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夏天,湖南卫视一档叫《初入职场的我们》的节目,格力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出现在大众娱乐节目中。
2021年夏天,湖南卫视一档叫《初入职场的我们》的节目,格力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出现在大众娱乐节目中。
董明珠亲自带队,坐在中间,像个不怒自威的总教练,而孟羽童穿着格力制服出现在镜头里,嘴上说着“我刚进公司一个月,还在适应”,却已经是全场镜头最多的女孩。
镜头给得太多,观众不信她是实习生。热搜上的声音很快就来了:“这姑娘是董明珠钦点的吧?”“看这待遇,怕不是要扶正吧?”
你猜董明珠怎么回应?
她不解释,也不否认,只说了一句:“她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
这句“力挺式吹捧”背后,是一次极少数由企业家主导的造星尝试。
结果短短三个月,小红书粉丝几十万暴涨,成为格力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脱离产品单独出圈”的员工。
但真正有意思的不是“被捧”,而是“被反”。
半年后,孟羽童离职。
当时,她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几个字:“职业规划调整,感恩格力。”没有任何攻击性。
但仅过了一个季度,董明珠在另一场接受采访时,愤怒爆料:“她在职期间出去做广告、不报备,这种人要开除。”
而事实上,孟羽童是主动离职的,并不是被开除。且当时格力内部对外口径是“和平分手”,但这句爆料一出,立刻引发“反噬”。
网友开始骂:“怎么像甩锅一样?”“都离职了还不放过?”“董明珠有点过了吧?”
她被捧到天上时叫“接班人”,被踩的时候连面子都不给。
孟羽童却不吭声。
她只在微博写了一条平淡到几乎不引流的文案:“董总是我特别敬佩的人,离开也会祝她一切顺利。”
她的“沉默”,成了最硬的反击。
董明珠爆发前,格力就已经在“防孟羽童”了
不是她突然情绪失控,而是舆论发酵早就埋了种子。
2022年5月,有媒体扒出孟羽童在抖音带货的视频,出现了多个非格力品牌,如某国潮护肤品、某电热毯等。
注意,这时候她还在格力工作。
很多人说她“不职业”,可细扒格力内网会发现——公司根本没有提前为“公众面孔员工”设立完整合规规范流程。
也就是说,她模糊了个人与公司的边界,而公司,早已开始防备她的“出圈风险”。
格力一名内部公关在饭局上提过:“她太红了,我们控不住。”
再到后来,她离职后转型做自媒体,广告报价一度传出“一条20万”,甚至被业内称为“带货中的格力遗珠”。
就像一段婚姻,分手的时候不撕破脸,事后却“你居然过得比我还好”,于是情绪就上来了。
董明珠的情绪,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积压之后的失控输出。
她怕“放出去的鸟飞高了”,怕“自己打造的品牌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可这一情绪,被公众解读成“老一辈不容新生代出头”,直接导致人设滑坡。
这一场“请吃饭”的和解,其实早有剧本
真正让人觉得“虚”的,不是和解,而是合体直播。
520刚过,一位格力区域销售在朋友圈爆料:“董董和孟羽童周五合体直播。”当晚,格力电商部门悄悄转发了孟羽童那条“收微信”的动态。
你以为这只是饭局?人家早就按着“和解—热搜—引流—直播转化”的路线图走。
而且整套操作跟董明珠之前那套“自己单兵突进”完全不一样。
这说明什么?
董明珠这次是“听了公关团队的”。
她曾经不屑——“年轻人太玻璃心”;但她现在知道,不低头,就没人买她的账。
她不是突然变柔软了,她是终于知道,“硬”不是万能的。
反转不稀奇,但识趣最难得
孟羽童没趁“请吃饭”炒复仇,也没在“直播合体”前放狠话,她只是安安静静发了条动态,挑了一张对话截图,把头像打了码。
你说她是公关高手也行,说她懂规矩也罢——她从头到尾,拿捏得滴水不漏。
她不想赢,她只想不输。
董明珠也不想输,但她这一次终于肯“放”。
她可能终于懂了:人设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别人愿不愿意认你。
现在再回头看,所谓“原谅”、“重聚”,都不是戏剧转折,而是各取所需下的最优解。
她们不是真的想喝一杯和解的酒,而是要各自在公众面前完成一次情绪重建和品牌自救。
可偏偏就是这种“识时务而不落俗套”,才让这出戏更耐看。
孟羽童赢了什么?赢的是“退场后还能上桌”。
董明珠失去了什么?失的是“打不动年轻人的脸”。
但两个人都保住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保住了底线,一个保住了格局。
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过招。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