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套创作于17世纪末的作品,以"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开篇,将观者带入明末清初的金陵胜景。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1
克利夫兰美术馆珍藏的《秦淮忆旧》册页,是石涛用笔墨凝固的青春残片。
这套创作于17世纪末的作品,以"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开篇,将观者带入明末清初的金陵胜景。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2
画面中蜿蜒的溪水回环往复,雪霁的东山与风高的西壑遥相呼应,落英缤纷间掩映着零星的茅舍与孤琴。
这种虚实相生的构图,恰如石涛在题跋中所述"变幻神奇懵懂间"的艺术追求。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3
册页尺寸仅25.5x20.2厘米,却承载着六朝古都的千年文脉。画中刻意模糊的房屋轮廓与刻意强调的山水走势形成对比,既暗示着秦淮河畔曾经的"千门灯火彻夜明",又暗藏画家对繁华易逝的隐忧。
石涛以"截取法"聚焦局部特写,让观者在方寸间感受时空的纵深,这种突破传统的视觉语言,成为清初画坛的一股清流。
作为明靖江王后裔,石涛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转折。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4
幼年亲历家国剧变,从锦衣玉食的王子到托迹佛门的苦瓜和尚,这种身份撕裂在册页中得到具象呈现。
画面中频繁出现的孤舟、独木、零落茅舍,与其说是对秦淮风物的写实,不如说是"失了根的人"的精神自画像。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5
这种矛盾性在笔墨技法中尤为明显:他既运用正统的披麻皴描绘山石肌理,又突发奇想以解索皴打破程式;既有宋元笔意的精致勾勒,又有泼墨写意的率性挥洒。
正如他在《画语录》中强调的"我自用我法",这种技法上的矛盾统一,正是其精神世界的镜像投射。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6
在这套册页中,石涛践行着"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理念。
他摒弃了当时盛行的"四王"摹古风气,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法:前景山石采用"湿笔渴墨"技法,通过水分的精确控制,使岩石既显苍润又具雕塑感;中景树林运用"破笔点苔",让树冠呈现出动态的生长态势;远景山峦则用"没骨法"渲染,营造出江南特有的氤氲之气。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7
石涛用"不似之似"的哲学,将实景转化为心象,正如他题写的"酸心如豆",将具象的落花转化为抽象的情感符号。
这种突破形似的表达,比西方抽象艺术早了整整两百年。
清 石涛 《秦淮回旧》 8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