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轮印巴冲突,以国际社会意想不到的速度按下了暂停键。但这背后还有两个细节,堪称“离奇”。
本轮印巴冲突,以国际社会意想不到的速度按下了暂停键。但这背后还有两个细节,堪称“离奇”。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突发枪击案,至少26人遇害,印度怒指巴基斯坦为幕后黑手,随后双方迅速陷入军事对抗。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战火即将漫延之际,印巴却在5月10日突然宣布停火,速度之快、转折之大,让所有观察者猝不及防。
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印巴对峙最激烈之时,伊朗外长阿格拉奇突然现身新德里,与印度签署“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并高调表态要为印巴和平斡旋。
然而,印度军方却毫不领情,一位陆军少校竟在直播节目中当众辱骂伊朗外长为“猪崽子”。
从外交“握手”到军方“扇耳光”,这一反常剧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逻辑?
印度与伊朗
印度和伊朗,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一个坐拥波斯湾门户,虽然不直接接壤,但两国在历史、文化和地缘上有着长期而复杂的联系。
从1947年印度独立至今,印伊关系经历了数次波动。
这段关系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南亚与中东地缘格局的变迁。
印伊之间最初的互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0年3月,印度与伊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年,两国经济交往逐渐升温,航空、航运和贸易协定陆续落地。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双方的政治关系仍相对冷淡。
1956年至1967年,印伊关系进入明显的对抗期。
伊朗坚定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主张,并在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为巴基斯坦提供政治和军事援助。
印度对此极为不满,双方外交关系陷入紧张。
1968年以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冷战格局的松动,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特别是70年代,印度和伊朗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开始显现。
印度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天然契合。
与此同时,伊朗也希望拓展其出口市场,突破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虽然政权更迭带来意识形态变化,但印度并未因此中断与伊朗的联系,反而保持了相对务实的接触。
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印伊关系带来新的契机。
苏联解体、地区局势重组,让印度在外交上更加主动。
同一时期,伊朗也希望通过“向东看”政策拓展亚洲关系,两国在政治和战略上找到更多共识。
1993年,印伊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后续的多边合作奠定基础。
2000年代初,两国关系迎来高光时刻。
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伊朗,双方签署《德黑兰宣言》,提出加强反恐、安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2003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回访新德里,发表《新德里宣言》,明确提出在五年内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这段时期,印伊高层互动频繁,经贸与能源合作迅速拓展。
然而,这一合作高潮并未维持太久。
2005年后,随着伊朗核问题日趋敏感,印度开始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
在2005年和200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印度两次投票支持调查伊朗核计划,严重伤害了伊朗方面的信任。
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从此陷入停滞,转而进入谨慎交往阶段。
进入莫迪执政时期,印伊关系再度出现回暖迹象。
2016年,莫迪总理访问伊朗,与鲁哈尼总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最引人关注的是恰巴哈尔港的开发项目。
这一港口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是印度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绕开巴基斯坦的重要战略支点。
同年,印度首次通过恰巴哈尔向阿富汗运输小麦,象征着这条替代路线的实际启动。
但这种战略合作依然脆弱。
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重启对伊朗制裁,印度为避免波及,不得不在2019年彻底中止自伊朗进口石油,恰巴哈尔项目推进也受到影响。
尽管印度努力向美国争取豁免权,并试图通过其他支付机制维持合作,但印伊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如今,印伊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疑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
成为伙伴的理由
尽管印度与伊朗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历经多次波折,甚至不乏公开对立的时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南亚与西亚的重要国家,总能在关键节点上重新走近彼此。
这种关系之所以能够在反复的起伏中维持下去,甚至在某些阶段有所推进,归根结底,是多种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最基础的,是两国在地缘战略上的互补性。
伊朗处于欧亚陆桥的核心位置,是印度通往中亚、俄罗斯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尤其在绕开巴基斯坦的背景下,伊朗提供了一个战略上的“替代出口”。
恰巴哈尔港的开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哪怕在美国重启对伊朗的制裁之际,印度依旧极力争取恰巴哈尔港项目的豁免权,也从侧面说明了它在印度区域布局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其次是能源层面的现实依赖。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外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印度对伊朗长期以来的石油进口一直保持相对高位。
尤其是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稳定供应成为关键的背景下,伊朗的能源资源成为印度维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伊朗则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抵消西方制裁压力,找到一个稳定且可靠的大型市场。
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基础深厚,即便因外部压力暂停合作,彼此仍保留着恢复谈判的空间与意愿。
而在更深层次上,两国之间的文化与历史联系也为彼此关系增添了柔性的稳定因素。
印度与伊朗均拥有古老文明的底蕴,文化、语言、文学和哲学等方面存在不少共通之处。
莫卧儿时期波斯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深远,这些文化积淀让两国之间在人文交流和认知上具备一定基础。
此外,印度长期奉行的“战略自主”外交理念,使其即便加强与西方国家合作,也往往会在对待伊朗等国的问题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外交余地。
这种平衡姿态,既避免了与西方关系的彻底对立,也为与伊朗的合作保留了空间。
特别是在莫迪政府提出“西联政策”之后,伊朗始终被视为印度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支点。
即使印美关系不断升温,印度仍在伊朗问题上保持了灵活和实用的处理方式。
归根结底,印度与伊朗的关系之所以能够成为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不是因为双方在意识形态或传统外交上有多么一致,而是在彼此各自战略目标中,都找到了对方不可替代的位置。
“伙伴”的另一面
但另一方面,印度和伊朗这层“伙伴”关系的背后,其实一直暗藏着众多不稳定因素。
伊朗外长千里迢迢去调停印巴冲突,却遭印度军官公开辱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因素在印伊关系中始终扮演着“干扰者”的角色。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便对伊朗实施长期制裁,并试图将其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
尤其是在2002年之后,伊朗被列为“邪恶轴心”,美国在中东的政策重心几乎始终是遏制伊朗。
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若要深化与伊朗的经济和战略合作,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美方的强大压力。
2005年与2006年,印度曾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会议上两度投票支持调查伊朗核问题,严重影响了两国战略互信。
而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制裁之后,印度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将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降至零,几乎中断了双方在能源上的全部合作。
恰巴哈尔港虽然因其地缘战略意义获得美方短暂豁免,但整个项目的推进仍因资金限制、政治不确定性而多次延期,显示出印度在面对美伊博弈时的投鼠忌器。
另外,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上的分歧,也是关系难以深度融合的潜在隐患。
伊朗是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义为核心的神权国家,而现在的印度则是一个以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主导的世俗国家。
近年来,莫迪政府推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国内外政策中表现愈发明显,这不仅加剧了印度国内穆斯林群体的不满,也让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对印度内部宗教政策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错位,虽然不会直接引发外交断裂,却足以成为双方关系深层次的不安定因素。
此外,印伊之间经济合作的实际推进也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虽然两国签署了多项贸易与投资协议,但受限于结算体系不畅、国际金融制裁风险、项目执行能力不足等多重障碍,大部分合作停留在意向阶段。
以恰巴哈尔港为例,尽管印度多次承诺资金和技术支持,但长期拖延、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尚未真正显现。
所以说,印度与伊朗虽然在地缘、安全与能源等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这种“伙伴关系”并非稳固的联盟,而是一种受到外部力量挤压、内部结构松散的脆弱合作。
在全球多极化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或许将成为影响南亚与中东格局的重要变量之一。
而以上这些,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此次印巴冲突中,伊朗一方面与印度强化关系,另一方面又介入调停印巴冲突,招致印度的反对。
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朗迅速迅速与印度提升外交关系,是因为伊朗与身为逊尼派的巴基斯坦冲突颇大,所以站在印度身边对付巴基斯坦。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次印巴冲突闹得这么大,但却又能迅速停火,背后应该有大国的影子。
而伊朗介入,可能是俄罗斯撮合的,原因是此次在印巴正面交火过程中,巴基斯坦明显占了上风,而巴基斯坦一直与中国关系良好,分析人士称,此时俄伊介入,是不愿意让中国“摘桃子”。
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一些学者的分析。至于真相是否真的如此,恐怕只有当事国自己知道了......
来源:亮仔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