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转志愿兵,全营只有1个指标我落选退伍,遇到他们我服役21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03:28 2

摘要:我是85年入伍的,老家在河南农村。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爹常年在外打工,我娘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参军对我来说,一是减轻家里负担,二是也想见见外面的世界。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这个兵是我的,连长,别争了!"大队长一拍桌子,那声音在办公室里回荡。我站在门外,手心全是汗,心跳快得像打鼓一样。

那是1986年夏天,我本该退伍回家的。转志愿兵的名额全营只有一个,而我,一个普通的农村娃,却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军官们的争夺战。

记得刚入伍那会儿,我就跟我爹说:"爹,我就去两年,到时候就回来。"谁知道命运跟我开了个大玩笑。

我是85年入伍的,老家在河南农村。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爹常年在外打工,我娘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参军对我来说,一是减轻家里负担,二是也想见见外面的世界。

新兵连的生活,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早上起床号一响,哗啦啦全都翻身下床,叠被子、洗漱、出操,一切按部就班。班长老刘是个东北人,嗓门特别大,但人特别好。每次看我叠的"豆腐块"不合格,就亲自教我。

"小武啊,这被子角要掖得像豆腐块一样方正,看我的手法,往里一折,再压平..."老刘总是很有耐心。我那时候笨手笨脚的,被子总是叠不好,挨了不少批。夏天蚊子多,晚上睡觉前还得把蚊帐挂好,那技术活儿我也是练了好久才学会。

军营的饭菜说实话,刚开始真不习惯。大锅菜,咸得很,肉也少。记得有次吃到一块肉,连我们班几个人都传着看了一圈,跟见了宝贝似的。我记得有段时间特别想家里的饭菜,半夜里肚子饿得咕咕叫,跟我上铺的老乡小赵经常偷偷摸出压缩饼干来吃。

"嘘,小点声,别让班长听见了。"我们躲在被窝里,像做贼一样分享那点干巴巴的饼干,嘴里嚼着,还得捂着被子偷笑,那感觉比啥都香。

洗澡也是个大问题。夏天好点,冬天可就遭罪了。我们连队一周才能洗一次澡,排队去大澡堂,一个个光着膀子排成长队,水还不一定热乎。有时候赶上水箱出问题,就得用冷水冲,那个冷啊,直打哆嗦。

训练是苦的。匍匐前进时,胳膊肘和膝盖都磨破了皮;站军姿,腿酸得像灌了铅;到了冬天,站岗更是遭罪,冷风吹得脸生疼。记得有次值夜哨,半夜下起了雨,我穿着雨衣在哨位上直跺脚,嘴里哼着《小白杨》那首歌来提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也不能随波飘零..."这首歌在我们连队特别流行,谁嗓子好听谁就得被拉去给大家伙儿唱。

我们连队有个规定,每周日晚上看一场电影。那可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大家伙儿搬着小板凳,早早就占好位置。放的都是些老电影,《地道战》啊,《英雄儿女》啊,看了无数遍还是津津有味。有时候放《西游记》,那更是座无虚席,大家看得笑得前仰后合。

通信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写信是联系家里的唯一方式,每月能收到一封家信就很开心了。我记得我娘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每次看到她那熟悉的笔迹,心里就暖烘烘的。

"小武,你妈来信了!"每次通信员喊我名字,我都飞一样冲过去。躲在被窝里,借着手电筒的光一字一句地读,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

转眼服役快两年了,按理说我该退伍回家。但就在这时,连队来了个名额,说是可以选一个人转志愿兵。这个消息让我心里痒痒的。

"小武,你考虑考虑吧,你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指导员王哥找我谈话。王哥是个四川人,说话总是慢悠悠的,但心思细腻,战士们有啥心事都爱找他聊。

我心里挺纠结的。一方面,我答应过我爹娘两年就回去;另一方面,这两年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大家庭,而且转志愿兵意味着有了稳定工作和身份,在那个年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晚上在宿舍,战友们都来给我出主意。

"小武,这机会可不多啊,抓住了就是铁饭碗。"老李躺在床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说。老李是北京人,说话挺有派头的,瓜子壳还得整整齐齐地吐在手心里,从不乱扔。

"可是我家里人还等着我回去呢..."我把从家里带来的山楂片分给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

我写了封信回家,没想到我爹回信支持我留下来:"儿子,这是好事,部队是个大熔炉,能锻炼人。你要是喜欢,就留下吧。"

当时全营就这一个名额,竞争特别激烈。我们连有三个人被推荐,除了我,还有老李和小张。老李家境比我好,学历也比我高;小张是班长,表现一直很突出。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就在名单要定下来的前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小赵在上铺问我:"怎么了?睡不着啊?要不要来根烟?"

"紧张啊,明天就要出结果了。"我摇摇头拒绝了烟,因为第二天还要跑5公里,抽烟会影响成绩。

"别想那么多,顺其自然吧。来,尝尝我家里寄来的酱牛肉。"小赵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小包牛肉,塞给我一块。那味道,至今想起来还直流口水。

第二天一早,连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连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脸上总是板着,很少笑,但心里是真关心战士。

"小武啊,这次名额..."连长欲言又止,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组织上研究决定,这次名额给了三连的小李。"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听到结果的那一刻,还是很失落。

"不过,"连长继续说,把手搭在我肩上,力道很重,"大队长对你印象很好,说你是块好料子。他让我跟你说,明年还有名额,优先考虑你。"

就这样,我眼睁睁看着战友们陆续退伍,而我却要回家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低落,甚至连最爱吃的红烧肉都没胃口了。

回家的火车上,我一直在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是在家乡找个工作,还是出去闯荡?那时候坐火车可苦了,硬座挤得跟罐头似的,三天两夜才到家,屁股都坐麻了。

火车上碰到一个从广东回来的老乡,聊起广东那边的工厂工资多高,一个月能挣一两百,我听得心里直痒痒。但我心里还惦记着连长说的话。

刚到家,乡亲们都来我家串门,问这问那。"小武回来了啊,当兵回来人精神多了!""听说当兵现在能转正啊,咋没留下来?"每次面对这种问题,我都笑笑不说话。

我爹看我心不在焉的样子,晚上悄悄跟我说:"儿子,有啥想法就说,爹支持你。"我爹那时候刚从工地回来,手上的茧子厚厚的,脸晒得黝黑。

我把在部队的经历和感受一股脑儿地倒给了爹:"爹,说实话,我舍不得部队那帮兄弟,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连长说明年还有机会..."

我爹抽了口烟,点点头:"那就再等等,反正你年轻。咱家条件虽然不好,但也能撑得住。"听了这话,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就这样,我在家待了半年,帮着家里干农活,等着连队的消息。那半年可真是煎熬啊,每天都盼着邮递员来送信。我还用津贴买了台收录机,没事就听听邓丽君的歌,怀念部队的日子。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连长的来信。他说大队部新调来了个领导,特别赏识我这种农村出来的踏实孩子,问我愿不愿意回去。看到信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二话没说,立马回信说愿意。

就这样,我又回到了部队。不过这次不是当义务兵,而是以志愿兵的身份。回到连队,好多老面孔都不在了,但军营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感到亲切。门口那棵老槐树还是老样子,食堂的大锅还是冒着热气,连队的广播里还是放着《团结就是力量》那首歌。

连长安排我去当了炊事班的班长。说起来挺有意思,我一个大老爷们去管灶上的事。但我心里明白,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毕竟炊事班掌管着全连的"命脉",大家伙儿吃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训练积极性。

炊事班的工作说苦也苦,说累也累。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要起床生火做饭,晚上收拾完都九点多了。冬天更是苦,天不亮就得起来,外面冷得要命,我们几个炊事班的兄弟搓着手跺着脚,一边生火一边哈气。好在那时候年轻,再苦再累也扛得住。

小郑是我手下的一个新兵,湖北人,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切个土豆丝都切得歪七扭八的。我就手把手教他:"要这样切,先把土豆削成片,再把片切成丝,要均匀...对,就这样,别着急。"他刚开始切得慢,每次都要被其他战友笑话。

"小郑,你这样下去,战士们今晚得饿肚子了!"我也跟着打趣他。但私下里,我总是多花时间教他。

"武班长,你说我能学好吗?"小郑有次问我,眼睛里带着不安。

"当然能!我刚来的时候还不如你呢。"我拍拍他的肩膀,"多练练就好了。"

慢慢地,他进步了,能做出让战友们称赞的菜来了。看着他的成长,我也感到特别欣慰。

最让我骄傲的是,我们炊事班的花卷做得特别好,松软香甜,战士们都爱吃。每次做花卷,队伍都能排到食堂外面老长。我还琢磨出了几道拿手菜,比如糖醋里脊、红烧排骨,每次做这些菜,战友们都抢着吃。

"武班长,你这手艺,比我家乡的大厨都强!"东北老杨每次都夸我。老杨是个话痨,吃着吃着就能讲出一堆笑话来,食堂里总是因为他笑成一片。

那几年,部队条件逐渐好转,伙食也越来越丰富。每逢过节,我们总会加菜,让战友们过个好节。过年的时候更是热闹,会包饺子、唱歌、表演节目,大家围在一起,虽然不能回家,但也有了家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做了二十多道菜,战友们都说比在家吃得还好。连长还专门表扬了炊事班,说我们"为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听到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业余时间,我也没闲着。我报名参加了连队的文艺宣传队,学会了打手风琴。每次有演出,我就负责伴奏,虽然水平一般,但大家都说好听。我还利用休息时间考了初中文凭,后来又考了高中。连队政治教导员经常鼓励我:"小武,你继续学习,以后有机会考军校。"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期间,我从炊事班班长升为了炊事班长,负责整个连队的伙食。组织上也多次给我立功表扬。我心里明白,如果当初那次转志愿兵成功了,也许就没有这些经历了。

1992年,我又面临一个选择。上级通知说可以推荐优秀士官去地方参加工作。这意味着我可以脱下军装,到地方上有个稳定的工作。但我犹豫了,我已经习惯了军营生活,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小武,地方上工作也不错啊,听说能分房子。"老刘回来探望我们时说。他已经转业两年了,在县城找了个工作,过得还不错。

"我还是舍不得部队这个大家庭。"我摸着胸前的奖章说。那时候我已经有了三个嘉奖和一个三等功,在连队里也算是老资格了。

最终,在连长和政委的鼓励下,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在部队深造。随后几年,我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军校,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官。

从普通士兵到军官,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军校的学习比我想象的要难多了,每天要啃厚厚的教材,做不完的作业。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但一想到连队战友们的期待,又咬牙坚持下来了。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新的部队当排长。带兵也是门学问,我把自己当兵时的经历都用上了,对战士们既严格又关心。记得有个战士家里遇到困难,我自掏腰包给他买了车票,让他回家看看。

"排长,这钱我一定会还给你!"那战士感动得眼睛都红了。

"别傻了,咱们是战友嘛。"我拍拍他的肩膀,心里想着,当年我遇到困难时,也是连长这样帮的我。

回首那段岁月,如果当初86年那次转志愿兵我成功了,也许我现在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但正是因为那次"失败",才让我有机会遇到了更多帮助我的人,才有了后来的21年军旅生涯。

现在我已经退役了,回到了家乡。我在县城开了个小餐馆,把在部队学的厨艺用上了。很多老战友来吃饭,我都免费,就当是叙旧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军营里的点点滴滴:新兵连老刘教我叠被子的耐心,连长给我第二次机会的信任,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情谊...这些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有时候村里的年轻人会问我:"武叔,当兵苦不苦?值不值得?"

我总是笑着回答:"苦?当然苦!冬天站岗冻得直哆嗦,夏天训练热得直冒汗。但值不值得,就看你遇到什么人了。我很幸运,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看似是失败,其实是在为更大的成功做铺垫。那年我落选退伍,曾经觉得是人生的低谷,如今看来,却是我人生转折的起点。军营教会了我的不只是叠被子、站军姿,更是如何做人、怎么坚持。这些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