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总理英拉·西那瓦被勒令向财政部赔偿100.28亿泰铢(约合22亿元人民币),这场持续十年的"大米渎职案"终审判决,将这位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据《曼谷时报》报道,2025年5月22日下午三时,泰国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书如惊雷般炸响。
前总理英拉·西那瓦被勒令向财政部赔偿100.28亿泰铢(约合22亿元人民币),这场持续十年的"大米渎职案"终审判决,将这位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当记者镜头扫过法院门口聚集的数百名红衫军支持者,他们高举的"还英拉清白"标语在曼谷的烈日下泛着刺眼的白光——这个画面像极了2017年英拉流亡海外时,民众围堵最高法院的混乱场景。
"我从未想过要当总理,直到哥哥问我是否愿意接过他的担子。"2011年竞选期间,英拉在接受《曼谷邮报》专访时这样袒露心迹。
彼时44岁的她身着一袭香槟色泰丝套装,在镜头前优雅得像个商界女强人,而非政坛斗士。
英拉出生于泰国清迈的一个显赫家族——西那瓦家族。这个家族的祖籍在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是客家人后裔。她是西那瓦家族最小的女儿。
她的高祖父丘志勤在19世纪末移民到泰国,最初在泰国从事农业,后来家族成员逐渐涉足商业和政治。
英拉的父亲奔历·西那瓦曾是国会议员,后转战商界,成功经营了电影院、咖啡店、加油站和车行等业务。
她的母亲黄金里(又译黄金垒)也是广东梅州人,家族背景同样显赫。
英拉人生前四十年都在商海沉浮,从清迈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后,先后执掌家族电信、地产企业,将AIS电信公司市值从50亿做到300亿泰铢。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5月。兄长他信在迪拜的流亡寓所里拨通越洋电话,建议妹妹代表为泰党竞选总理。
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泰国政坛——毕竟西那瓦家族还有多位男性政治人物可选。
但深谙民心的他信清楚:比起政治履历,民众更需要一个能唤起同情与信任的形象。素颜参加救灾、走访贫民窟时坚持赤脚的英拉,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个角色设定。
"要让农民兄弟的稻谷装满粮仓,钱包装满钞票。"2011年8月当选后的首场内阁会议上,英拉用这句承诺开启了争议性的大米收购计划。
这个试图复制中国粮食保护价政策的方案,以高出市场价50%的价格收购稻米,短期内确实让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6%。
田间地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英拉总理心眼好,稻谷堆得比楼高。"
但理想主义政策在官僚体系的重重包围中逐渐失控。泰国审计总署2014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本该直补农民的款项,有32%被地方官员层层截留;价值80亿美元的库存大米因保管不善霉变;更致命的是中国、印度等产米国同步增产,导致国际米价暴跌。
当英拉在2013年末宣布暂停收储时,国库已出现超过1500亿泰铢的亏空。
"每个政策都有两面性,就像湄南河的潮水。"
2015年英拉在巴黎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坦言,"但那些说我中饱私囊的人,应该看看我在瑞士银行的账户余额。"
彼时她已被军方政变推翻,护照被注销,随身只带着装有换洗衣物的登机箱。
2017年8月的庭审现场堪称泰国司法史上的奇观。当法官宣布判处英拉五年监禁时,法院外的支持者集体下跪,用身体阻挡囚车通道。
而在迪拜遥控指挥的他信团队,早已通过塞尔维亚护照为妹妹铺好逃亡通道。
这场"消失的审判"背后,是泰国社会持续二十年的阶层裂痕——据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统计,支持英拉的东北部农民群体与曼谷中产阶层的政治对立指数,在他信执政后飙升了400%。
此次百亿赔偿判决看似司法独立,实则暗含政治密码。根据泰国《国家官员责任法》,民事赔偿最高不超过工资收入的50%。
但法院创造性地将"特别渎职"条款适用到总理职位,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承担无限赔偿责任的先例。
正如《亚洲时报》评论:"这不是司法判决,而是权力天平上的砝码重置。"
"我现在最想念清迈的周末集市,特别是那家开了四十年的椰子糕店。"
2020年除夕夜,英拉在迪拜豪宅里录制给泰国同胞的视频中这样说道。
镜头扫过她身后的书柜,《孙子兵法》泰文版与《稻米种植手册》并排而立,窗台上摆着从唐人街淘来的青花瓷碗——这个细节被泰国社交媒体疯狂转发,有人戏称"前总理在练习用中国碗吃泰国米"。
流亡生涯中的英拉完成着某种政治角色的蜕变。
她注册推特账号学习用网络俚语与年轻网民互动,在TikTok发布烘焙教程视频,甚至开通直播讲解泰国东北部的腌鱼做法。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可以理解为对故土的精神还乡。正如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当飞机穿越波斯湾上空时,我总觉得舷窗上的水汽是湄南河溅起的浪花。"
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英拉的命运与西那瓦家族形成奇妙互文。
这个发迹于清迈的华商家族,祖辈在19世纪末靠着赌场和丝绸贸易积累原始资本,却在第五代成员他信、英拉这里遭遇政治滑铁卢。
就像家族老宅门楣上镌刻的谚语"水满则溢",暗合了他们在权力巅峰猝然跌落的轨迹。
但政治血脉仍在延续。2023年4月,英拉的侄女贝东丹宣布竞选总理,这个34岁的牛津高材生,在竞选海报上特意选用姑姑经典的双手合十姿势。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百亿赔偿案时,她巧妙回应:"西那瓦家的女人,字典里没有'认输'这个词。"话音未落,支持者阵营已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法律天平上的稻穗
当曼谷的法官敲下判决槌时,历史的天平正在微微颤动。那些被虫蛀的稻谷标本仍存放在泰国农业部的档案室,发黄的标签上依稀可见"2012年收购"的字样。
或许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法律永远在寻找平衡,就像农夫握着镰刀在稻浪中寻找下刀的角度。"
这起跨越十年的司法大案,表面上在追索百亿泰铢的财政损失,实则丈量着现代政治中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那些曾经装满稻谷的粮仓,如今装满司法卷宗;那些在田间等待收购价的老农,仍在等待某个承诺的兑现。
当黄昏降临曼谷,最高法院穹顶上的正义女神像被夕阳染成金色,她手中天平的两端,一端是发霉的稻穗,一端是流亡者的眼泪。
而对于普通民众,这场官司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任何试图用行政力量对抗市场规律的政策,都如同在湄南河上修筑沙坝——看似能短暂改道水流,终究要被潮汐的力量吞噬。
贝东丹和姑姑英拉
那些曾经为高价米欢呼的农民不会知道,当英拉在迪拜签收法院传票时,签字笔的墨水正混合着太平洋的咸涩水汽,在判决书上晕染出稻穗形状的痕迹。
当曼谷法院的判决文书在2025年的季风季泛潮发皱时,远在波斯湾畔的英拉正用青花瓷碗盛着泰国香米。
瓷碗边缘的裂痕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斑,恰似最高法院卷宗里那些被虫蛀的赔偿数字——百亿泰铢的巨额债务,足够买下清迈整片稻田二十年的收成,却买不回她踏足故土的资格。
这让我想起湄南河畔的古老谚语:"稻穗低头不是认输,是为看清水中的倒影。"
十年流亡路,这位曾创造泰国政坛神话的女性,在迪拜的沙漠与伦敦的冷雨中不断重构着身份认同。
如今凝视泰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正义天平,会发现历史总在重演惊人的对称:西那瓦家族第五代掌门人他信2006年流亡时,带走的是一只装满诉讼文件的公文包;十九年后其妹英拉背负的,则是整部东南亚政治博弈的密码本。
那些发黄的赔偿文书里,每个零都像颗稻谷,有些在国库粮仓里发了霉,有些在农民掌心里发了芽。
或许正如《诗琳通公主回忆录》中所写:"在泰国的政治雨季,所有理想都会经历三次生长:第一次在竞选海报上,第二次在法庭答辩席,第三次在人民记忆里。"
而英拉的故事,正以野稻般的生命力,在司法判决的盐碱地上悄然萌发新绿。
来源:岭南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