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减肥这事,搞不好真的能搞出病来!江苏的张女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吃了半个月网购的减肥药,直接送进了医院,还被诊断出了精神障碍。看完她的经历,我只想说一句:这年头,命比身材重要吧?
减肥这事,搞不好真的能搞出病来!
江苏的张女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吃了半个月网购的减肥药,直接送进了医院,还被诊断出了精神障碍。看完她的经历,我只想说一句:这年头,命比身材重要吧?
事情是这样的,30岁的张女士看了个减肥广告就心动了。什么“一吃就瘦”“告别运动和节食”,看着跟救命稻草一样吸引人。没核查商家资质,也没想过药里有什么,她就这么信了广告,买了。
结果,这药没减掉她的肥,反而把她的神智给减没了。吃了半个月,她开始幻听幻视,觉得有人在害她,还自言自语没完没了。家人一看不对劲,赶紧送医院,这才查出来是药里含了精神活性物质。
医生说得很明白,这些减肥药里大概率加了激素和中枢神经抑制剂。这些玩意短时间大量服用,会直接搞乱你的神经,什么致幻、妄想,全都一起来。这不,张女士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就是这么来的,活生生的教训啊。
医生给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好在症状慢慢好转了。可是身体能恢复,心理阴影呢?我想张女士现在估计连“减肥”这俩字都不想听了。
这种事绝不是个例。随便翻翻网购平台,类似的减肥药广告到处都是。什么“十天瘦十斤”“不吃饭也有劲儿”,听着就玄乎,可还是有不少人跟张女士一样,愿意为这“速效瘦身”买单。
到底是广告太诱人,还是消费者太心急?我看两边都有责任。广告打得天花乱坠,把虚假宣传做成了艺术;消费者一心只想瘦,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问题。这些年,因为乱吃减肥药进医院的案例还少吗?
其实,减肥是个慢活儿,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运动、节食、调整生活习惯,这才是科学方法。那些号称“速效”的东西,要么是骗人的,要么代价大到你根本承受不起。
有人说:“网购方便啊,花点小钱试试,不行就不吃了。”但问题是,这种“试试”的心态,一不小心就成了张女士第二。那些卖假药的,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心态:你越想投机取巧,他们越能赚钱。
更可怕的是,这些黑心商家大多还很会伪装。包装高端、成分表看着科学,甚至还有所谓“用户好评”。可真相呢?里面到底加了什么,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瘦下来”,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这能是正常药效?
而平台的监管呢?基本上形同虚设。假药泛滥、投诉无门,消费者被骗了还找不到地方说理。这种恶性循环不打破,类似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政府不严查呢?”说实话,查是查了,可管不过来。网购平台太多,商家太分散,一批下架了,立马换个名字卷土重来。想真正杜绝这种现象,没那么容易。
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提高警惕。别总想着不劳而获,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减肥靠毅力,不是靠吃药。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对“瘦”的追求有点过头了?从各种广告到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全是“白瘦美”“轻薄才时尚”。这种病态审美,直接把很多人逼到了死角。
像张女士这样的案例,虽然看似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宁愿冒着健康风险,也要追求一个快速减肥的结果?这个社会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对美的标准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
还有,面对这样的骗局,消费者能做什么?买之前仔细查备案,看商家资质,是最基本的。平台的评分和评论,也得擦亮眼睛,别被刷出来的“好评”骗了。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被广告牵着鼻子走,自己多留个心眼。
说到底,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身体垮了,哪还有精力谈什么身材管理?那些卖假药的商家,只会盯着你的钱,不会管你身体怎么样。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的,只有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你敢再随便尝试“速效减肥药”吗?如果看到身边有人也动了这样的念头,你会怎么劝他?这些问题,可不能马虎!
来源:石头记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