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打破高价彩礼枷锁,6 月前的新风行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00:23 1

摘要:甘肃省近期出台专项政策治理农村高价彩礼问题,旨在通过倡导性标准引导和系统性改革,推动婚俗移风易俗;根据《甘肃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治理工作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结合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风俗习惯,于2025年6月前制定彩礼倡导性标

甘肃省近期出台专项政策治理农村高价彩礼问题,旨在通过倡导性标准引导和系统性改革,推动婚俗移风易俗;根据《甘肃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治理工作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结合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风俗习惯,于2025年6月前制定彩礼倡导性标准,并推动其逐步下降。

(短期2025年底)全面执行彩礼倡导性标准,遏制高额彩礼蔓延,减轻农民婚嫁负担;(中期2026年底)显著减少婚俗陋习,推动彩礼数额下降,形成婚事新办的文明风尚; (长期实现)农村彩礼显著降低,“零彩礼”“低彩礼”普遍被接受,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县级政府需根据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甘肃农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万元),结合地域文化差异制定彩礼上限;例如,平凉市试点将彩礼控制在5万元以内,清水县陇东镇明确彩礼不超过8万元并纳入村规民约;倡导性标准将根据群众接受度适时调整,鼓励“零彩礼”“低彩礼”。例如,兰州新区炮台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制定详细章程,对彩礼、随礼、喜宴规模等作出量化规定。

全省1456个行政村已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彩礼限额、婚宴标准等纳入村规民约。清水县陇东镇构建“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机制,安排“婚俗调解员”介入协商,化解彩礼矛盾。兰州新区建立党员婚事报备制度,对违规操办者处以礼金30%的罚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进乡村行动,通过秦腔小调、短视频、道德讲堂等形式,揭露高价彩礼危害;选树“零彩礼幸福家庭”担任村务监督员,甘肃庆阳开展“最美新娘”评选,清水县对低彩礼家庭授予“文明家庭”称号并给予政策优惠。

甘肃农村彩礼均值达22.8万元,相当于农民8.3年纯收入,部分县域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15万现金+三金+新房)的畸形婚俗;因婚负债家庭占比达37%,23%的离婚纠纷与彩礼债务直接相关。“养女防老”“彩礼是女儿身价”等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地区存在“竞价相亲”现象,女方家庭通过微信群直播男方资产,价高者得。

部分地区存在“数字游戏”,如将22.8万彩礼拆分为“明面8.8万+私下14万”,基层干部坦言,村民签完承诺书后仍可能私下转账,监管难度较大;甘肃不同地区彩礼金额差异显著,庆阳(20-35万)、平凉(16-25万)等陇东地区彩礼偏高,而酒泉(6-8万)、兰州(3-9万)相对较低,需分类施策。

市级统筹:制定《关于平凉市城乡“高额彩礼”问题的调研报告》,建立婚介机构监管机制,打击哄抬彩礼行为。

县级落实:灵台县将彩礼限额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践行“零彩礼”,推动彩礼均值下降。

村级自治:白草坡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免费提供婚礼场地(限10桌,每桌300元),减少铺张浪费。

制度刚性:出台《整治高额彩礼硬十条》,明确彩礼不超过8万元,配套《婚嫁事宜承诺书》和婚俗调解员制度。

- 柔性激励:设立“红黑榜”,对低彩礼家庭表彰授牌、积分奖励,对高彩礼家庭曝光劝导。数据显示,当地彩礼均降5万元,80%家庭选择简办婚礼,群众满意度超95%。

甘肃的治理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制度约束+文化重塑+经济赋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将婚俗改革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建立全国农村婚姻成本数据库,对彩礼超当地人均收入3倍的家庭启动预警;探索将高额彩礼纳入征信系统,对涉事家庭实施信贷、宅基地审批等限制;通过大学生返乡开展“婚姻观辩论赛”、短视频解构彩礼迷思等方式,培育年轻一代的新型婚恋观。

这场改革不仅是数字的调整,更是对乡土文明价值的重构,唯有让婚姻回归“以爱为聘”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外兼修”。

来源:朝阳群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