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穿山径菊初黄”,开篇就点明了时节和行踪。诗人骑着马,穿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的野菊刚刚开始泛出黄色。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马儿走着,菊花黄着,一切都很平静。诗人是出来办公务还是纯粹游玩?诗里没细说,但下一句“信马悠悠野兴长”给了我们答案。
第一首《村行》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它好在哪里?好在自然。好在真情。我们一点点来看。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马穿山径菊初黄”,开篇就点明了时节和行踪。诗人骑着马,穿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的野菊刚刚开始泛出黄色。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马儿走着,菊花黄着,一切都很平静。诗人是出来办公务还是纯粹游玩?诗里没细说,但下一句“信马悠悠野兴长”给了我们答案。
诗人是任凭马儿随意走,心情很是悠闲,对野外的景致兴趣盎然。“信马”二字,写出了那份随意和放松。没有目的地,没有催促,只是享受当下。
接着,诗人把目光和耳朵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成千上万的山沟里,都回荡着声音。
这是什么声音?是傍晚时分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响,可能是风声,可能是虫鸣,也可能是远处传来的什么声音。诗人用一个“籁”字来概括,非常巧妙。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充满了整个山谷。与这“有声”相对的,是“无语”。
几座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下静静地矗立着,一言不发。一动一静,一声一默,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山峰没有说话,但它们的姿态,它们在斜阳下的剪影,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这种对比,让整个意境更加深远。读者仿佛也站在那里,感受到了山谷的空旷与宁静,以及夕阳的壮美。
诗人继续观察。“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秋天,棠梨树的叶子落了,颜色像女孩子用的胭脂,红红的,非常好看。田野里的荞麦花开了,一片雪白,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里有视觉的鲜明色彩对比,红叶似火,白花如雪。还有嗅觉的感受,荞麦花的香气。
诗人用很朴素的词语,就把秋天的色彩和气味都描绘出来了。这些景物,都是乡村常见的,但诗人观察得细致,写得传神。胭脂色,白雪香,这些联想让普通的景物也带上了诗意。
前面写了这么多美好的景色,诗人心情也一直不错,“野兴长”。可是,诗的最后两句,情感突然转折了。“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可能还在低声吟哦着什么。突然间,他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
为什么呢?原来是眼前的村边小桥,田野间的树木,太像自己的家乡了。这一下,思乡之情涌上了心头。这种情感的转变非常自然。前面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在为这最后的情感迸发做铺垫。因为看到了和家乡相似的景物,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份惆怅,不是抱怨,而是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乡愁。它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谁没有过思乡的经历呢?
王禹偁这首诗只是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感,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来。但每一句都那么精准,那么有味道。从悠然的野兴,到壮美的山景,再到细致的物色,最后归结到突如其来的乡愁。情感的流动非常真实。这就是它能“封神”的原因。它写出了人们在旅途中的共同感受,用最质朴的语言,达到了最动人的效果。这首诗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初看简单,细品却韵味无穷。
第二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探访隐士的诗。短短八句,却写出了一种幽静、超然的境界,让人读了心也跟着静下来。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朝代:唐朝|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诗人要去寻访一位隐居在南溪的常山道人。他一路走来,看到路边长满了青苔。青苔上面,还留有道人走过的脚印。“莓苔”,点出了环境的幽静潮湿,少有人来。“履痕”,则暗示道人虽然隐居,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还是会出来走动的。
接下来,诗人写他看到的道人居所周围的景象。“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白云悠悠,依偎在安静的水中沙洲旁。春草长得很茂盛,几乎把那扇看似闲置的柴门都给遮掩住了。“静渚”的“静”字,写出了水边的宁静。白云的“依”字,仿佛白云也有了情意,眷恋着这片安静的土地。
“春草闭闲门”,更是绝妙。“闭”字用得好,不是说门真的关着,而是春草长得太旺,把门都淹没了大半,显得门好像总是关着,无人打扰。这画面,一下子就把道人隐居环境的幽深、宁静、自然、不假修饰给写出来了。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白云、静水、春草、闲门。
诗人继续前行,开始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一场雨刚刚过去,诗人看到了雨后松树的颜色,更加青翠欲滴。松树本来就象征着坚贞、高洁,雨后的松色更显清新。
然后,诗人顺着山势,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溪水的源头。这“随山”二字,很有味道。不是刻意寻找,而是随性而行,顺着自然的地势,自然而然就到了目的地。这和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是相通的。水源,也常常象征着事物的本源、纯净的所在。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也是诗人寻访的最终感悟。“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在溪水边,开放着不知名的野花。诗人面对着这些美丽的溪花,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禅意,竟然到了“忘言”的境界。
什么是“禅意”?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一种对宇宙、人生真谛的领悟。此时此刻,诗人与美丽的自然(溪花),与深邃的哲理(禅意),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他不需要说话,道人可能也不需要说话,甚至可能道人根本就没出现。但诗人已经从这山水草木中,领悟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这种“忘言”的境界,是最高的交流。庄子说“得意而忘言”,正是如此。
刘长卿这首诗,写得非常空灵。他没有直接描写道人的形象,甚至没有明确写是否见到了道人。但他通过对道人隐居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自己寻访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隐逸氛围。这首诗的美,在于它的含蓄,它的意境深远。这正是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所在。读这样的诗,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进入一个宁静安详的精神世界。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这首《卧云》,用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高蹈出尘的修道者形象,读来令人神往。
《卧云》
朝代:宋代|作者:白玉蟾
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满室天香仙子家”,开篇就不同凡响。“天香”,不是人间的花香,而是指非同寻常的、仿佛来自天上的香气。这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仙子家”,直接点明了这屋子的主人,是一位如同仙人一般的道者。这一句,就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基调。读者马上会好奇,这样的“仙子家”,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琴一剑一杯茶”,诗人紧接着就描绘了室内的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三样东西:一张琴,一把剑,一杯茶。这三样东西,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琴”,代表着修养、情趣,可以弹琴养性,抒发心志。“剑”,代表着道家的护法、决断,也可能象征着斩断尘缘的决心和力量。
同时,剑也是游侠的标志,带有一丝飘逸和不羁。“茶”,则是道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可以清心提神,帮助修行。这“一琴一剑一杯茶”,概括了道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部。它们不是奢华的摆设,而是修道者简朴、高雅生活的写照。寥寥数字,就将主人公那种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极简的风格,本身就带有一种道家的韵味。
第三句,“羽衣常带烟霞色”。“羽衣”,是道士常穿的服装,象征着轻盈飘逸,仿佛可以羽化登仙。“常带烟霞色”,更是将这种仙气具体化了。烟霞,是山林间早晚出现的云雾和彩霞,是自然界中最缥缈、最美丽的景象之一。
道人的羽衣上,常常沾染着烟霞的色彩。这不仅是写实,说他经常在山林中活动,与烟霞为伴。更是写意,暗示这位道人已经融入了自然,身上带有了仙山灵气,超然物外。这句诗,画面感极强,一个身披霞光、飘然若仙的道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一句,“不惹人间桃李花”,是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情怀的直接抒发。“人间桃李花”,在这里是象征。象征着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以及各种世俗的诱惑和纷扰。桃李花虽然美丽,但花期短暂,也容易引人攀折,代表着一种热闹而易逝的世俗之美。
而这位“仙子”,这位身着烟霞羽衣的道人,是“不惹”这些人间桃李花的。一个“惹”字,用得非常生动。不是“不爱”,不是“不看”,而是“不惹”。就是不去招惹,不被它们所牵绊,不让它们沾染自己的身心。这表现了道人清高自守、洁身自好、彻底摆脱世俗羁绊的决心和境界。他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解脱。
白玉蟾这首《卧云》,题目本身就很有意境。“卧云”,既可以理解为居住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心境如同白云一样舒卷自由,不受尘世束缚。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清静、飘逸、出世的氛围,以及它所传达的那种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世俗世界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