斗力。

由于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

乌海海拔高达4000多米,很多士兵出现高原反应,急性肺水肿、心脏病,以及眩晕、头痛、腹泻笼罩在唐军军营中,在这种情况下,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

双方僵持至六月中旬,吐蕃逐渐集齐四十万大军,将唐军团团围困,逼迫唐军决战。

由于大非川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吐蕃军面前,薛仁贵只能选择妥协,于当年八月份与钦陵论议和。

至此,持续唐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落下帷幕。经此一战,吐蕃军占据青海西部,吞并吐谷浑,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

而唐朝遭遇开国以来对外作战第一次重大挫折,被迫撤销安西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直到692年大破吐蕃军,复取四镇,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才把西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756年以后,唐朝陷入安史之乱,吐蕃趁机攫取唐朝旧地,青海、陇右之地尽亡。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