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轰炸珍珠港是偷袭还是美国精心设计的“苦肉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7:00 2

摘要: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以舰机突袭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战列舰 8 艘被击沉或重创、轻巡洋舰 6 艘受损、驱逐舰 1 艘遭毁,飞机损毁270架,伤亡3400余人。次日,罗斯福总统于国会大厦发表激

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以舰机突袭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战列舰 8 艘被击沉或重创、轻巡洋舰 6 艘受损、驱逐舰 1 艘遭毁,飞机损毁270架,伤亡3400余人。次日,罗斯福总统于国会大厦发表激昂慷慨之演讲及战争咨文,正式向日本宣战。美国公众全然摒弃孤立主义,投身于对轴心国之战争。

日本轰炸珍珠港向来被视作一次“彻头彻尾的偷袭”,然实际情形是日本虽然赢了偷袭,却输了整场战争。伴随时光之流转,诸多长期噤口不言的当事者将其所知晓之内幕公诸于世,令事实真相愈发清晰地呈于众人面前:美国早已知悉日军之偷袭计划,而珍珠港事件不过是罗斯福之“苦肉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国内孤立主义之影响,美国初始并未参战,直至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飞机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方宣布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开战。传统之观点以为,珍珠港遭日本偷袭的原因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奉行以绥靖主义政策为实质的中立政策所致。时美国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0%之民众认为应当参战,而 90%之民众认为不应介入战争,宜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再参与角逐,此观点之影响力甚强。长期以来,史学界始终在剖析珍珠港美国失利的缘由,一直将上述观点视作主要因由。然则其中有两个至为重要之事实被忽略了,亦或被漠视了。

一个史实是二战爆发之后,罗斯福政府先后通过了两个最重要的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案》。《中立法修正案》是允许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通过现款自运,即拿现金买美国的武器,买完之后从美国运回去。在战争状态下,一个第三国把自己的武器装备卖给交战方其中的一方,这实际上就是在袒护他售卖武器的那一方,也就是说《中立法修正案》就表明了美国实际上在偏向英、法,尽管它没有参战。《租借法案》则是前者政策的继续。《中立法修正案》的前提是现款自运但后来英国拿不出钱来购买武器,在这种悄况下,罗斯福认为,可以将武器暂时租借给英、法,用罗斯福的话讲,就是我向房子着火的邻居出借我花园的水管救火,那么这个法案同样是偏袒英法的这是一个史实。

第二个史实是,1939年7月美国军方先后出台了5套彩虹作战计划,就是未来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按照哪一种可能参加作战。特别是2、3、5号计划主要就是对日的作战计划,比如它的第5号彩虹计划就规定了一旦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任务的区别和实施的具体细则。

那么,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显示出美国政府在参战前的中立政策不是战略,而是一种策略。在这种大前提之下,既然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直接参战前采取了偏袒英、法这些被侵略国家的政策。声称美国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参战呢?这是由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战略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名叫约翰·亚当斯,其有一句闻名遐迩的孤立主义名言,他说:“美国无需至国外寻觅怪兽并将其歼灭。”这句话对美国影响甚巨。并且,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实则并非真正意义上全然与世界隔绝,其本质乃是追求美国以最小之代价、最小之风险与成本参与世界事务。

此时,尽管美国民众对法西斯之侵略深恶痛绝,对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之国度深表同情,然而绝大多数美国民众依旧认为,美国不应参战,不可令战火蔓延至美国本土,只要战火未延至本国,美国便不参战。大多数美国人秉持如此立场与观点,这便为美国参战构筑了一道巨大的障碍。

剖析罗斯福之政治理念,我们能够察觉其政治之敏锐与狡黠所在。罗斯福本身系民主党人,美国民主党人强调将世界划分成黑白两界,宣称民主反对独裁,那么在法西斯侵略猖獗之际,罗斯福之政治理念要求其对被侵略国家施行偏袒之政策,而此种理念之终极目标乃是直接参战。于是,罗斯福一面竭尽所能地同情与支持遭受侵略之国家,一面寻觅时机直接参战,由此可见,罗斯福在施苦肉计,他在寻觅契机、制造契机,以期能够直接参战。

一些最新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荷兰退役海军上将约翰·莱尼夫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后是荷兰流亡政府派驻华盛顿的上尉武官,曾在军备方面帮过美国海军的忙,是海军各部门的朋友。弥留之际,他在一所医院的氧气室里透露了他所知道的珍珠港事件内幕:罗斯福其实事先已经知道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美国海军情报官中,当时有一个劳伦斯·萨福德海军中校,他破译了日本海军部海军军令部的密码,知悉日本的联合舰队正向珍珠港方向开进。

当这一“日本将进攻珍珠港”的情报汇总呈至罗斯福处时,罗斯福正与其密友及助手霍普金斯交谈,他说:“我断定我们的敌人不会永远不犯错,倘若日本人进攻我们,我将争取国会批准我参与这场战争。”其神态从容,泰然自若。此足以表明,在他说出这些话语之前,便已获取了这些情报。

实际在此之前,当罗斯福获此情报后,已密电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中将,令金梅尔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撤至外海进行训练,而其余舰船一律留于港内。事实上,在1941年初,太平洋舰队包括 1 艘航空母舰、3 艘战列舰、4 艘巡洋舰、17 艘驱逐舰在内四分之一的作战力量被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将舰队中素质最优的指挥官和水兵亦成批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曾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陈说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他于1941年9月12日写给斯塔克的信中言辞恳切地言:“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对日本的威慑,而弱小的舰队或许会引来日本人……在我们能够保有足以应对日本舰队的兵力之前,我们在太平洋是不安全的。”但海军部却全然不理会金梅尔的呼吁。

更为奇怪的是,12月7号7时55 分,当日本飞机飞临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弹时,下面整齐排列的是太平洋舰队的水面舰船和作战飞机。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 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萨拉托加”号停在圣迭戈检修,“列克星敦”号正在行驶途中,“企业"号在珍珠港以西200海里的归途中,它们因此逃过劫难。这种情况完全是罗斯福总统在明知珍珠港会被袭击的情况下,让海军保存实力之举。

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收到一封署名为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她于信中称,其父亲史密斯曾向她讲述过一些有关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在二战时,她父亲任美军后勤部主管。她父亲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罗斯福总统紧急召集了一个仅有极少数军官参与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上披露了一则惊人消息:美国高层已然预见日本海军将偷袭珍珠港,可能致使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筹备将一批医务人员与急救物资集结至美西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尤为强调严禁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以及红十字会的官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诧与不解,罗斯福阐释道,唯有当美国本土遭受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应允他宣布投入战争。

克林顿收到信后未久,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该会1941年至1942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以及有关国家档案时,意外发觉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曾进行过非同寻常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例如,在那段时期,夏威夷分会通过正常渠道从国家红十字会总部获取价值2.5万美元的医疗急救物品,同时,还通过秘密渠道接收价值5 万美元的药品和物资。这批额外补给,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41 年11月的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月度报告亦显示,那个月夏威夷分会共接收了2534名医护人员,其中1505名系被秘密调去的临时人员。有关人员还从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夷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进入战备值班状态。

故而近年来,包括一些美国学者在内的西方学者便以此为据,认为罗斯福是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对他的束缚,以庞大的太平洋舰队为诱饵施了一个苦肉计。只要美国直接遭受侵略,便能够理所当然地参战了。

对于近年来的此般观点,日本人呈现出了别样的兴致,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更是对此极力渲染。《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以及《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便是典型。他们宣称美国人事先知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人“引诱”之下被迫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他们欲借这种说法,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诿至美国人身上。

事实上,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已然开始思索是“北上”还是“南进”。1941年10月,主张对美英开战的东条英机上台,最终确立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夺取印度支那和太平洋诸岛的“南进”计划。这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发起攻击,只不过他们首先选取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而非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国陆军。

有关珍珠港事件乃“苦肉计”的真相,仅是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以何种方式、付出多大代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实情,而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罪责无论怎样都是推脱不掉的。

来源:夜聽心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