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写的有多美?可惜“楚人一炬”不见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22:04 2

摘要:“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因为爱杨贵妃,唐玄宗置“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于不顾,不惜打乱作息时间与杨贵妃日夜寻欢,甚至连上朝理政这样的国家大事都不顾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因为爱杨贵妃,唐玄宗置“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于不顾,不惜打乱作息时间与杨贵妃日夜寻欢,甚至连上朝理政这样的国家大事都不顾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为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百无聊赖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无论做什么都摆脱了思绪,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因为怨恨母亲棒打鸳鸯、拆散自己的伴侣唐婉,陆游“怨东风连说三个错”。东风何罪之有?偏要背如此“黑锅”!

“可怜身上一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笔下的卖炭老翁明明自己烧的木炭卖不出去,却把一肚子怨气撒在“天寒”上。

类似上面这样的例子,看似荒诞,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我们中国人好像有这么一个特点“爱屋及乌,爱乌及屋”。爱一个人就爱他的全部,恨一个人就恨他的所有、甚至恨他的一切。因爱因恨,不惜牵扯与之相关的所有方面,要么给我全部的爱,要么就接受我全部的恨。如果不能给我全部的爱,就要毁灭所有的恨。

悲乎?不悲,亦悲!不悲,是因为爱之切,非毁灭不可,心里感觉值得!悲,是因为爱而不得,毁灭了,心静了,可惜同归于尽,一切也都没了。“生孩子泼脏水”,脏水是泼出去了,可是孩子也没有了。孩子何罪?“脏水之过”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某些时候某些人的心理。

一、张养浩的惋惜慨叹 阿房一炬何伤心?!

恰好,前日刚读完张养浩的元曲《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这是一篇张养浩对阿房宫被烧表达惋惜之情的优秀曲作。张养浩是元代“散曲大家”,也是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家。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这位年近60岁的老人授命赴任救灾。途经秦朝宫殿所在地骊山,联想到当年规模宏大、瑰丽无比的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把火烧掉,映入眼帘的只剩下了“流水荒草、遗恨烟树、诸侯列国、王朝宫殿、皆成焦土”,感慨惋惜之情,油然而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曲《山坡羊·骊山怀古》。

阿房宫

二、阿房宫到底有多美?楚人一炬有多可惜!

阿房宫到底有多美?值得张养浩这位生于济南的“齐鲁大才子”如此慨叹呢?那就让我们徐徐展开唐朝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进入杜牧描写的阿房宫历史画卷,去领略一下这座“高接云天、气势磅礴、绵延不绝、覆压三百余里”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和精妙吧!

《阿房宫赋》全文分四段,依次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宫中美人如云珍宝叠山、繁华如梦一炬焦土、兴亡教训哀鉴慨叹。

第一段重点写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领起,气势不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宏观描写,规模宏大,凌云蔽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细节刻画楼阁相连,廊檐斗角,长桥如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歌台暖响,舞殿冷袖,欢乐寂寞,几乎改变一日之气候。

第二段重点写美人宝物。“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醉生梦死的皆为“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朝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美女梳妆,渭流涨腻;椒兰烟横,环境温馨;雷霆乍惊,辘辘远听,美女乘车奔梭,不知驶往谁的宫中;每个宫女,都尽态极妍,缦立远视,希望获得宠幸;遗憾的是,美女如此之多,还有的人竟然有36年从未有获得被宠幸过。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里面数世数代剽掠收藏的六国奇珍异宝,堆叠相依高起如山,都被当做瓦砾石块,随便抛弃,丝毫也不被秦人珍惜。骄奢淫逸,可见一班。

第三段重点写慨叹。“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将心比心,以“天下千万人之心”去满足“一人之心”,以“一人之纷奢”夺取“天下人之恋家”,秦王朝无穷奢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独夫骄固,必失民心,人民揭竿而起,楚人一炬,繁华落尽,剩下的唯有一片令人可怜的“焦土”。仿佛天下白茫茫一片,什么都不见了。

第四段重点总结兴亡教训。“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感叹六国秦国的灭亡,都不是别人造成的,都是他们自己的骄奢淫逸造成的!“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慨叹无论六国还是秦国,唯有“爱自己的人民,才能世代为君,江山永固,不被消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鲜明指出秦朝灭亡教训:秦国人不为自己的骄奢淫逸灭亡哀伤,那后人就一定会为秦国的不思悔改而感到哀伤;后人如果仅仅知道为哀伤而哀伤、不知道借鉴秦国灭亡的教训的话,那后人还会为后来的麻木不仁、自取灭亡而感到哀伤。

从杜牧作《阿房宫赋》的动机和观点来看,杜牧写阿房宫的宏大壮美精美、宫中美人宝物之多之胜,目的在于揭露秦朝的劳民伤财、穷奢极欲、不知死活的生活;杜牧感慨阿房宫被烧,目的在于揭露秦朝无比自私的“独夫心态”;最后总结,目的在于唤醒后世统治阶级和人们要懂得借鉴历史教训,少犯或者不犯六国和秦朝曾经犯过的错误。从社会政治角度说,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也彰显了杜牧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

三、历史的反思 格局能否再大一点 “可惜”之后是否还有“可惜”?

但是,反过来想,项羽有没有错呢?如果项羽只反秦消灭秦,格局再大一点,而不是选择烧掉阿房宫,或许我们依然能像参观秦长城一样一睹阿房宫这座“天下第一宫”的风采!可惜的是阿房宫这么精美绝伦的建筑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还有后世诸如西汉丞相萧何主持监造的未央宫不被王莽破坏,汉武帝刘彻建的建章宫不失于大火,唐朝李世民建的大明宫、唐玄宗为杨玉环建造的华清宫不被安史之乱破坏,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南京故宫不被靖难之役破坏,康熙下令建造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不被英法联军烧毁。。。大家想想看,我们古代的历史该是何等的辉煌很有气势呀!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可惜,或许我们的古人格局不够大;可惜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那些曾经巧夺天工、辉煌无比的宫殿建筑,就这样在历史的尘烟中,都因为人的一时之错,化为了瓦砾烟云,随风飘散了。

不得不说,如果我们的古人格局都再放大一点儿,把这些曾经的伟大建筑看做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的话,高抬贵手,那后世是否我们的后人就更多了无限风景和财富呢?

可惜,我们以后是否还会有这种“可惜”的“遗憾”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