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最新公布!中国再添3处世界级农业遗产,总数全球第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23:59 1

摘要:2025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宣布,来自巴西、中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六个农业体系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编译 | 王昆山

本文约2200字,阅读约6分钟

2025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宣布,来自巴西、中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六个农业体系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这一认定意味着,这些农业体系在各自国家具有历史价值、实践意义,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图源:FAO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项目”是粮农组织于2002年启动的一项长期计划。它的目标是识别和保护那些在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与生态系统维持方面展现出综合可持续性的传统农业系统。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已有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95个农业系统获得这一称号。本次新增的六个系统,使全球范围内的遗产体系更加丰富和多样,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也提供了新的范例。

根据粮农组织的公告,本次入选的六个系统分别位于巴西、中国、墨西哥和西班牙,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实践,包含山地林业、灌溉农业、珍稀作物种植和火山土利用等多种形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依赖传统知识和本地资源,经过代际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体系。

▲上图:巴拉圭冬青(Yerba Mat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黛茶的植物。摄影:Ilosuna

以巴西南部的马黛茶(Erva Mate)遮荫种植系统为例,当地原住民和传统社区已经在森林环境中种植这种茶叶长达数百年。马黛茶是一种广泛饮用的饮品,其种植方式依赖于天然林的遮荫环境。在这种系统中,农户将马黛茶与森林其他植物共生种植,不仅保持了土壤肥力,也保护了区域的生态稳定性。这种方式让本地人实现了经济增收,也保存了与自然环境共处的传统农业方式。

在中国,此次入选的三个农业体系分别涉及珍珠蚌养殖、白茶种植和梨树栽培。中国目前已拥有2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全球拥有此类遗产最多的国家。这些农业系统在水资源管理、农作物选育、病虫害控制和土地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白茶种植体系不仅对气候和土壤有特殊要求,还发展出了一套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栽培与采摘方式。种植者用这种方式,能够维持茶叶品质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墨西哥此次被认定的农业系统是一种祖传的农作方式,这种系统通过多样化种植保障了食物安全和遗传多样性。在墨西哥高原地区,传统农民往往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这种被称为“三姐妹”的种植模式在生态上互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关键在于其多样化和低投入特点,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在长期内形成了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西班牙的兰萨罗特岛位于大西洋,是加那利群岛的一部分。该岛是典型的火山地貌,土壤中富含火山灰和矿物质。在这样一种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当地农民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农业系统。他们利用火山灰的保水性,在坑状地形中种植葡萄和其他作物。这种方式不仅克服了降水稀少和风蚀严重的挑战,也维持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该系统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通过技术与经验积累实现可持续生产的可能性。

图源:FAO

据介绍,本次评定工作由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咨询小组(GIAHS 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完成,会议于2025年5月19日~21日举行。在严格的评估流程下,专家组依据多项标准进行审核,这些标准包括生态完整性、传统知识的传承、文化价值的保留、农民社区的参与程度以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最终被选中的六个系统在这些方面均表现出色,成为全球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粮农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系统具有农业生产的功能,而且承载着地区文化、社会结构和环境管理的历史。它们作为“活的遗产”,不断演进,与现代农业技术相辅相成,为全球农业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资源匮乏和生态退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这些传统农业系统显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具有现实和未来双重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位于意大利罗马。摄影:Shawn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获得认定的地区将受到国际层面的关注与支持,包括技术援助、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等。粮农组织也鼓励各成员国利用这一平台,推动本国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对于入选地区的农民而言,这一认证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吸引游客与研究者关注,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固守旧有方式,而是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农业旅游、有机认证、遗产教育等方式,将传统农业体系与现代社会需求对接,提升系统的内在活力和经济效益。这种结合既有助于传统知识的传播,也推动了社区的发展和青年人对农业的重新认识。

此次新增的六个农业文化遗产体系,无疑为全球农业遗产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今天农业如何应对当代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据统计,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目前涵盖了95个体系,分布于五大洲。每一个体系背后都是一个关于人类适应自然、利用环境并世代相传的故事。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进、是人类文明在农业领域的结晶。这些体系有的位于高山、有的分布于沙漠边缘,有的扎根于热带雨林之中,它们的存在形式虽各不相同,但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并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保障了社区的生存与发展。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FAO编译 | 王昆山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王昆山(编译).联合国最新公布,中国再添3处世界级农业遗产,总数全球第一.海洋与湿地.2025-05-22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5·23 世界海龟日

世界龟日,是每年的5月23日,是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包括现存七种海龟在内的所有龟鳖的保护意识。这些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古老爬行动物,在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捞、作为兼捕受害者被误捕、塑料污染、气候变化以及疾病等多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它们的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世界龟日呼吁全球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保护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生物,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海洋与湿地·宣 | 海龟摄影 ©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