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省建设进行时 | 武汉: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2024-12-22 06:02 1

摘要:开栏的话:日前,湖北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策划推出“教育强省建设进行时︳各地教育成就巡礼”专栏,展示湖北各地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生动实践。今天,一起来看武汉如何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栏的话:日前,湖北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策划推出“教育强省建设进行时︳各地教育成就巡礼”专栏,展示湖北各地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生动实践。今天,一起来看武汉如何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武 汉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武汉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字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武汉教育正在奋力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

素质筑基,智慧引领

打造全面发展新生态

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是武汉市教育局对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坚持与实践。

自2023年秋季开学起,武汉市教育局启动了一项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改革——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在价值排序上由“成绩优先”向“健康优先”回归。这套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涵盖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旨在以事关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小切口”,推动形成“五育”并举大格局。

截至2024年6月初,武汉市100所试点学校20.3万名学生的体质健康优良率平均达到53.24%,比2023年秋季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成效显著。这一改革不仅缓解了“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更为全市92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铺开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武汉市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化学科育人方式,落实作业管理制度,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坚持打造好课堂、好作业、好服务,通过学科实验、跨学科主题学习、“院士专家进校园”、组建跨市域研学实践共同体等做好学科教育“加法”。

作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武汉市依托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将试点学校增至200所,研究制定《武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培训体系和教研体系,擦亮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鲜红底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的学生走进湖北地质博物馆“上课”

▲ 武汉市光谷汤逊湖学校的学生快乐奔跑

▲ 在武汉市校园足球联赛上,足球小将奋力比拼

▲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的学生学做番茄炒蛋

数字赋能,设施升级

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近年来,武汉市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教育局制定了《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年)》,统筹推进教、学、管、评、服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教育数据“一屏可视”、教育应用“一键可达”、教育服务“一网通办”。

在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市目前已建成360间智慧教室、24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和270间智慧图书馆,并实现了中小学班均带宽达到100M。同时,武汉市还构建了市区校三级大数据存储、传输、交换和汇聚体系,发布了174个教育数据公共服务接口,为教育数据的共享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智慧教育应用方面,武汉市积极探索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变革,通过推进混合式教学、精准化沉浸式教学和人工智能教学试点等创新实践,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武汉市已确定100所中小学为市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校,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学习分析和教学干预,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武汉市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通过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专区和推进“双减”工作,有效缓解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目前,武汉市已有79所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组成教联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8日,武汉市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访问次数已达32208.9万人次。通过数字化转型,武汉市教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双重提升。未来,武汉市将继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武汉市东湖中学国旗护卫队

▲“书信校长”韦莉和学生共进午餐

▲ 武汉市江汉区童梦幼儿园教师教孩子们画国画

▲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苦练基本功

▲ 在武汉市东湖中学校园里,师生交流谈心

劳动铸魂,实践育人

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武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5L+”劳动课程体系,有效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

“5L+”课程体系由“家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田园劳动”和“创意劳动”五大类别组成,“+”表示课程的融合与拓展,形成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项目化体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带领75所实验校,以省级重点课题为抓手,通过“六个一”核心引领,即一个劳动专班、一批实验学校、一项省级课题、一种特色教研、一组劳动清单、一批课程资源,全面推进“5L+”劳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确保“5L+”劳动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各实验学校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例如,在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学校通过“触摸历史”“学会生活”“走进自然”“职业启蒙”四类场域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劳动刮刮卡”“风筝节”等特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5L+”劳动课程体系在武汉市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对劳动课程政策的理解度从90%提升至98.53%,学校劳动课程落实率从88.52%提升至97.13%。学生劳动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近两年参加省级以上劳动教育比赛获奖267人次,教师获奖305人次。此外,武汉市还形成了一批可学习、可复制的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师资为本,质量为先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一直以来,武汉市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武汉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健全师德管理体系,落实中小学教师准入查询等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立报国之志、行修身之要、严师德之规、树育人之范,武汉市教育局健全师德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管理机制、提示预警机制、典型通报机制、专项治理机制4项师德工作机制,对师德师风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查师德违规行为,严肃整治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依法依规从严查处违规教师,维护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武汉市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师德考核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职业发展约束制度5项制度,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学校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和教师直接责任;组织开展“荆楚好老师”“年度教师”“最‘燃’青年教师”“最美教师”“我的老师”等宣传活动,联合媒体力量持续发掘、传播身边教师感人事迹。

2018年以来,武汉市有25个集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名教师分别荣获湖北省第三、第四届“楚天园丁奖”、农村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马丹、全国最美教师华雨辰、手写四百万字教案的“大先生”程启明、“书信校长”韦莉等一批在全国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的优秀教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市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以“双高计划”“双优计划”为引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武汉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等11个部门,围绕“51020”“965”产业体系,瞄准十大重点产业,组建“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中国车谷”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三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些联合体集聚了政、校、行、企及科研院所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资源集聚方面,武汉市推动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向产业园区聚合,实现校企无缝衔接。例如,“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牵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紧密对接光电子等产业园区,培育创新型“数字工匠”。

在专业对接产业方面,武汉市中职、高职院校共开设54个专业大类、260个专业点,与地方重点产业关联度高达95%以上。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级,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武汉市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200余家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订单班”“定向班”。各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研发中心,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例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华为共建武汉鲲鹏产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校企合作项目年均产值达2000余万元。

此外,武汉市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携手中国企业为沿线国家本土员工提供培训,输出中国高新技术标准与技能,实现技能“出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