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战国时期(比如秦国),就有 “博士” 这个官名了,原意是 “博学之士”,说白了就是 “知道很多事儿的人”。但真正让 “博士” 成气候的是汉朝:
“博士” 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它的来历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且古今意思差别挺大!
早在 战国时期(比如秦国),就有 “博士” 这个官名了,原意是 “博学之士”,说白了就是 “知道很多事儿的人”。但真正让 “博士” 成气候的是 汉朝:
汉武帝时期,设立 “五经博士”,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儒家经典,相当于 “国家顶级学术顾问”,既能给皇帝讲经,又能参与朝政讨论,地位挺高(有点像 “皇家智囊团成员”)。
后来 “博士” 的范围扩大,比如唐朝有 “医学博士”“算学博士”,但这里的 “博士” 不是学位,而是 “专业老师”—— 比如医学博士就是太医署里教看病的教官,算学博士就是教数学的老师。
简单说,古代的 “博士” 是个 官职或职称,核心是 “精通某类知识的高级文官”,和现在的 “博士学位” 没啥直接关系。
现在我们说的 “博士”,指的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学位,这是 清末民初从西方学来的。
英语里 “doctor” 最早指 “精通医术的人”,后来泛指 “有专业学问的人”,再后来成了学位名称(本科→硕士→博士)。
中国在 1912 年(民国时期)正式引入现代学位制度,把 “doctor” 翻译成 “博士”,借用了古代 “博学之士” 的意思,又赋予了新含义 —— 代表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深入研究的最高水平。
比如现在的 “哲学博士”“工学博士”,这里的 “博士” 不再是官职,而是通过写论文、答辩等层层考核拿到的 学位头衔,和古代 “博士官” 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了。
“博”:从古至今都是 “广博、精通” 的意思,古代博士要通晓经典,现代博士要在某一领域钻得极深,核心都是 “有真才实学”。
“士”:古代指 “知识分子”(比如 “士农工商”),现代虽然不这么分阶层了,但 “博士” 依然代表 “学术精英”,自带 “高级知识分子” 的标签。
“博士”一开始在古代那可是个“官职”呢,专门负责掌管学问,给人教书育人。后来呢,跟着西方的学位制度“改头换面”,就变成了咱们现在拼死拼活也要考的“最高学历”。虽说身份不一样了,但是“肚子里有墨水”这个关键的地方,两千多年都一直没改变!
下期预告:为什么华佗被尊为一代神医?
感兴趣的朋友先关注,不迷路~[比心]
来源:正大光明风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