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5:08 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富含深邃的哲学思想、崇高的道德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独特色彩。随着时代演进与社会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富含深邃的哲学思想、崇高的道德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独特色彩。随着时代演进与社会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现,尤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其重要性愈发显著。高校作为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场所,肩负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以中医药高校为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文化素养。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文化建设优势

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二者展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深厚的民众根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其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取向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医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涵盖六大方面:一是“天人相应”“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的预防为先思想;三是以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方法体系;四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求学精神;五是医为仁术、德艺双馨的医德医风;六是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行为规范。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从理论上彰显了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先驱,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与使命。《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中医药人才的摇篮,自创立之初便被赋予了独特的行业属性与使命,肩负着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崇高任务。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自然成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自身高校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责任担当。

二、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文化建设路径

以提升师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为着手点。文化自信,乃国家、民族或团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念,是在文化自我发展中,通过持续的认知审视与文化自省,科学把握并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既对本土文化传承发展满怀信心,又能以尊重开放之姿借鉴融合其他文化,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医药自古以来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其悠久的传承发展历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结合长期医疗实践,形成了关于生命、自然、医理、医道等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深受历代中医药人的尊崇,其根源正在于中医药人深厚的文化自信。故而,树立并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石。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之路上,应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软硬件措施,不断提升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的认知深度,持续激发师生对这两者的热爱之情,逐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与自觉意识。引导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的深厚底蕴中,客观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及未来趋势,以中医药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去理解学习中医药。通过树立并不断增强师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助力中医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水平迈向新高度。

以传播中医药、培养中医药人才为首要任务。中医药,作为科学与文化的双重载体,既蕴含文化独特性,又具备应用普遍性,已成为我国提升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力量。面对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及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医药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传播中医药不仅是民族责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求,丰富传播手段,搭建并优化传播平台,让中医药的健康养生智慧、知识与实践方法更加贴近民众,向世界展现中医药之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文化建设进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医药中的德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营造浓厚的“大思政”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医乃仁术”的道德追求,秉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求学精神,培育“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以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鉴于中医药独特的师承传承方式与医药兼通的学科特色,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尊重中医药传承规律与人才成长特点,继承并创新传承模式,不断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探索中医药的热情与好奇心,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中医思维体系,确保文化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局。

以中医药为主体并形成建设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文化特色,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优秀的关键要素。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始终紧扣中医药这一主题,不断提炼升华自身文化特色。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凭借其独特的思辨方法,孕育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学术思想与学术体系。众多中医药高等院校,依托其地方性高校的身份,能够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与学术优势,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立足中医药的地域性、本土化与民族化特点,实现“大学”普适性与“特色”差异性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文化的开放性与创新性,确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积极发挥地方文化对高等院校文化的辐射与融合效应,依托自身智力与人才优势,将地方文化与院校文化深度融合,提炼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核心价值与思想精髓。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以中医药为文化建设核心,紧密围绕自身办学历史、传统与定位,结合发展需求与服务导向,立足当前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深入挖掘文化建设的优势与特色,逐步构建起兼具中医药特色、行业特征、地域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文化体系。

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要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连续性,确立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建设理念,这一理念需精准映照时代发展全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元文化形态。在珍视并传承数千年来中医药宝贵遗产的同时,深入剖析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其与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当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药文化,确保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其次,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医药高等院校承载着重要使命。在遵循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中医药人才。要积极拓宽创新思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促进校内跨院系、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作,鼓励并支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组织机构开展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通过设立境内外医疗、教育及科研基地,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不断吸收借鉴先进文化理念。在全球文化本土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既要加强文化交流,又要科学维护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与凝聚作用,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先进、科学的思想引领、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从而推动自身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中医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医药本源和特质,并与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的办学思路高度统一。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要求,自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挖掘、弘扬、创新上下功夫,建设具有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质的大学文化,使其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