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碳”路,虹口如何让低碳融入城市肌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22:56 1

摘要: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的共享会客厅内,一张由居民捐赠的钢琴静立一角,茶桌上摆放着邻居们自带的茶叶,咖啡机飘散着醇香……这些物件都来自社区居民捐赠的闲置旧物。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的共享会客厅内,一张由居民捐赠的钢琴静立一角,茶桌上摆放着邻居们自带的茶叶,咖啡机飘散着醇香……这些物件都来自社区居民捐赠的闲置旧物。

▲安丘共享会客厅内,部分由居民捐赠的家具和设施

而角落里由废旧垃圾改造而成的创意摆件,更是让会客厅角落处处透着“变废为宝”的巧思。

▲用废弃物制成的“爱心树”和桌椅

这个由居委会、共建单位、居民“众筹”而成的低碳空间,不仅实现了物品循环利用,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低碳生活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场景。

从“新习惯”到“新场景”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社区共建成为推动环保理念落地的重要实践。

以安丘居民区为例,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发动居民设计师主导小区垃圾厢房智能化改造,在实现太阳能供电、智能感应投递、精准分类系统等智慧功能的同时,保留原有弧形墙体、融入小区风貌。主导该项目的居民设计师常琦介绍,从方案征集到施工监督,社区召开多次居民协商会,充分听取民意,设计稿历经不下7次修改,让环保实践真正凝聚大家的共识。

▲铭庭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

此外,居民区还通过多元参与、资源整合,衍生出低碳会客厅、“漂流书吧”、闲置交换市集等场景,将低碳生活和社区营造深度融合。“只有把‘要我做’变成‘我要设计、我要参与、我要共享’,低碳环保理念才能真正在居民心里扎根,社区也就成了‘绿色生活共同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说道。

▲低碳市集活动

在社区低碳场景持续生长的同时,虹口区也在构建专业化低碳展示平台。

作为低碳生态的重要支点,位于和平公园的上海碳秘馆,集互动体验、成果展示、理念传播于一体,馆内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讲座、实践活动,让环保成为可感知、可学习、可实践的具体行动。自2024年开馆以来,碳秘馆已累计接待市民群众超9.2万人次,成为广大市民了解生态文明、践行低碳生活的热门场所。

▲上海碳秘馆

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

两年来,虹口区以“低碳生活新时尚”为引领,将生活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建设37个精品示范居住区,完成255个投放点微更新和144个投放点专项更新,打造了2个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并建成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切实提升源头分类实效。2024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排名中,虹口8个街道评估结果均为A+,位列全市第二。

无废城市建设方面,虹口目前已完成首批15个区级“无废细胞”创建,涵盖无废医院、无废校园、无废楼宇等多个领域。2024年全区危废(医废)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52.86%,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让“放错地方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站在两周年节点,虹口区发布《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地图》,串联37个精品示范居住区、144个专项更新投放点,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如今,市民们可沿着地图线路漫步、参观、体验,实地感受虹口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建设成果,让低碳生活理念在日常点滴中深入人心。

▲《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地图》

从社区共建低碳空间到打造碳秘馆热门地标,从垃圾厢房的智慧改造到“无废细胞”的星火燎原,虹口正以绿色为笔书写城市治理的“双碳答卷”。这场始于垃圾分类“关键小事”的绿色实践,正成为撬动基层治理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市民精神家园的“金钥匙”。未来,虹口区将持续深耕低碳实践“试验田”,聚焦可回收物体系提质增效,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让低碳理念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来源:上海虹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