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女兵黑寡妇:落难女人组成,恐袭俄罗斯10年,俄国人至今忌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5:25 1

摘要:车臣,这片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苏联解体后,车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些极端势力企图推动车臣从俄罗斯独立出去,车臣独立运动由此兴起。

在俄罗斯的街头,曾有这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身着黑袍的女性一旦出现,短短 10 分钟内,特警车辆便会呼啸而至。

这件被称为 “吉里巴甫”,也就是中国人俗称 “黑袍” 的服装,在俄罗斯人的认知里,它宛如死亡的使者,因为它是车臣 “黑寡妇” 的标志性装扮。

回溯 20 年前,“黑寡妇” 所制造的恐怖袭击,致使数百俄罗斯人丧生,那些惨痛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了俄罗斯民族的心中。

车臣,这片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苏联解体后,车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些极端势力企图推动车臣从俄罗斯独立出去,车臣独立运动由此兴起。

俄罗斯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对车臣独立势力展开军事行动。然而,长期的战争给车臣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大量平民丧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车臣独立运动被俄罗斯扑灭后,车臣还诞生出以巴萨耶夫为代表的恐怖主义集团。

巴萨耶夫及其手下制造了大量恐怖袭击,在这个过程中,“黑寡妇” 这一特殊的恐怖群体也随之出现。

这群被称为 “黑寡妇” 的女人,大多是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父亲、兄弟等至亲之人的车臣女性。战争的残酷让她们失去了原本的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

而恐怖组织利用了她们的脆弱与仇恨,通过洗脑和培养,将她们变成了恐怖分子,甚至是自爆人弹。从 21 世纪初开始的那 10 年里,俄罗斯境内发生的大部分恐怖袭击事件中,都能看到 “黑寡妇” 的身影。

以至于后来,在俄罗斯,只要看到一身黑衣、背着帆布包的女性,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警惕,警察也会格外关注,因为这样的行头很可能意味着一场恐怖袭击即将发生。

甚至当有中东女性在俄罗斯转机,若穿着 “吉里巴甫” 黑袍,也会被警方询问,足见 “黑袍女” 在俄罗斯人心中所引发的恐惧。那么,车臣的 “黑寡妇” 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呢?这一切,还得从漫长且残酷的车臣战争说起。

20 世纪 90 年代末,俄罗斯进行第二次车臣战争时,“黑寡妇” 的身影就已经在战场上若隐若现。在城市巷战中,她们和男人一起与俄军作战,或是承担起自杀式袭击的任务,带着炸弹冲向俄军的装甲部队。

那时的她们,已然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2000 年,车臣地区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黑寡妇” 似乎也随之短暂消失,俄罗斯腹地偶尔出现穿着黑袍的女性,人们也并未太过在意。然而,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

2000 年夏天,在达吉斯坦共和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俄罗斯的事件 —— 第一起由 “黑寡妇” 制造的恐怖袭击。两名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死于 “黑寡妇” 之手。

这起案件,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标志着长达十几年的 “黑寡妇恐袭时代” 正式拉开帷幕。此后,恐怖袭击的阴霾开始笼罩俄罗斯大地,而 “黑寡妇” 也成为了俄罗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1999 年末,一位名叫哈瓦・巴拉耶娃的年轻女子,在哥哥小巴拉耶夫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恐怖袭击训练。这两兄妹都是车臣恐怖头子老巴拉耶夫的亲人。老巴拉耶夫长期跟随巴萨耶夫从事恐怖活动,在 2000 年春天,被俄军炸死。

小巴拉耶夫接过了老巴拉耶夫的 “大旗”,继续在恐怖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将自己年仅 20 岁的妹妹哈瓦・巴拉耶娃洗脑成了恐怖分子。哈瓦・巴拉耶娃对宗教极为虔诚,小巴拉耶夫便利用宗教献身以及血亲复仇的思想,一步步将妹妹推向了深渊。

最终,哈瓦・巴拉耶娃身着 “吉里巴甫” 黑袍,驾驶着装满炸药的自爆卡车,疯狂地冲进了俄军检查站。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2 名俄军当场死亡。

而哈瓦・巴拉耶娃本人,也在这场爆炸中被炸得粉身碎骨,身体的大部分都消失不见,现场只留下了几根手指,令人唏嘘不已。

这起事件之后,俄罗斯媒体开始将车臣地区实施自杀式袭击的女性恐怖分子称为 “黑寡妇”。她们身着黑袍,或是只露出面部,或是仅露出眼睛,如同幽灵一般,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

小巴拉耶夫对于妹妹的惨死,不但没有丝毫的悲痛和悔意,反而欣喜若狂。在他扭曲的观念里,妹妹成为了他扩大影响力的工具。他将妹妹接受训练的录像刻成光碟,在车臣地下黑市大肆传播。

这一行为,如同在干柴上浇了一把火,迅速引发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不少极端的圣战者和对圣战持有同情态度的人,开始纷纷效仿,考虑训练更多的女性充当人肉炸弹。从此,“黑寡妇” 在俄罗斯的恐怖袭击活动几乎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2000 年的 “达吉斯坦自爆卡车事件” 后,达吉斯坦、印古什等地又陆续出现了几起 “黑寡妇” 单独实施的恐怖袭击。

虽然这些袭击造成的伤亡相对不大,但却如同警钟一般,一次次敲响在俄罗斯的上空,让俄罗斯政府和民众意识到,“黑寡妇” 这个恐怖群体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

而到了 2002 年,一场发生在莫斯科文化宫的恐怖袭击,让 “黑寡妇” 彻底在全球扬名,也让俄罗斯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2002 年 10 月 23 日晚,莫斯科杜布罗夫卡轴承厂文化宫热闹非凡,近千名观众正在这里观看音乐剧《东北风》。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噩梦即将降临。突然,30 多名男性恐怖分子和 20 名 “黑寡妇” 恐怖分子如恶魔般冲进了场内。

他们手持武器,气势汹汹,头目狂妄地宣称接管了文化宫,将所有观众、演员以及工作人员都扣为人质,并叫嚣着要求俄罗斯军队必须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同时释放所有被俘的恐怖分子,否则就将引爆这座大楼,让所有人同归于尽。

莫斯科警方和阿尔法特种部队在接到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他们迅速封锁并包围了文化宫,同时掌控了四周的高层建筑,试图寻找机会解救人质。在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无果后,警方决定采取强攻措施。

在激烈的交火中,恐怖分子头目马夫扎尔・巴拉耶夫被当场打死。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50 名恐怖分子(其中男性 32 名,女性 18 名)被击毙,3 人被捕,750 多名人质成功获救,但令人痛心的是,仍有 90 人不幸死亡。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解救行动中,“黑寡妇” 的凶残和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俄特种部队释放催眠气体,试图进入文化宫拯救人质时,那些还未被催眠气体影响的 “黑寡妇”,竟然毫不犹豫地抬枪扫射人质,完全不顾及无辜生命的死活。

还有一些 “黑寡妇”,甚至引爆了腰上的手雷,妄图与俄军同归于尽。她们的行为,让俄军战士们大为震惊,也让全世界看到了 “黑寡妇” 的恐怖之处。

此后,俄罗斯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女性恐怖分子这一问题,然而,此时 “黑寡妇” 已经如同毒瘤一般,在车臣地区大量滋生,并潜入俄罗斯各地。2003 年,两名车臣 “黑寡妇” 改名换姓,混入人群,登上了从莫斯科起飞的一架航班。

在飞行途中,她们引爆炸弹,飞机瞬间被炸毁,机上 19 人全部遇难。2004 年 8 月,“黑寡妇” 再次发动袭击,这次她们使用背包炸弹,袭击了俄航的两架飞机。随着两声巨响,两架飞机在空中化为灰烬,机上共 90 人全部死亡,无一幸免。这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让俄罗斯政府忍无可忍。

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俄罗斯政府果断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穿戴 “吉里巴甫” 黑袍,并且针对穆斯林女性的安检措施也变得更加严格,试图从源头上遏制 “黑寡妇” 的恐怖袭击活动。

然而,“黑寡妇” 的恐怖行径并未就此停止。2004 年 9 月 1 日,俄罗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但谁也没有料到,32 个恐怖分子如同恶狼一般冲入了学校,他们手持武器,疯狂地劫持了 1200 多名人质,其中大部分都是无辜的儿童。在这 32 个恐怖分子中,有几名便是令人胆寒的 “黑寡妇”。

她们负责看守被劫持的儿童,面对孩子们干渴的嘴唇、哭泣的脸庞,却心如铁石,无动于衷。这场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最终造成了 335 名人质死亡,整个世界都为之哗然。

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车臣恐怖活动上,同时,神秘的 “黑寡妇” 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她们背后的黑暗秘密,开始一点点被人们所知晓。

2004 年末,随着车臣卡德罗夫家族的崛起,车臣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了许多。然而,在车臣民间,却一直存在着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深陷深渊的群体,那就是失去家庭的女性。

她们中有的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有的是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妇,还有的是家庭在战争中彻底毁灭,无依无靠的独身女性。在车臣这个绝对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家庭中的父亲、叔伯、长兄等男性长辈,拥有绝对支配女性的权力。

当女性失去自己的直系保护者,比如父亲或丈夫时,她们就会被视为家庭的累赘。在车臣的传统观念里,没有嫁妆的女人很难嫁出去,寡妇再嫁更是难上加难,几乎等同于死路一条。

而 “黑寡妇” 们一旦被恐怖组织选中,她们往往很难拒绝这种所谓的 “献身要求”。因为一旦拒绝,就会被打上 “信仰不坚定”“背叛组织” 之类的标签,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将难以生存下去。

当她们无奈接受了这种 “邀请” 后,便会被送往地下讲经学校。在那里,恐怖组织的成员会向她们灌输 “自杀上天堂”“为圣战献身” 之类的极端思想,对她们进行精神洗脑。

随后,她们会接受一系列残酷的训练,包括学习使用武器、制作炸弹,甚至还会学习俄语或者英语,以便能够顺利前往俄罗斯腹地实施恐怖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通过训练。

那些胆子太小、临阵退缩的,太笨学不会相关技能的,或者在其他方面存在短板的人,都会被淘汰,重新回到原来悲惨的生活中。而培训成功的女人,则会立刻加入恐怖组织,踏上前往俄罗斯腹地的恐怖袭击之路。

她们深知自己这一去将有去无回,但为了所谓的 “信仰”,为了家人能够得到恐怖分子给予的一点报酬,她们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黑寡妇” 背后的这些阴暗秘密,最早是被俘虏的恐怖分子透露出来的。他们承认,有一些 “黑寡妇” 甚至会主动找到他们,直言要 “卖身当人弹”,仅仅是为了赚点钱,让家人能够活下去。

在车臣战争结束后,车臣地区的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青年失业率超过 50%,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每天只能排队领取救济粮。而女性、老人、残障者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则更加悲惨,甚至出现了饿死、病死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黑寡妇” 现象如同野草一般,难以彻底根除。

尽管 “黑寡妇” 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但俄罗斯政府并没有放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 “黑寡妇” 问题,俄罗斯政府联合车臣政府以及联合国人权组织,深入车臣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他们深知,唯有改变车臣封闭、赤贫的面貌,才有可能杜绝 “黑寡妇” 现象的再次出现。俄罗斯政府也毫不含糊,从 2005 年之后,每年都会拨款几十亿卢布给车臣,用于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车臣的经济面貌逐渐好转,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稳定。

近些年,随着车臣地区局势的持续稳定以及俄罗斯政府反恐力度的不断加大,“黑寡妇” 似乎已经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但曾经那些惨痛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俄罗斯人的心中。俄罗斯人至今仍然对黑袍心存反感,因为它曾经代表着死亡与恐惧。

在反对暴恐的道路上,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 “黑寡妇” 这一特殊的恐怖群体,也成为了一段沉重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主义的危害。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