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林寺净土苑上客堂,坐落于本苑中轴线东南侧,北邻五观堂,西望僧寮及综合办公区。整幢建筑坐东朝西,呈四合院布局,东南北三面为楼宇,西面之正门乃一檐廊式庭阙,全体仿唐设计风格,悬山大屋脊构架,崇楼层叠,古朴庄严。
净苑巡礼(三十三)上客堂内思上品
原创 东林寺融媒中心 江西庐山东林寺
2025年02月17日 07:04 江西
东林寺净土苑上客堂,坐落于本苑中轴线东南侧,北邻五观堂,西望僧寮及综合办公区。整幢建筑坐东朝西,呈四合院布局,东南北三面为楼宇,西面之正门乃一檐廊式庭阙,全体仿唐设计风格,悬山大屋脊构架,崇楼层叠,古朴庄严。
宾至如归
上客堂总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高3层,客房近30间,能容纳约50位客人入住。所接待的对象,主要为功德主、僧亲及有缘善信。
自西面沿石梯拾阶而上,即是上客堂正门,檐廊两侧各置一只巨型瓷瓶摆件,上绘神龙戏水图案,色调蓝白相间。步入庭内,跃入眼帘的是一面木质屏风,其上悬挂本寺方丈上大下安大和尚每年一更的新年题词,2024甲辰龙年所题为“日乾夕惕”,下附大和尚的精要解析。
屏风之后是一方低洼的天井,将四围楼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天井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布局|——通天接地,上通天可采光换气,下接地可排水除污,天地阴阳之气藉此空间循环往复,吐故纳新。上客堂的天井,呈规整的长方形,具有稳定又聚气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寓意。天井内铺以大块的石地板,灰褐二色相交错。屋檐下的滴水位置,则缀以相对细小的雨花石,不仅美观养眼,且能起到暂缓积水的妙用。前方正中处的石地板上,用黑白两色石子镶嵌出一幅传统的“寿字纹”图案,放眼望去,方中现圆,刚柔相济,和合谐融。南北两边种有青翠的绿植及盆景,为院内平添几分韵致与灵动。
穿过天井,即进入东楼正中的前台接待处。吧台及座椅均采用纯天然的原木制作而成,呈现棕红的暖色调,营造出一种温馨和煦的氛围,予来人以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吧台两侧各挂一盏浅黄色的创意灯笼,上绘绿色莲叶及红色莲花,昼看古朴典雅,夜则清丽光茂。后方的屏风亦是一整幅图画,所展现的场景为极乐世界之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各色莲花大如车轮,莲池上方飞翔着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右方墙上悬挂一幅印祖开示的书法作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种种布置皆彰显出鲜明的净宗元素。
东楼前台的左右两侧,均为功能性用房,比如茶饮室、斋堂、大包厢等等,而南北厢楼则全为客房。为了更好地随顺与接引众生,以及体现佛教方便圆融、不离世间的特点,客房采用酒店式的单间和标准间设计,屋内配置一张或两张单人床,以及储物柜、坐椅和带书架的桌子,卫生间和洗漱池一应俱全。家具均为天然原木材质,健康朴素却又极具质感。书架上放着劝人修善念佛的书籍,墙上亦挂有诫勉类的书法作品。
二楼布局与一楼相似,南北两厢基本为客房,东边主楼设有会议室、洗衣房、晾晒露台等。走廊间有序地摆放着一些绿植盆景,廊壁上挂有很多净宗法语的书法作品。
三楼本为顶层的阁楼,但经过巧妙的设计与利用,被打造成了一处供宾客们纯修学的场所,名曰“净心坊”,包含北面和东面两个单元系列。
北面单元从里往外,依次为佛堂、抄经室、闻思室,三个雅间相互连通,各以屏风为隔,顶梁呈穹隆状,给人“别有洞天”之感。佛堂设于地势稍高的最里端,佛桌上供奉一尊样同东林大佛的弥陀圣像,地面以实木地板铺就,空间不甚大,却足以容纳十数人于中静坐、礼佛、念佛。
中间为抄经室,清幽洁净,纤尘不染,左右两列整齐摆放着若干实木桌椅,桌上置有《心经》字帖和抄经专用毛笔。最外面的是闻思室,墙上挂着上传下印长老书写的书法作品,法味滂沱,翰墨流香;一角安装有视频播放设备,客人可于此听经闻法;另一角备有书案及文房四宝等,客人也可在此泼墨挥毫或看书学习。
东面单元为一系列小巧玲珑的雅室别屋,每个房间相对独立,门口以折叠式木条屏风为帘,屏风上放着精美的文创摆件,比如莲蓬、葫芦、花瓶、憨态可掬的小沙弥等等。屋内的墙壁上亦挂有很多书法作品,比如传老所书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等等。宾客们可以几人相邀,于中一边喝茶,一边交流修学心得……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陀以十六种观法教韦提希夫人观想西方极乐之胜境,其中提到彼国“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作为专修专弘净宗念佛法门的寺院,净土苑的所有建筑皆以打造“文化寺院、艺术园林、精品工程”这一建寺理念为指导思想,极力呈现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令见者对彼土生起欣乐求生之心。上客堂自然也不例外,若其下面两层的设置予人以宾至如归的温馨感,那顶层的净心坊则进一步晓喻来人,一切皆幻有,不可执着,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本有故园,唯有往生彼处才是真正的回家。诚如善导大师所赞言“若念佛者,即是人中上上人”,凡有缘得住上客堂者,亦当思作极乐世界之上品生人。
丛林规制
自古以来,丛林当中为解决出家人的住宿问题,寺院通常都设有僧寮、尊客寮和上客堂等。其中,僧察乃为阖寺常住僧众而设。除此之外,亦不免有十方参学的云水僧前来,客堂需为其办理挂单诸事。若来人是一位大德耆宿,则领其入住尊客寮,吃住等一应事宜皆由照客侍候;若是普通的游方禅和,则领其入住上客堂,具体由寮元负责接待。
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古德为明悟心地,有遍历天下丛林游学参方的传统,挂单之规制亦由此而生。据《百丈清规证义记·大众章第七之下》所载:“挂单,即古之挂搭。盖僧行脚,唯带衣钵,故名挂搭,即挂所搭之衣也。今之参学,兼带行李,改名挂单。凡挂单僧至,客堂以礼接待,询问来历明白,随宜送单。如诸方班首、两序,送尊客寮,客堂款待;参学禅和,送上客堂随众过堂、上殿。如无衣钵、戒牒、行李以及面貌可疑之人,概不留单。具见客堂规约及寮元条说。”
又按《梵网经·冒难游行戒》所言,衲子行脚有两个时期,一是从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二是从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二时中,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招提,乃至穷游遍历,不曾休息。当行至寺院时,其向常住客堂寻求寄住,负责接待的僧众应具慈悲之心,随宜送单,供给唯勤,不得轻慢。
上客堂的执事“寮元”,具体负责落实外来僧众的接待事宜。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早年曾任过此职,据《印光大师永思集·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所载:“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士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纵观印祖的一生,堪谓先作众生马牛,终成诸佛龙象。
在接待云游僧时,有时也并非简单地止于食宿层面就够了,间或也难免会碰到部分禅和子,对于自己游方途中所挂单之寺庙的种种,心存分别计较,以致习气很难去除,是故还需法之供养。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时,就曾针对此种问题有过一段随缘开示:“上客堂里闲舂壳子,说哪里过冬,哪里过夏,哪里茶饭如何如何,哪里的僧值如何如何,维那、和尚如何如何,说这些无职话,讲修行就是假的了。”当然,这实属大菩萨独特的示现与提携了……
往昔之时,僧寮、尊客寮、上客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在今天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上客堂的原有功能归入僧察之内,而尊客寮则为上客堂所取代。总而言之,如今的上客堂乃为具足福德的诸上善人所设。祈愿所有入住者,以及天下一切大众,皆能赞叹和珍惜此胜缘,忆佛念佛,皈心极乐,莲登上品。
来源:念佛思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