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疗愈的深入,男生自信心增强,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沉迷手机的现象也基本消失,做好了外出工作的准备;
个案介绍
咨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龄:29岁
专家服务老师:刘莹老师及其督导小组
情况介绍:抑郁躺平,不工作、沉迷手机无法自拔,仇视拉黑父母。
随着疗愈的深入,男生自信心增强,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沉迷手机的现象也基本消失,做好了外出工作的准备;
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亲子质量明显提高
凌晨两点,哐当一声;
四分五裂的相框在我心里裂出无数残片。
相框里是儿子大学时拍摄的全家福;
照片中儿子揽着我和他爸的肩膀,笑容灿烂。
如今他却拿这个砸在我脸上,嘶吼着:
“滚,不要让我看到你们,我恶心!”
自从他检查出抑郁,我们一家都掉入深不见底的深渊。
躺平、啃老、不工作、沉迷游戏.....
我想不明白曾经那个阳光自信的儿子,为何会变成今天面目全非的样子!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阳光开朗的儿子抑郁躺平了五年
儿子的成绩虽然不是多么优秀。
但性格开朗自信、非常好相处;
从小到大,他身边的小伙伴都特别喜欢与他玩耍。
就连任课老师也评价儿子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
初中时他主动组织同学给流浪猫搭窝;
高中运动会背着崴脚的同学跑完全程;
大学迎新季连续三天帮新生搬行李。
那时的他像小太阳,所到之处皆是欢声笑语。
然而,变故发生在毕业的那年冬天。
就像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
然而三个月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求职受挫。
直到发现他把自己锁在房间;
窗帘紧闭,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他苍白的脸。
“儿子,出来吃点饭?”
我第三次敲响儿子的房门,里面传来儿子骂骂咧咧的游戏声。
“靠,笨死你算了,往左、往左....”
“我说了别打扰我,你能不能别这么烦人!”
餐桌上的饭菜凉了又热,直到深夜都没出现。
虽然,后来他也陆续工作了一段时间;
可每一份都干几个月就放弃了。
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散,到后来连房门都不愿意出去。
直到一个朋友提醒儿子可能抑郁了。
我们连哄带骗把他拉到医院做检查,果然中度抑郁!
确诊抑郁后,儿子也彻底躺平了,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那天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客厅方向传来摔东西的声音。
赶紧冲出去,看见儿子正把游戏机往地上砸。
“你到底要闹到什么时候?”
他爸爸举起的手最终砸在门框上。
儿子蜷缩在墙角,眼神空洞得像深不见底的井:
“你们根本不懂......”
又是一年冬天,这是他躺平的第五个年头。
我望着堆积的落叶;
突然想起他小时候总爱把落叶扫成一堆;
然后欢快地跳进去,笑声能传出几条街。
现在,那笑声就像被按下删除键的音频,在记忆里永远消失了。
没有归属感的孩子永远都在流浪
三十而立的大好年华;
同龄人不是早已结婚生子就是事业有成。
可儿子呢?
躺平、啃老、沉迷游戏世界不可自拔....
为了帮他走出阴霾;
我甚至被他奶奶说服,去寺庙烧香拜佛!
然而别说有所好转,现在更是把我和他爸都拉入了黑名单。
我几乎绝望,好多次都想放弃;
可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他灿烂的笑脸;
不,不该是这样,他应该有更好的未来!
我开始到处寻医问诊,咨询朋友、自己学习....
最后,朋友从网上给我介绍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咨询师。
起初我觉得很不靠谱,内心很抗拒。
但朋友说可以近距离感受下,先与老师聊聊试试。
最终我被朋友说服!
第一次见面我很忐忑,害怕被套路推销课程。
然而,事情出乎我的意料。
老师很耐心的听完我的叙述后了然的说了句:
“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终将成为心底的的黑洞。”
老师继续给解释道:
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因为他的情感被剥夺。
也就是,孩子的正常的情绪体验被剥夺,既体验不到愉快情绪,如好奇、喜悦、快乐和情爱等。
也体验不到不愉快的情绪,如生气、害怕、猜忌等。
老师的话犹如重磅一击,瞬间激活我过去的记忆。
我和孩子爸爸都不擅长情感表达,再加上觉得他是男孩,所以一直都放养、糙养。
对他的喜悦、悲伤、恐惧等情绪经常无动于衷。
小时候他哭着说:“我很害怕。”
我们的回应永远都是:“别矫情!”
甚至还经常向他灌输,“我们养他不容易,他要懂事、要听话。”
我崩溃了,我哭着告诉咨询师:“一定要帮帮孩子!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因为让全天下父母最心碎的,不是孩子受伤,而是孩子因自己而受伤!
找到症结后,儿子走出困境
疗愈之前,老师详细分析了我们家存在的问题:
1.情感回应长期缺失:
儿子的喜悦、悲伤、恐惧等情绪未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回应。
比如:儿子因挫折哭泣时,经常被我们指责, “这点小事就哭,太没用”。
2.持续性陪伴不足:
我们都是工作族,因工作繁忙、长期外出等原因;
在儿子成长中处于物理或心理上的缺席状态。
尤其他爸爸,几乎没参与过儿子的生活照料和教育。
3.过度控制与高压教育:
我们对儿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
要求他绝对服从我们的安排,否定儿子的自主选择权。
儿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导班时,我们却强逼他选择“有用”的课程。
4.频繁争吵与家庭冲突:
我和他爸通过相亲认识,感情并不深,还经常发生激烈争吵、冷战;
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家庭氛围长期紧张不安。
儿子就是在这种长期窒息的环境下长大的。
久而久之,这会让他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家庭不和睦;
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
老师说,要打破 “情感剥夺” 陷阱,需从重建信任、引导情感表达和改善家庭互动多方面入手。
咨询师针对我们家庭,给我们指出了几种方法,我总结如下:
1.建立安全信任关系,修复情感联结:
咨询师通过非评判性的倾听与共情,让儿子感受到被接纳。
比如在咨询室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采用温和、耐心的沟通方式;
主动分享与儿子类似经历的案例,拉近彼此距离;
让儿子愿意敞开心扉,重建对他人的信任,填补情感缺失的空洞。
2.引导情感表达,释放压抑情绪:
运用绘画治疗、沙盘游戏等艺术表达形式,帮助儿子将难以言说的情绪可视化。
同时设置 “情绪日记” 环节,鼓励他记录每天的感受和想法;
并在咨询时一起探讨,逐步引导他直面内心压抑的情感,学会正确表达与释放。
3.开展家庭治疗,重塑家庭情感模式:
组织我们与儿子共同参与家庭治疗;
引导父母意识到过往情感剥夺的行为模式;
学习积极的沟通技巧。
如主动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儿子的想法和选择。
通过模拟家庭场景练习,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在家庭内部重建健康、温暖的情感环境;
为儿子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
按照老师的指引,我们尝试了一段时间;
果然,儿子的情绪渐渐平稳了,他情绪崩溃的次数越来越少。
而且,沉迷手机的的现象也基本消失。
那天饭桌上,儿子拿出手机问我们“这份工作怎么样,他想去面试下!”
儿子的话让我喜极而泣;
孩子爸爸也湿了眼眶,拍着他的肩膀说:
“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支持你。”
这场因错误教育而导致的磨难,终于在历经数年后迎来了完美结局!
来源: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