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161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闭上眼就万事大吉了?可有研究发现,一些人“躺着不对”,结果血管悄悄出问题了。别以为斑块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体检时,意外发现颈动脉斑块。问题可能不在饮食,不在锻炼,而在你每天最放松的时刻——睡觉。
有人说,“我睡得香,怎么还会出血管问题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你以为的香睡,其实可能是慢性伤害的开始。到底是什么睡觉方式,会让血管“堵车”?为什么越来越多医学研究开始关注“夜间行为”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这些疑问,我们一个一个来拆解。
首先我们得知道,血管斑块怎么来的。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长期炎症、脂质代谢紊乱、内皮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诱因,夜晚正在悄悄推波助澜。
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2019年《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27%。
如果你以为多睡点就万事大吉了,那你可能又错了。睡得太多,同样不妙。超过9小时的睡眠时间,也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上升有关。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激素调节。睡眠异常会干扰胰岛素代谢,升高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损伤血管内皮,促发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斑块形成。
睡眠时间只是第一层,睡姿才是更隐蔽的“凶手”。尤其是长期仰卧打鼾,甚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他们的血管更容易出现斑块和狭窄。
医学上,这种病叫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患者自己常常不自知。他们以为自己只是“睡得香”,其实夜里几十次、上百次缺氧。
反复缺氧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飙升,心率不齐,血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炎症会像火苗一样在血管里蔓延,最终形成斑块。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指出,我国约有近1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呼吸暂停,40岁以上群体患病率超过30%。
也就是说,可能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夜里在缺氧”,却全然不知。你可能会问,那我不打鼾,血管就安全了吗?还不一定。研究显示,夜间频繁醒来、梦境过多、深睡时间少的人,也可能处于血管高风险状态。
夜间如果交感神经持续活跃,身体就像始终在战斗状态,血压居高不下,血管失去弹性,时间一长,斑块自然就出现了。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情绪。焦虑、抑郁、压力大的人,往往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这些人往往夜里儿茶酚胺水平高,这类激素会加速血管硬化进程。
你看,睡眠这件小事,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简简单单闭眼就行。尤其是对血管健康而言,它就像个隐形推手。那我们该怎么办?首先,保持7~8小时的规律睡眠,是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友好型”作息时间。
其次,避免仰卧打鼾,必要时就医筛查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一些轻度患者通过改变睡姿、减重甚至使用CPAP机器,都能改善症状。如果你经常深夜醒来,或者白天嗜睡无力,别忽视这些信号,有可能是血管正在向你“报警”。
建立良好的睡前习惯也很关键。睡前少刷手机,少饮酒,固定入睡时间,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却能保住一条血管。当然,即便你现在血管“畅通无阻”,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斑块的形成往往是无声的,发现时往往已经堵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别等血管堵了,才想起来“我是不是哪睡错了”。你对睡觉的每一次“将就”,血管可能都默默记下了。所以,今晚开始,不妨认真睡一觉。不是多,而是对。不是香,而是稳。让血管也能在夜里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
资料来源:
①.张彤,高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2):85-89.
②.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中国睡眠指数报告[R].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
③.《欧洲心脏杂志》.Sleep dur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