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丨LoxCode体内条形码技术成功揭示胚胎器官中外胚层的克隆命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1:16 1

摘要:哺乳动物上胚层(epiblast)细胞的克隆命运仍是发育生物学的核心谜题。 小鼠胚胎呈双层结构,由上胚层(epiblast)和下胚层(hypoblast)组成。 上胚层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可分化为所有胚胎和部分胚外组织,可以通过原肠胚形成过程(gastrul

撰文| Enigma

哺乳动物上胚层(epiblast)细胞的克隆命运仍是发育生物学的核心谜题。 小鼠胚胎呈双层结构,由上胚层(epiblast)和下胚层(hypoblast)组成。 上胚层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可分化为所有胚胎和部分胚外组织,可以通过原肠胚形成过程(gastrulation)产生三胚层(three germ layers)。 原肠胚形成前后的上胚层细胞虽处于不同潜能状态,但尚未分配到特定谱系。早期克隆追踪表明,部分上胚层细胞可贡献多个胚层,提示其位置可能影响命运选择,暗示上胚层细胞具有高度的位置和谱系可塑性。然而,由于缺乏在体内以单细胞分辨率长期追踪的技术,解析多能上胚层细胞的谱系特化机制仍具挑战。细胞条形码的技术进步使克隆谱系的追踪成为可能,在进一步增殖和分化之前,用独特的可遗传条形码标记细胞的祖细胞群。随后对产生细胞后代的多个克隆的条形码库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克隆关系。这些条形码技术包括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许多还允许同时评估单细胞的转录组和克隆起源,利用将细胞状态与细胞命运联系起来的能力,或确定克隆之间共享的分子特征。

近日 ,来自 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 (WEHI) 免疫学部门和墨尔本大学医学 生物 系的 Tom S. Weber 和 Shalin H. Naik 等人 在 Cell 杂志发表了题为 LoxCode in vivo barcoding resolves epiblast clonal fate to fetal organs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 开发了高 度 多样性的Cre重组酶驱动的 LoxCode 条形码,用于体内克隆谱系追踪,并实现大块组织和单细胞读数 。通过在小鼠胚胎期第5.5天(E5.)的前原肠胚胎(pre-gastrulation embryos)上进行条形码标记,对E12.5胚胎的40种组织进行批量和单细胞分析, 发现上胚层克隆对不同组织的贡献存在显著偏向性,部分克隆富集于血液、外胚层、间充质或肢体等组织。利用基于随机代理的胚胎发生模型和 LoxCode 条形码,研究揭示了组织发育的分支层次、细胞命运偏向的时间节点。单细胞读数揭示了上胚层在器官发育中的左右不对称性,包括左对右和肾对性腺的命运。该技术为解析胚胎发育和克隆生物学提供了全新工具。

研究人员首先设计了 LoxCode 盒。基于 Cre/ LoxP 细胞条形码的最优设计原理,通过 LoxP 和条形码配对插入片段的串行集成构建 LoxCode ,14个 LoxP 位点交替方向排列,每两个 LoxP 位点夹着一个8 bp或14 bp 的短条形码元件,最终形成包含14个 loxP 位点和13个短条形码元件的最终盒。在Cre重组酶诱导下, LoxP 位点之间的随机重组导致倒位和切除,使得DNA序列可产生超过300亿种条形码。

为了在E5.5对上胚层细胞进行标记,研究人员将 LoxCode 盒插入雌性小鼠的Rosa26安全港基因座(Rosa26 safe harbor locus),Cre-ERT2 融合基因插入雄性小鼠Rosa26基因座,两种小鼠杂交形成 LoxCode /Rosa26-Cre-ER胚胎。在胚胎E5.5阶段通过静脉注射(IV)低剂量的4-羟基他莫昔芬(4-OHT),激活Cre重组酶,诱导 LoxCode 生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育毒性并允许部分 LoxCode 重组,实现对上胚层细胞的条形码标记。并在发育至 E12.5 时,将胚胎解剖为40个组织 / 器官,分别用于批量条形码测序(PCR)和单细胞 RNA 测序( scRNA -seq)。

研究发现,上胚层细胞克隆具有异质性和组织偏向性。通过从3个胚胎中回收 703 个条形码,多数克隆仅富集于特定组织。例如,12% 的克隆仅存在于血液(主要为卵黄囊来源的红细胞),20% 偏向脑组织,仅 5%为多谱系克隆。单细胞分析也显示,克隆在组织和细胞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偏性。例如,克隆 + 1+8−13 富集于肺、肠道和间充质组织,而 + 1−6+9 克隆主要贡献肢体的肌肉骨骼细胞。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胚胎器官的谱系分支层次。通过MCSA分析,将组织按克隆相似性分为神经(脑、神经血管)、肢体(前肢、后肢)、间充质/器官(肾脏、性腺、肠道)和血液(独立于其他组织)四大类。谱系树显示,在E5.5后不久,血液谱系就最早从外胚层-中胚层共同祖细胞分离,约E6.5外胚层与中胚层分化,最后形成左右对称性和器官特异性(如肾脏与性腺的分离发生于 E9.5 后)。而随机代理模型显示,命运限制始于E5.5,完成于E9.5。晚期标记(E8.5)导致组织间克隆相似性显著下降,印证早期分支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还揭示了分化在单细胞水平的不对称性。肾脏和性腺的克隆分布存在显著左右不对称性,约 70% 的克隆仅富集于左侧或右侧器官。例如,克隆−7+12+13 在左右性腺和肾脏中均富集,而 + 1−8+5 克隆特异性贡献肾脏间充质。对于细胞类型与谱系关系,转录组相似的细胞类型(如造血细胞与心脏细胞)可能共享克隆祖先,但肾脏与性腺体细胞的克隆关系与转录差异不一致,提示谱系关系与基因表达并非完全耦合。

综上,这项研究通过LoxCode技术首次系统解析了小鼠上胚层细胞的克隆命运图谱,揭示了上胚层克隆命运的复杂性和组织发育的层级结构,发现其命运偏向早在原肠胚形成前已部分建立,而非完全随机。这一结果表明LoxCode技术是解析体内克隆谱系的强大工具,为胚胎发育、造血系统和癌症克隆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未来结合 CRISPR 等技术,有希望进一步解析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和动态过程。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461-1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BioArt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所拥有。BioArt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会议资讯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老刘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