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如灯——写在“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收官之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4:57 2

摘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栏目发布的60篇文稿,是胡世宗和我的战友朋友文友合力完成的。准确地说,是胡世宗和良师益友用优秀文学作品和高尚人品以及模范言行而铸成的。我充其量做了梳理调整链接的工作。

师友如灯

——写在“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收官之际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栏目发布的60篇文稿,是胡世宗和我的战友朋友文友合力完成的。准确地说,是胡世宗和良师益友用优秀文学作品和高尚人品以及模范言行而铸成的。我充其量做了梳理调整链接的工作。

对我而言,整个梳理和推介过程是很好的学习过程。胡世宗先生的良师益友,涵盖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交流,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的智慧,给人以不同的启迪。让我从多侧面领略了文学前辈的精神风貌,领会了他们敬畏文学的思想风范,领悟了他们传承文化的坚韧风骨。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没有机会拜望接触这么高层次文化名人的遗憾,又可以从《胡世宗日记》等材料中了解获知他与文坛大家交往交流交谈的诸多故事,还能够切身体会到胡世宗先生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身份良师益友长期相处的高雅气质和高远境界。

推介过程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感动。感受最深的是胡世宗良师益友数量之众,品位之高,交流之多,感情之深,收获之丰,时间之久,延伸之远……

这些良师益友职务高到共和国的文化部长,时间长的持续65年的坚守。有文坛巨匠,文化名人。将军士兵,老师学生。高官平民,邻里乡亲,甚至还有英雄烈土,没见过面的文友……

专栏收官之际,最应该感谢的是文学前辈的奉献精神,要向胡世宗先生所有的良师益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感谢臧克家先生在胡世宗青年时期给予的悉心指导,奠定了胡世宗文学道路的基石;感谢刘白羽先生导向引领的精神支持,那句“开凿自己的大山”的勉励,成为穿越风雨的力量;感谢贺敬之、张光年、浩然先生把胡世宗作为文学之友人生知己的心心相印。

特别要感谢那些已故的良师益友。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文学华章,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文化内涵,他们的无私奉献,都一定程度上通过《胡世宗日记》和文学作品得以永存。他们虽已离去,但精神依然活在经典作品中,活在真诚的文学对话中,活在超越生死的文化传承中。

同时,也要感谢那些默默支持胡世宗开展文学交流的亲友们。是家人的理解让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是读者的鼓励给了他坚持写作的动力。这些看似平凡的支撑,实则是构筑伟大友谊的根基。当然,必须感谢胡世宗先生的忠实记录、客观见证、积极参与和努力践行。

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从一定意义上给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一、六十篇情感故事的温暖回响

当“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第六十篇故事落下最后一个句点,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半个世纪的精神跋涉。

这些文字,记录了胡世宗先生与刘白羽、臧克家、贺敬之、张光年、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等文坛大家的交往历程,犹如数十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当代文坛珍贵的人际风景。每一盏灯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臧克家先生的严谨治学如皓月当空,刘白羽先生的热情豪迈似朝阳初升,张光年先生的深沉哲思若星光闪烁......这些光芒交织成网,构成了胡世宗先生丰盈的精神世界。

翻阅这些文字,动人的不完全是那些文坛巨擘的显赫声名,而是交往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胡世宗保存完好的数百封师友书信,书页泛黄的签名赠书,黑白照片中经风沐雨的身影,都见证着超越功利的心灵对话。特别令人感慨的是,这些交往大多始于文学,却升华为人格的影响与生命的交融。正如胡世宗与我交流时所言(大意):这些真正的师友之情,用热爱生活的热情,文学创作的激情,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凝聚成照进心灵的温暖阳光。

二、良师益友交往的精神收获

梳理这60篇胡世宗与师友的交往故事,弥足珍贵的是沉淀下来的思想结晶。胡世宗与良师益友的互动,本质上是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对话,起码产生了三重收获:

其一,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交往智慧。胡世宗与贺敬之关于诗歌民族化的坦诚讨论,与李瑛关于文学大众化的深入探求,与王向峰关于美学理论的交流切磋,都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境界。他既虚心学习每位师友的长处,又保持独立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既尊重差异,又坚持自我的交往态度,对当代社会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其二,构建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胡世宗与师友们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授,形成了双向滋养的良性循环。这种互学互鉴的交往实践,打破了师生关系的固有边界,赢得了互惠互利的效果,开创了新型的文化传承方式。

其三,确立了“文品即人品”的价值标准。通过与良师益友的长期交往,胡世宗深刻体会到:真正伟大的作品必然出自高尚的人格。张光年对学术的敬畏,魏巍对人民的赤诚,浩然对土地的深情,都印证了“修辞立其诚”的古老智慧。这些认知,更加促使胡世宗将修身与创作统一起来,坚定了“做好人才能写好文”的矢志不渝信念。

三、启示如炬: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虽然收官,但它所传递的精神火种必将持续发光发热。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些交往故事,至少带来三重人生启示:

构建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媒介异化人际关系的今天,胡世宗与师友们那种基于共同志趣、超越功利目的的纯粹情谊,犹如一剂友谊与成才的良方。他们长达数十年的书信往来证明:真正的交流需要时间的沉淀,深厚的情谊需要耐心的培育。

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胡世宗对文学前辈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尤其珍贵。他拜访臧克家精心“备考”时的良苦用心,编辑张光年文集时的一丝不苟,致以刘白羽、魏巍、李瑛等人书信时的字斟句酌,都体现着“尊师”不是形式上的礼节,而是对知识与经验的敬畏。这种态度,对于弘扬当代社会的学习伦理具有重要价值。

强化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胡世宗不仅向师友们学习创作技巧,更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他撰写的《当代诗人剪影》,出版的“文化名人书系”,主编的“成长系列丛书”,彰显了"人梯"的深层价值。这种将个人交往扩展为文化接力的胸襟,值得每个文化工作者借鉴。

我们深知,薪火相传:永远的未完成时,真正的尊师重友没有终点。胡世宗先生至今保持着与贺敬之、彭定安、李仲元等师友的不定期交流,仍在整理出版已故师友的未刊文稿,时常在多种场合讲述那些温暖人心的交往故事。这种持续的行动告诉我们:尊师重友不是过去时的历史记录,而是现在时的生活实践,更是将来时的文化传承。

胡世宗由良师益友的受恵者,转化为施惠与人良师益友的人生经历,充分说明:师友如灯,照亮我的文学之路;我愿做灯,照亮后来者的前行脚步。这或许就是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深远的意义——让每一段真挚的师友之情都成为不灭的明灯,在时光长河中永远传递温暖与光明。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