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中山派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动起义,一举占领了大清广东省潮州饶平县黄冈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革命党人被杀死200余人,其余起义军流亡香港,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22日同盟会在广东省潮州市黄冈镇发起反清起义,史称黄冈起义,又称潮州黄冈起义、丁未黄冈之役。
孙中山派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动起义,一举占领了大清广东省潮州饶平县黄冈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革命党人被杀死200余人,其余起义军流亡香港,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潮州黄冈起义🗡️
起义背景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不久新加坡成立星洲同盟会,许雪秋、陈芸生、张永福等人纷纷加入星洲同盟会。之后他们从新加坡回到清朝开展革命活动,数月之内就已发展几百人参与革命。
许雪秋(1875年—1912年),广东海阳(今潮安)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1907年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先后赴香港、新加坡。同年10月又策划汕尾发动起义未成。1908年准备再次举行起义,因经费无着落未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许雪秋在广东组织南路进行军,攻克潮汕。1912年被满清政府降将吴祥达杀害。
其中,许雪秋、陈芸生在饶平县黄冈撺掇三合会成员陈涌波、余既成加入同盟会,通过他们在黄冈、深山一带发展会员,扩大起义队伍。至1907年初三合会成员增加至2000人左右。
起义过程
1906年,孙中山任命同盟会员许雪秋为“中华民国革命军东军都督”,赴广东潮州策划起义。
许雪秋回潮州后,迅速召集同志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梅州的革命党人谢逸桥、谢良牧、李次温、李思唐、张煊、郭公接等参与其事,与许雪秋密切配合,筹备、布置起义事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7年2月,许雪秋与澄海陈宏生、梅州谢逸桥、谢良牧等决定在19日,集饶平、揭阳、惠来等地会党会攻潮州府城,并电请孙中山派员协助。但临到预定起义时,饶平一路义军因领队临阵脱逃而未至,其余各路义军时聚时散,行动不得不中止。
黄冈起义誓师场景
虽遭挫折,但许雪秋赴香港向同盟会报告起义受挫原因后,根据孙中山电示,决定5月25日在黄冈再度发难。当时谢逸桥的伯父和父亲在潮汕铁路公司占有相当股份,颇有势力,谢逸桥得以迅速到汕头铁路公司任职,借身份之便,以一己之力,承担起革命党人运送枪械、传递信件的事务。
由于不慎走漏风声,革命党人的行动引起了潮州总兵黄金福、黄冈都司隆熙的警觉。1907年5月21日,黄金福派兵勇数十名进驻黄冈镇,并借故捕去党人2名。
负责起义的同盟会员余纪成、陈涌波遂提前行动。22日晚,余纪成聚集700余人于黄冈城外,誓师起义。陈涌波为前锋,由北门攻入,围攻都司衙门。当夜忽降阵雨,义军多为旧式鸟枪,弹药尽湿,陈涌波便改用火攻。在熊熊烈焰中,陈涌波血战一夜,攻克黄冈,生擒都司隆启等。次日,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以陈涌波、余纪成为正副司令,同时,以“大明都督府孙”及“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等名义发布文告,宣称“为官府苛税,民甚难堪,专欲除暴安良”,并颁发纪律十余款。军政府要地方殷富交银献米,“富室均被勒提军费,为数甚巨”、“一廖姓者二次被勒,至有三四千元之多”。
何子渊(1865年—1941年),字临淑,讳东汉,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何子渊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最早入盟的盟员,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黄花岗、黄冈起义,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23日,起义者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孙”的名义布告安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这次起义事出仓促,具体主持者不了解通盘计划,事发后才派人去香港请许雪秋来督率义军。当时黄金福部清军已到达离黄冈20里的潮州。于是,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直趋潮州、汕头,目标是乘黄金福带兵外出之时,攻占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领,直接奔向潮州,攻击黄金福部。25日两路军队同时出发。余既成抵达潮州时,天已黎明,而清军早有准备,因此,初战失利。进攻潮、汕的义军,得知潮州失利,便立即改变计划,转援余部义军。恰于此时,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派援军到来,双方夹攻义军,因而潮州未能攻下。
粤督周馥电责潮州总兵黄金福出兵,并派水师提督李准率队继进;又促闽浙总督松寿拨队防堵。25日夜,陈涌波出击黄金福军,起义军所用土炮威力不大,至第二日午,已死伤数十人,向黄冈乞援。余纪成披发痛哭,义军大受感动,身带双刀,背着湿被棉胎,准备肉搏。清军援兵赶到,义军腹背受敌,弹药告罄,不得不下令退却。27日晨,陈涌波、余纪成等决定保存实力,解散义军。余纪成等由海道逃往香港。28日,清军进入黄冈,搜获陈余等遗落的党人名册,按名逮捕,惨杀200余人。东灶乡民团曾为起义军煮粥,被黄金福用炮轰击,“惨毙多命”。
因为这年是农历丁未年,此次起义又称“丁未黄冈之役”。
六个第一
第一次任命国民革命军干部
据冯自由《革命逸史》一书所讲,
丙午某月孙总理自日本至新加坡,雪湫素仰总理者,挽张永福为介,即加入同盟会。时总理方有志图粤,闻雪湫历述早年在潮州经营革命经过,及其所配备各地之潜势力,深为嘉许,立委任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使在粤省东江各属相机发难。自丙午(1906年)同盟会本部编定革命方略以来,总理依据方略以委任都督,雪湫实为第一人。
同盟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据沈英名《丁未黄冈革命记翔》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国父提倡革命,于1895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即改组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丁未之役为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军事行动。
同盟会成立纪念碑在东京大仓饭店
第一次使用青天白日旗
1929年2月22日纪念黄冈革命烈士筹备处呈国民政府及广东省政府文中“呈国民政府文之一”称:
民国纪元前六年,先烈余既成、陈涌波、余通暨永兴等,奉孙先总理之命,来潮州组织革命军,越明年阴历四月十一日,即起义于黄冈,诛满奴城守许登科,柘林司王绳武,枭其首级,传示民众,打倒满清,黄龙旗高竖青天白日帜。旋与满清潮州总镇黄金福相持于■洲山,彼既凭高临下,我则仰面扑攻,高低之势既不相如,枪械之利又甚悬绝,疲兵久战,一以当十,然既成等一呼,劳烈士皆沫血饮泣,誓死奋斗,计血战三昼夜,死伤烈士逾三百焉!后因饷弹不继,援绝济穷,不得已暂时收束,以图后举,事虽未成,志足悲矣。而我青天白日旗之飘扬于我领土之空中五日者,实以此为第一焉。
在冯自由《革命逸史》一书中的潮州黄冈革命军将领列传——陈涌波中也记述:
涌波领队为前锋,由北门入击协署,冲锋所至,连歼蔡弁队兵多人。敌据北门死力抵抗。涌波乃亟纵火焚毁协署左侧之昭忠祠,以寒敌胆。在火光熊熊中,众见义军中有勇将,手持青天白日旗,叱咤冲突,亲冒锋镝者,即涌波也。清都司隆启率所部抗拒一夜,卒不能支,遂缴械纳降。涌波即在旧都司署设立军政府,布告安民,且集义师全军拍照纪念。照中右侧有人高持青天白日旗者,亦即涌波(图照已载《革命逸史》第一集)。
中山陵穹顶的青天白日旗
林凤文著《南洋华侨与黄冈革命战役》一文更提到:
至丙午(1906年),黄许偕陈芸生、萧竹漪南渡星洲,面谒孙中山先生于晚晴园,申诉闽潮两地,布置情形,运动成绩,并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连同一气,蒙中山先生面授方略,即委许雪湫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颁赐鹰球图章,用为他日举事钤记。再过旬日,许雪湫、黄乃裳、陈芸生、萧竹漪诸人,重返潮汕,分途入内地行事,临行由林受之将中山先生在晚晴园与同志倡议创制之青天白日倘地红国徽式样,交许带去,嘱其如式制办,以备将来起义之用。
青天白日旗设计绘图
第一次攻克清廷衙署、诛杀清朝官吏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缺两广总督周馥奏剿平黄冈乱事办理善后情形析:
此次黄冈土匪起事,事起仓猝,据李准、黄金福、沈传义等电称,系外匪陈芸生勾结会匪首余丑即既成、曾金全、余锡天,及福建诏安县属白石乡匪首沈牛屎,后岭乡匪首沈家塔等,先在诏安县属乌山,饶平县属浮山、柘林等处拜会。本年正月,沈牛屎等带来鹰球票布银纸分给会党,刊刻伪示谕贴,原图抢劫已裁黄冈协署旧军械起事。
因一时无隙可乘,未敢蠢动。适于四月十一日警兵拿获匪伙邱保、张善二名,会匪张天赐告知匪首余丑,纠党打夺,经都司隆启、巡防营哨蔡弁河宗率兵将犯押入协署,匪众围攻,弁勇坚御,至次日辰刻子码用尽,匪党麋至,焚攻益力,兵勇伤毙者多,力竭被困。维时黄冈同知谢兰馨,城守把总许登科,柘林司巡检王绳武,各率兵差巡警抵御。耐贼众兵寡,援绝力尽,把总、巡警登时被戕,同知被掳,各匪遂占据衙署,焚拆关厂局所,抢劫副将、都司两署旧械,号召各路匪党,逼胁乡民,同叛外匪陈芸生等即于四月十四日乘机入寨,将所刊伪示填写四页,妄称大明军政都督府孙等字样,竖旗起事,分发伪谕,勒索殷富银米,胁从颇众。
第一次成立国民军政府
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潮州黄冈革命军将领列传——萧竹漪中记述:
竹漪时奔走其间,最为努力,且尽货其田产,得资数千金,藉供运动经费。及四月十一日黄冈义师遽起,乃出助余既成、陈涌波等组织军政府一切措施,悉照同盟会规定之革命方略办理,故纪律严明,民众阅服。
在陈涌波列传中也记述:
涌波即在旧都司署设立军政府,布告安民,且集义师全军拍照纪念。照中右侧有人高持青天白日旗者,亦即涌波(图照已载《革命逸史》第一集)。
辛亥革命前十次武装起义中,黄冈之役伤亡最多、最为惨烈,位居第一
据大本营咨议张永福《呈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文》所陈:“当时同志余既成、陈涌波等,率潮汕数千子弟,起事于黄冈镇,竖革命之旗,杀满洲之虏,自丁未四月十三(十一)日发难,至十七日失败,相持四(六)日之久,敌众我寡,弹尽粮空,犹复徒手奋呼,争先恐后,血肉相搏,死者四百余人,破产者更不可胜计,其气之壮,足以泣鬼神而惊天地,震中外而醒人心。观夫黄花岗之轰烈,武昌之起义,则知革命成功,黄冈之役,有以启之也。民国成立,于兹十三年,而斯役死难诸先烈,竟湮没不闻,潮人心理,几疑死者非革命之动作,而拟于盗匪之流耶,岂不痛哉!永福始终其事,实为密切关系之人,不敢覆志士之功业,紊国家之典章,爰述颠末,恳请大元帅明令褒扬,并派专员调查先烈遗骸,合葬一处,另建巍峨坟墓,留作纪念,则不仅永福一人之幸,亦国家之幸也。”
这次起义死难先烈人数之多,位居第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批令(先总理批令):“迳启者,案准大本营秘书处函开:顷奉大元帅交下咨议张永福,呈请褒扬黄冈镇一役先烈余既成等,并派员调查遗骸,建墓纪念等情呈一件,奉谕照准,着内政部议复,并交中央执行委员会,派员调查诸先烈遗骸,建筑坟墓,以垂纪念。”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