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今年以来,富源街道积极落实全市政法工作要求,创新构建“‘源’来有你·心安城市”治理模式,立足平台建设、工作机制、数字赋能,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 今年以来,富源街道积极落实全市政法工作要求,创新构建“‘源’来有你·心安城市”治理模式,立足平台建设、工作机制、数字赋能,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完善平台建设,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总投资32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310平方米的“全功能型”综治中心。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矩阵。设置“一厅五窗”,集接待群众、矛盾调解、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信息监控研判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建立群众导引台和无差别窗口,实现群众诉求“进一扇门、解多项事”。二是构建“全链条”调处体系。探索成立“1+3+3+N”矛盾调处机制,依托街道综治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驻三种入驻形式,发挥品牌调解室、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心源心语等特色调解单元作用,融合41个矛调服务站、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相关科室和区直部门共同参与,升级“一站式”高效服务。三是织密“立体化”网格网络。在41个行政村设置“说事拉理室”,56名网格员分布在农村网格,开展见房知户、见户知人、见人知名、见名知情“四见”巡查,每日记录《民情日志》,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3项。
二、创新“三所联调”,推动“被动解决”向“科学调解”转变。聚焦矛盾纠纷化解质效提升,打造“三所联调”富源样板。一是丰富调解主体。在富源派出所建立“三所联调”工作室,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作用,成立以街道分管科级干部,派出所、司法所主要负责人、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团队,将民间纠纷、治安案件、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案件“四类纠纷”纳入调解内容,形成调解合力。二是创新调解方法。构建“五S”(“述熟梳疏舒”)调解法,建立“双倾听”机制、“三级疏导机制”,编制《三熟手册》和纠纷要素图谱,实现法理情融合互补,大大降低了辖区命案发生率和未成年犯罪率。三是培育调解品牌。建立司法所志鸿调解室等四大“品牌调解室”,在全省率先开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阳光公开推选工作,在全市首创并推行“专职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管理模式,成功解决各类矛盾纠纷7起。
三、实现数字赋能,推动“流程反馈”向“智慧治理”转变。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是搭建“一码通达”平台体系。依托“12345”政务热线、网上信访、山东智慧调解、山东解纷码等开放平台,受理群众矛盾纠纷。同步开发“心安富源”微信小程序,设置“有诉求 我就说”“有需要 该找谁”2项特殊窗口,为群众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诉求渠道。自“心安富源”小程序推广使用以来,共办理群众诉求41件,问题解决率100%,有效减轻了治理压力。二是创新“数据驱动”决策机制。依托“全科大网格”信息系统平台,打通公安、司法、信访等10个部门数据壁垒,构建矛盾纠纷热力图,对重复投诉3次以上、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问题触发预警,精准识别高频诉求6类,为治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提前介入并化解矛盾隐患12起。三是建立“全域感知”安防体系。加快推动“雪亮工程”等技防设施升级,加装高清监控探头812个,与农村治安保卫巡逻队伍配合,完善群防群治水平,实现重点区域异常行为自动预警,大大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为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