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去表姐家玩,听表姐说了个事:前段时间她们小区一个初中生因为考试没考好,被爸爸骂了几句,居然爬上23楼阳台要跳楼。
你好,我是安然,两个孩子的妈妈。
育儿不是单向的教导,
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旅程。
上周去表姐家玩,听表姐说了个事:前段时间她们小区一个初中生因为考试没考好,被爸爸骂了几句,居然爬上23楼阳台要跳楼。
表姐感慨:“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我们小时候三天两头挨打,咋没这么极端?”
我想很多家长也是这种想法,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说,说不得,打,打不得,动不动就要跳楼!
作为一个妈妈,我特别理解这种困惑——为啥以前的孩子打了也就打了,现在的孩子却像碰不得的“瓷娃娃”?
其实,真的不能怪现在孩子太脆弱,这背后的原因,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多了。
小时候的“情绪回收站”
现在的孩子真没有
还记得咱们小时候挨完打咋“回血”的吗?
我表哥就是个例子,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一次因为偷摘邻居家的杏子,被舅舅追着满院子打,扫帚疙瘩都打断了两根。
可还没等舅舅气消了,他就抹抹眼泪跑去找发小玩泥巴呼钢门了。
一群孩子在胡同里疯跑,摔破膝盖都不当回事,哪还有功夫记恨挨揍这事儿?
我们这些农村长大的孩子更“解压”,放学后漫山遍野追野兔、掏鸟窝,等太阳落山浑身是泥回家,那些委屈早被山风刮跑了。
现在的孩子呢?我家邻居小轩就是典型。
他爸妈工作忙,平时放学就把他反锁在家里写作业。
有次因为玩手机被爸爸狠狠骂了一顿,他想找朋友倾诉,结果翻遍电话手表,要么同学在上课外班,要么对方家长怕影响学习不让接电话。
最后他只能抱着枕头躲在被子里哭,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负面情绪就像没人关阀门的水龙头,越积越多。
现在的孩子懂太多
反而容易“想太多”
咱们小时候被打了,顶多觉得“今天惹爸妈生气了”,第二天该干啥干啥。
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
我家姐姐,成绩一直很好,有次考试没考好,我就开玩笑地说了句:“哎呀,考得这么差,你让我很失望啊”
结果这孩子当场回怼:“你这是情感操控!”
她平时爱看心理学短视频,对“原生家庭”“情感暴力”这些概念比我都清楚,这就麻烦了。
当父母还用老一套打骂教育时,孩子心里想的可能是“你这是在控制我”“你根本不尊重我”。
他们懂的道理不比大人少,甚至会用网络上学的知识分析家长的行为,但情绪调节能力却没跟上。
就像有的孩子,被骂后整夜失眠,满脑子都是“我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最后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独生子女的压力
真不是“矫情”
我们这代人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爸妈顾不过来,犯错了打一顿,转头就去忙别的事。
挨打在多子女家庭里,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我爸常说,他小时候兄弟姐妹六个,谁闯祸了都是“混合双打”,打完还得排队给爷爷认错,根本没时间沉浸在委屈里。
现在的独生子女就像家里的“国宝”。
我邻居家的孩子浩浩,从小要啥给啥,连剥鸡蛋都是奶奶代劳。
可有次因为没按时完成作业,爸爸一时火大打了他一巴掌,这孩子当场崩溃,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不吃饭,还在日记本上写“活着没意思”。
浩浩妈妈后来吐槽说:“平时捧在手心怕摔了,没想到一次打骂就让孩子彻底否定自己。”
以前有全村帮忙“带娃”
现在只能靠自己扛
小时候我们挨了打,根本不愁没人哄。
我小时候被妈妈打完,转头就跑到隔壁王奶奶家,喝碗玉米粥、听两句安慰,眼泪还没干就破涕为笑。
那时候家家户户门都不关,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是全村人搭建的。
现在呢?单元楼的防盗门把人情味都隔开了。
孩子的情感依赖全在父母身上。
一旦和父母发生冲突,连个缓冲地带都没有。
学校虽然有心理老师,但一个老师要管几百个学生,真正能关注到个体情绪的少之又少。
姐姐班上有个同学,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平时跟着脾气暴躁的爷爷生活。
有次他因为弄丢了作业本,被爷爷用扫帚打了一顿。
他不敢跟爸妈说,在学校也沉默寡言,最后居然开始偷同学的文具。
心理老师介入后才发现,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关注,“哪怕被批评,也好过没人在意”。
教育方式真的该“升级换代”了
我特别认同李玫瑾教授说的:现在的孩子不是变脆弱了,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没跟上时代。
以前孩子爬树摔下来、和小伙伴打架,这些挫折反而锻炼了我们的抗压力。
我哥小时候调皮,从树上摔下来骨折,躺了三个月,痊愈后反而更皮实了,用他的话说:“摔断腿都不怕了,还怕挨骂?”
现在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连削铅笔都怕划到手,遇到一点挫折就手足无措。
我同事家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书包都是妈妈帮忙整理。
有次忘记带课本被老师批评,这孩子直接在课堂上崩溃大哭,怎么哄都停不下来。
写在最后
打骂教育就像一把生锈的旧钥匙,在过去或许能开锁,但现在的孩子这把“新锁”,需要更精细的沟通技巧。
作为家长和老师,与其抱怨孩子玻璃心,不如多创造让他们释放压力的机会——
带孩子去爬山、踢球,哪怕只是坐在阳台上聊聊天,都比简单粗暴的打骂管用得多。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困境,与其站在过去的角度指责现在,不如试着理解他们的不容易。
毕竟,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长大,不是吗?
————————
来源:芳岚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