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在南海桂城启动。本届年赛以“未至之境”为年度主题,开启摄影、视频两大单元,面向全球启动征稿。本届年赛在奖项设置上全面升级,共14个组别27个奖项,以及1个全民瓜分奖池,合计奖金128.5万元。本次赛事还全新设立“珍·古道
5月22日,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在南海桂城启动。本届年赛以“未至之境”为年度主题,开启摄影、视频两大单元,面向全球启动征稿。本届年赛在奖项设置上全面升级,共14个组别27个奖项,以及1个全民瓜分奖池,合计奖金128.5万元。本次赛事还全新设立“珍·古道尔青少年自然影像奖”、“新发现”奖等系列奖项,鼓励全球自然摄影师用镜头穿越未知,探索自然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年赛特别策划的“‘未至之境’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精选作品展”也同步启动,首站落地南海桂城的金铂中心。主办方从超15万件的历届参赛摄影作品中,精选出1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影像作品进行展出,将于5月28日-8月2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公众号、大麦、猫眼等平台预约购票观展。
高端年赛落地湾区,在城市里探寻生命密码
据悉,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是全球第一个由中国人主办的同类型大赛,现已有全球超过81个国家与地区参与赛事。2022年,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登上联合国舞台,讲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中国故事。赛事相关内容全网传播量超10亿,积累了超过60,000分钟的自然影像、157,125部投稿作品。
本次年赛在赛制上持续升级。为凝聚青年人的创新和创造力量,鼓励全球青少年参与自然影像创作与分享,今年年赛中增设“珍·古道尔青少年自然影像奖”。据悉,珍·古道尔是联合国和平使者、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和著名动物保育人士,以对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的黑猩猩进行详细和长期的研究而闻名。她还连续六年出任年赛荣誉科学顾问。
5月22日,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在南海桂城启动。
为鼓励摄影师、科学家以及自然影像爱好者探索“未至之境”,年赛于摄影、视频单元分别增设“新发现”奖,期待有更多的珍贵自然影像作品被人看见。除此之外,年赛还新设视频单元长片组、摄影单元水下世界,升级视频单元抖音特别奖,并发起抖音挑战赛,让更多在各类细分领域有所热爱的自然创作者共同参赛投稿。
本届赛事为何选择大湾区,落地在南海桂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谈到,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代表。这里山海相连,经济发达,然而繁华城市群中,依旧保留着多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以及代表物种,红树林风中摇曳、候鸟在湿地栖息、白海豚在江中畅游的自然盛景也从未缺席。“经济发展与自然修复并不矛盾,关键是看怎样去平衡二者的关系。在这方面,大湾区作出了典型示范。”他表示。
依旧保留着多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以及代表物种。图为黎炳雄在湾区拍摄的作品《黄缘萤》。
桂城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中心区域,是一座将生态与人文理念深度践行的魅力之城。在李栓科看来,中国国家地理之所以将年赛落地桂城,与其所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在桂城,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三湖相映,公园城市不仅是市民幸福生活的载体,更是城市生态修复和人文建设的典范。同时,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叠滘龙船漂移、粤剧、广绣、十番、剪纸等传统特色文化远近闻名。
此次,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以及精进作品展落地佛山桂城,特别呈现大湾区板块,多维呈现与人类共生共存的自然之灵,能让佛山的居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自然影像的魅力,增进公众对自然生态和野生生物的了解和热爱,推动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理念的进一步传播。
现场,佛山、惠州、香港的三大湾区分会场隔空联动。
现场,佛山、惠州、香港的三大湾区分会场隔空联动,共同探索难得一见的生态景观。其中佛山分会场就位于南海西樵山。生态科普工作者三蝶纪用Vlog带领现场以及全网观众领略西樵山自然生态,感受这里的千年文脉和夏日林间闪亮的点点萤火。
精品展览走进南海桂城,用科技力量传递生命力量
位于金铂中心的“‘未至之境’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精选作品展”同样具有看点。
本次作品展分为“蔚蓝海洋”“森林密语”“无人秘境”“共生湾区”四大篇章,作品各具特色。如2020年,珍稀物种高山棘螈通过骁龙手机实现了首次被影像记录;2023年,墨脱科考队队员用骁龙手机拍下未被国际正式命名的“美冠水晶兰”等等。
2023年,墨脱科考队队员用骁龙手机拍下未被国际正式命名的“美冠水晶兰”。
据悉,过往5年中,骁龙作为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的独家影像技术合作伙伴,凭借不断突破移动影像边界的创新技术,助力年赛为公众呈现了许多引起情感共鸣的野生生物故事。骁龙赋能的手机终端能够为摄影师提供更加灵活的创作方式和记录视角,也通过这种方式为大家展示了许多自然领域的“新发现”。
“影像对于保护野生生物作出了很多贡献。”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介绍说,这幅“美冠水晶兰”的作品让她发现,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每一位普通人都有机会去记录身边最美好的瞬间。未来,高通将继续携手中国国家地理,让科技成为自然的解读者,用科技的力量传递生命的力量。
再如,著名野生生物摄影师、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成员奚志农的作品《秦岭羚牛》也可以在本次展览中看到。该作品拍摄于20余年之前。羚牛是具有攻击性的大型哺乳动物,奚志农多次举着相机蹲守在有羚牛活动的山脊上,不断按下快门,只为捕捉它们最精彩的瞬间。
朱兴超的作品《等待潮退》,记录了深圳滨海公园中黑脸琵鹭的身姿。
此外,还有吕植在1992年拍摄的作品《大熊猫娇娇》,为野生大熊猫繁殖和育儿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莫大助益;朱兴超的作品《等待潮退》,记录了深圳滨海公园中黑脸琵鹭的身姿。在20世纪90年代初,黑脸琵鹭的数量一度下滑到不足300只,而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其数量得到了稳定回升,根据2025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的黑脸琵鹭数量已突破7000只。
据悉,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2022—2024年,全省共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就发现一个新物种。2022年,南海举办第一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有一个艺术作品叫“这里虫子美术馆”,艺术家用“虫洞”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桑基鱼塘中的虫迹,其中华南区域特有的“龙眼鸡”昆虫雕塑,也让更多人看到大湾区独特气候环境下造就的生物奇观。
位于桂城的千灯湖公园,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
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在南海,“未至之境”是传承千年的生态智慧,是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是大湾区极点城市的时代担当。期待以此次年赛为纽带,吸引更多摄影师、创作者走进南海的“山湖江田”,让南海成为自然影像创作的“灵感富矿”;更期待与中国国家地理深化合作,将南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影像枢纽”,让更多高规格展览、国际性生态文化活动在此落地生根,让光影的力量,成为南海走向世界的“生态名片”。
位于金铂中心的“‘未至之境’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精选作品展”现场。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宁 通讯员肖欢欢、吴迪科
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卜庆庆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