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改移动套餐惊现“奇葩标签”,网友热议:大数据下无人幸免

B站影视 2024-12-17 22:11 10

摘要: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就拿滴滴顺风车来说,曾被曝出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的标签分类,像职业、出行习惯、消费能力等,甚至还包括一些带有主观判断的标签。这一做法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毕竟这些信息涉及到用户的隐私,谁也不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企业以标签的形式定义得死死的

你有没有想过,在享受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同时,自己已被悄悄贴上了各种标签?江苏的一位网友“柠檬”就有了这样意外的发现。

不久前,江苏网友“柠檬”在套餐到期去更改移动套餐时,无意间瞥见了电脑上显示的用户标签——“非家庭决策人”“敏感用户”,这些加粗、标红的标签十分刺眼。

从她晒出的疑似中国移动客户后台 PC 端操作页图片来看,这标签就出现在“统一支撑平台 - 前台营销”界面。

这一下可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的网友满不在乎地说:“大型企业给客户打标签太常见了,我的标签说不定更离谱。”

也有网友站出来科普:“这就是用户画像啦,企业用来分析客户的。”还有网友调侃道:“多来点这种标签才好,省得老被推销。”“看来标签是准的。”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就拿滴滴顺风车来说,曾被曝出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的标签分类,像职业、出行习惯、消费能力等,甚至还包括一些带有主观判断的标签。这一做法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毕竟这些信息涉及到用户的隐私,谁也不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企业以标签的形式定义得死死的。

还有海底捞,也被发现有对顾客打标签的情况,诸如“偏好安静角落”“喜欢重口味锅底”等,虽说看似是为了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但也让不少顾客心里犯嘀咕:这到底是贴心还是过度窥探隐私呢?

企业给用户打标签,初衷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从而进行精准营销。可这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标签一旦泄露或者被不当使用,那可就麻烦大了。

想象一下,你的消费偏好、家庭角色等信息被随意传播,很可能会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垃圾短信,严重的还可能遭遇诈骗。比如说,如果你被标记为“高消费能力”,一些不良商家可能就会盯上你,给你设下消费陷阱。而且,这些标签很多时候是企业单方面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你可能只是偶尔一次的消费行为,就被定义成了某种固定类型的消费者,这对我们来说显然不公平。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企业利用用户数据进行营销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在合法、合规、尊重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就肆意地给用户打上各种标签,把用户的隐私当成可以随意利用的资源。

同时,在使用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营销时,也要做到透明化,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数据被使用了,是如何被使用的。

我们作为消费者,积极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保护问题。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重视起来,才能促使企业更加规范地使用用户数据。希望通过江苏移动这件事,能让更多的企业警醒,在精准营销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安心地守护自己的隐私。毕竟,我们的隐私可不是企业用来盈利的工具,而是我们在数字世界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翩然观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