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不是配置选项,而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基础操作系统”。智驾平权,安全更要平权。轻舟智航将“安全+”战略全面贯彻于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再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倡导的“安全顶配”逻辑是:
2025智驾元年,在“智驾平权”浪潮席卷汽车行业的当下,随着中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大规模普及,智驾安全快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无论中配、高配,安全都是顶配”,这是轻舟智航以“安全智驾”为核心提出的产品准则。
无论中配、高配,安全都是顶配
安全不是配置选项,而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基础操作系统”。智驾平权,安全更要平权。轻舟智航将“安全+”战略全面贯彻于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再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倡导的“安全顶配”逻辑是:
在同等配置条件下,打造业内领先的安全水平,并持续探索安全能力极限,朝着该配置所能达到的安全天花板不断逼近。在有限的资源下,始终将安全置于功能全面性之上,优先保证安全而非功能的全面性。我们并不追求哪哪都能开,但求能开的地方都好开——也就是在明确的功能场景下,真正做到让用户心里更踏实。这是轻舟智航从用户价值出发定义智能辅助驾驶的基准。轻舟智航倡导的安全“顶配”逻辑并非否定技术迭代的价值——就像传统汽车安全领域,基础车型都需要配备安全带和ABS,而豪华车型可能增加主动悬架或更多气囊。智驾安全同样需要“基础安全阈值”与“性能增强配置”。
基础安全阈值是必须全系标配的安全保障,包括满足功能安全ISO 26262要求的系统架构、确保足够覆盖ODD的感知冗余(如视觉+毫米波雷达的异构融合),符合人类生理极限的接管缓冲时间。性能增强配置是允许差异化的配置,包括激光雷达带来的极端场景识别能力,超大算力支持的紧急避障算法迭代。所谓“安全顶配”,是指所有车型都必须达到经过独立验证的基础安全阈值标准,而非强行统一硬件配置。 正如没有安全带的汽车不能上市销售,缺乏最低安全限度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不应推向市场。只有在守住这条底线的前提下,通过算力、传感器数量的差异化实现商业价值才有意义。
轻舟方案的安全性目标
轻舟智航的目标就是让不同层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都远超业内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和算法升维,让中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标准场景下也能达到与高阶系统相当甚至更高的安全水平;而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则凭借更丰富的传感器组合与预见性决策能力,在极端工况和长尾场景中实现安全性的再进化。
安全智驾三重本质属性
基于超60万台的NOA大规模量产交付实践经验,结合与车企合作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轻舟智航认为,真正的安全是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处理能力”与“责任边界”的乘积,具备以下三个本质属性:
算法泛化性——构建完备的认知,穿透“黑天鹅”事件的迷雾为了达到优秀的完全水平,预期功能安全设计很重要,完备的分析与测试验证必不可少。其中,构建“场景量子纠缠式”测试体系是关键,即任何新识别、新采集的corner case需要扩展衍生其他安全相关的海量场景,确保算法逐步具备第一性原理推理能力和更强的泛化能力,而不是仅能处理训练集内场景或仅仅依赖固定规则决策。
系统确定性:对抗物理世界的混沌法则智驾系统安全的基础是需要考虑基本的功能安全设计,尽可能缩小不确定性,构建失效保护机制,让系统能够满足“双失效容错”,即任意两个关键组件失效仍可安全停车,并且让系统在ODD范围内能够全面实现功能、性能,满足产品力指标要求。比如在传感器失效或者其他系统异常状态下,仍能做到安全可控。换句话说,就是用确定性设计消除不确定性风险。如果对于一些可能导致危害的软硬件失效情况缺乏安全的监控和处理,那么这些不确定性的累积,在车辆长久的运行周期内,遇到特定的环境场景时,终将会带来不安全的后果。
交互可靠性——责任边界明确,人机共驾的“透明化”革命明确人机协同的确定性边界,才能更好的辅助人类驾驶,这是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保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方面,在智驾系统退出时,需要留给驾驶员足够的时间进行接管和操作,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稳稳的安全感,避免慌乱接管情况下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系统在退出时需要考虑人类平均应激反应时间,并且还要充分考虑人员判断、执行到位的时间,才能保障用户安全平稳的接管。
另一方面,系统行为若缺乏足够的可预测性,可能引发用户因过度紧张而提前误接管——例如在系统本可安全处理的场景下,驾驶员因对系统行为信心不足而强行干预,反而可能触发不必要的碰撞。
因此,智驾系统既需要通过合理的接管机制保障安全,更需通过稳定、透明的决策逻辑建立用户信任,从根源上减少非必要的人为干预,实现真正可靠的人机共驾。
三重防线构建普惠安全
算法进化:数据驱动的安全闭环在算法模型研发过程中,融入安全理念的考量,用技术范式的先进性驱动算法的安全性,并基于数十万用户、数十亿的里程数据反馈,以及数千万公里主动安全测试数据的闭环,实现全系车型智驾系统的安全能力进化。
轻舟智航最新方案采用“征程6”芯片加多传感器融合架构,得益于芯片架构的深度优化,让低配车型也能承载高阶算法,通过视觉感知、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的异构融合,最大限度保障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在功能安全设计上,寻找合理的安全策略去替代冗余设计,实现降本的同时保障安全。例如中阶方案不采用激光雷达,只采用视觉传感器,那么就要从整体安全设计上采取一定策略,缩短与高阶方案的安全差距,比如提高视觉算法的精度与指标,并在纯视觉方案下置信度无法达到一定水平时需要采用提醒的方式,提示驾驶员观察前方,规避安全事故。
用户体验:安全的人机共驾逻辑基于人类的反应速度设计安全接管策略以及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驾驶员监测和方向盘握力传感等信息,实现接管准备度量化评估和接管提示。
轻舟智航基于海量的用户使用数据反馈,针对可能存在的用户安全风险场景,与车企客户联合首创并落地了多种安全策略功能。这些策略功能,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设计:
稳定透明的决策逻辑:让系统行为具有足够的可预测性,避免引发用户的过度紧张,做出误接管、误干预等行为而导致的不必要碰撞。渐进式的责任移交: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接管时间,避免系统退出警示时间过短,导致用户慌乱接管发生不安全事件。技术创新的本质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真正转化为用户价值。智能平权时代,秉承对生命的敬畏,安全平权才是最根本的追求。因此,轻舟智航选择了一条本质的道路:剥离中阶、高阶分级的外衣,实现了“跨层级安全平权”,让安全成为智能辅助驾驶的“通用语言”,真正实现“能开的地方都好开”的智驾普惠。无论中配、高配,安全都是顶配,既是轻舟智航坚持“以创新驱动安全,以安全定义智驾”的技术使命,也是真正推动智驾平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责任。唯有将安全嵌入技术基因,才能真正赢得用户长期信任,智能驾驶产业才真正踏上“行稳致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我们必须明确,智驾技术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当下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并不是所有的运行场景都能灵活自如的安全应对。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应用,必须明确运行设计条件ODC的范围,做好ODC动态管理,明确系统能力边界,通过用户培训与手册更新,实时同步功能范围,避免“能力错觉”导致的安全隐患。
智驾安全没有满分答案,也不存在完美方案,但必不可少的是永不停歇的技术改进。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它需要在大规模的量产实践中累积数据与经验,才能逐步接近完美。
来源:Aut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