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万华再增60万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6:28 1

摘要:近日,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宣布启动年产60万吨聚碳酸酯(PC)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该项目计划建设3套年产20万吨的PC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同时年产10.8万吨BPA(双酚A),标志着万华化学在聚碳酸酯领域的进一步扩张。

近日,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宣布启动年产60万吨聚碳酸酯(PC)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该项目计划建设3套年产20万吨的PC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同时年产10.8万吨BPA(双酚A),标志着万华化学在聚碳酸酯领域的进一步扩张。

据万华化学近期公布的最新年报,万华化学PC年产能达到60万吨。2024年,万华化学高性能聚合物事业部聚碳酸酯类产品中高端市场份额国内第一,PC出口量居中国首位,PC产能利用率78%。万华化学PC类业务聚焦在汽车、光学、医疗等细分特殊行业,通过持续开发高端产品,其市场价格、差异化水平等均保持国内领先。

全球PC主要生产企业中,科思创是全球最大的PC生产企业,现有产能超过165万吨/年,占全球产能的比例超过20%,在中国拥有产能55万吨/年。其次是SABIC,产能超过120万吨/年。此次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PC项目投产后,万华化学的PC产能将达到120万吨/年,产能再创新高,突破百万吨量级,万华化学也将成为全球第三个PC产能突破百万的企业。

聚碳酸酯被誉为“工程塑料之王”,凭借高强高韧、耐温透明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电子光学、新能源等领域。

我国聚碳酸酯研发开始于1958年,并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在此后40年内,我国始终没有万吨级别的聚碳酸酯生产项目投产,仅有少数企业生产规模达到千吨级,行业发展较为缓慢;自2005年起,科思创、帝人等大型跨国企业陆续在我国投资建厂,使得国内聚碳酸酯产能得到较快增长,但自主产能较少。

2015年,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吨/年生产装置投产,改写了国内无万吨级以上自主技术聚碳酸酯生产装置的历史;其后,鲁西化工等本土企业万吨级别的聚碳酸酯生产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推动着聚碳酸酯行业进入产能扩张期,产能由2018年的120.5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380万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光学级、医疗级等高端聚碳酸酯产能欠缺。同时,伴随着聚碳酸酯产能扩张,其产量也在不断增长,2024年国内聚碳酸酯的产量超过300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84%,创行业新高。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PC产能将占全球的40%以上(超450万吨/年),但高端产品国产化率还不到30%,低端产品已经开始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从生产工艺来看,我国聚碳酸酯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采用光气法生产工艺的企业占比较少,而非光气法生产企业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工艺包类型上,非光气法企业均引进了德国EPC工艺包,光气法企业则均引进了美国KBR工艺包。这种多元化的生产工艺格局,为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在上游原料集中扩能的背景下,PC产业链的利润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极大地激发了生产企业的开工积极性。然而在市场竞争方面,国产PC技术的高度同源化和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导致品牌价差不断收窄。随着国产PC供应的大幅增长,不同厂商之间的通用料价差不断被打破,市场交投难度加大,同质化竞争也愈演愈烈。

从国内产能可以看出,国内PC低端产品已出现过剩问题,但高性能产品仍需进口,如医用级、光学级、电子电器等领域的产品。

从未来发展方向来看,绿色化、高端化、特殊性能的差异化PC产品等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聚碳酸酯市场需求预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一是汽车轻量化利好车用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我国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动化的不断推进,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2025年、2030年整车质量比2015年分别减重10%、20%、35%。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抗冲击强度、易于模具加工,与传统材料如高速钢、铝合金、玻璃等相比,将大幅减少汽车重量。随着汽车轻量化目标不断推进,聚碳酸酯行业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

二是随着3C电子产品向便携化、轻薄化、高性能、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对材料要求逐渐提高,需要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塑料材料。聚碳酸酯各方面性能优越,已成为3C电子产品首选材料之一。未来,随着3C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将持续为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注入动力,带动其市场需求增长。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聚碳酸酯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产能国及消费国,同时新增产能亦是领先全球。现阶段,行业面临结构性过剩及高端应用领域产品不足两大难题,因此建议如下:

1.聚碳酸酯的光气法和非光气法两类工艺预计将长期存在,同时伴随国内聚碳酸酯装置一体化程度提升,我国聚碳酸酯产业竞争力也将得到提升。

2.在DMC、PBA、酚酮产能激增的大背景下,基于前期投入,新布局的聚碳酸酯产能,需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体化方案进行测算。现阶段,聚碳酸酯下游传统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大宗应用领域如板材及常规改性聚碳酸酯存在明显产能过剩风险,但在包含医疗认证聚碳酸酯产品、高端聚碳酸酯改性料、共聚聚碳酸酯等高端应用领域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议企业加大材料认证及工艺科研经费的投入。

3.受制于制造业外流及设备老化,欧美装置竞争力明显弱于其他区域装置。因此,国内聚碳酸酿行业应持续加速技术升级与突破,持续跟进下游认证要求,尽快完成进口通用聚碳酸酯的替代。

4.通过技术积累,开展定制化研发工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开发聚碳酸酯原料及改性料,实现聚碳酸酯高值化应用。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