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0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
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 2024年12月20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殿明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分别致辞。本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教授,《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峰分别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和智库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殿明指出,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紧扣服务“国之大者”,展现“西财有为”。学校按照教育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部署,不断探索“组织起来干大事、加强有组织研究”服务“国之大者”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高地和中国特色新型财经智库。理论经济学科一直是西财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拥有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七家之一)、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六家之一)、首批国家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全国六家之一)、首批经济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由盖凯程教授和韩文龙教授领衔出版的《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将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贡献西财学者的智慧,展现西财学者的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对两本书的发布表示祝贺,并指出,盖凯程教授和韩文龙教授充分发挥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出版《新质生产力教程》及《新型生产关系》,力图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体系建设,进一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丰富的内涵。前者以理论阐释、逻辑架构和案例分析,解读新质生产力理论,助力学科体系建设;后者阐释新型生产关系核心概念,推动学术体系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重镇,出版社紧紧围绕两个大局,深耕学术出版,引领主题出版,坚持精品出版,推动学术“走出去”。今后将继续巩固优势,探索创新,加强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更好服务学者与教学。
孙殿明副书记和郑文斌副社长以及新书作者盖凯程教授和韩文龙教授为新书揭幕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教授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教授就《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两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盖凯程指出,西南财经大学作为中国经济学教育重镇,拥有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师资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梯队。该团队以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战略为己任,从出版国内首部《新质生产力》,发布国内首个《新质生产力指数报告》,再到出版国内高校首部《新质生产力教程》和国内高校首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了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践的全链条研究成果。《新质生产力教程》一书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通过丰富的理论阐释、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翔实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立体、多维、精准的知识图谱。未来,团队将继续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推动中国经济思想走向世界,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韩文龙以“聚力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者化阐释与大众化传播”为题做了介绍发言:从理论上看,新型生产关系的提出拓展了传统生产关系理论范畴,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从实践上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生产关系》一书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重要着力点—最终落脚点—重要辨析”的思路展开知识图谱,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特点。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新型生产关系理论的体系化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国际化传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新质拔尖创新人才。
在学术研讨环节,多位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脉络、研究方向以及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展开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从经济增长动力模式以及新技术革命两个层面分享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见解与体会。他表示,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地区间趋同趋势加强,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转变。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是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方向与指导性概念。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包括生产要素再配置带来的效率的改善,以及通过技术和创新带来技术效率的改善,在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通过生产要素再配置改善经济效率的空间会相对缩小。因此,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质生产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阐述了其对“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的理解,讨论了如何在学理上为这一论断建立严格的充分必要条件,以更好地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绿色转型的推动力。他从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以及为什么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问题,需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他对目前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和普适性。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杨志勇的发言围绕《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展开,并指出通过这三本书形成系列,相互补充,既展示了西南财经大学在经济学教材体系及专著方面的丰富成果,同时也是助力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为不同学习目的和人群提供理论支撑。他认为,从现实看,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目前经济新动能转变,新质生产力领域增速很快,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需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因此,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更快实现。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鹏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潜力。李鹏结合历史深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推动经济基础转型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路径,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新质生产力研究既是学术前沿的理论热点,也是破解实践难题的现实重点。当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及配套制度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政策的实践落地,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尤其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体系完善,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富胜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他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三种经典解释,认为结构与行动的整合最能揭示生产力变迁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机制,并强调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需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基本框架。他提出“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概念,认为未来生产组织形式将通过数字技术连接创新研发型核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大规模生产企业,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在于资本与资本之间协调、合作与控制关系的重构,尤其是知识权力对传统集中化控制的替代。他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的新型劳动者供给不足,尤其是新型工程师和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缺口明显,而灵活就业普遍化也对劳动保护提出新挑战。面对弹性就业的冲击,他倡导“弹性安全”理念,通过基本收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存条件,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景宇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为主题展开探讨。孙景宇指出,生产力要素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尽管科技进步不断突破物质局限,但生产力发展始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伴随自然资源的消耗。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应注重资源与劳动力的节约平衡,将新质生产力定位于绿色生产力,体现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属性。推动内外联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面对资源环境学术,需构建资源储备与应急调配体系,加强海外市场布局和跨境供应链建设。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需结合内外部环境,通过国际开放合作营造国际环境,以更高效的资源整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实现中国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新态势,指出,美国经历去工业化后,为重获经济优势采取了涵盖减税、基建扩张、化石能源生产、制造业回流、关税调整、移民管控和财政优化等系列政策。这些措施旨在推动生产力与经济平衡发展,但高额联邦债务的负面累积也成为一大隐忧。相较之下,我国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方针,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在生产环节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二是在分配环节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稳定就业并促进收入增长;三是在交换环节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提升经济韧性;四是在消费环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胡斌指出,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互相作用背景下,提出了三个关键议题。首先,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传统育人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其次,少子化与就业问题的交织推动劳动与就业关系需要重新定义。最后,金融市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资本市场如何在促进效率的同时确保公平、避免贫富差距,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如何设计有助于共同富裕的金融政策,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峰在总结发言中对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敬意,特别祝贺盖凯程教授与韩文龙教授团队通过有组织科研,成功提升了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团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他表示,今年的研讨热点“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引发了广泛讨论,专家们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经验,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发展理念。他指出,理论研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不断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